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长久以来,高校“两课”教学陷入了学生“不爱听”、教师“不爱教”的尴尬境地,根本原因在于其“不看对象”、“自说自话”,没有顾及学生的特点、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上海大学没有在“两课”的困境面前止步,而是大胆探索、摸索新路,重新唤起了学生对“两课”久已失去的信心与兴趣。  相似文献   

2.
丁杭缨老师不拘泥于教材,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寻找学习的最佳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先让学生尝试读钟表上的时刻,再开始教学生认识钟面,掌握时、分的进率和记时方法,使“教”适应学生的“学”,使教学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不仅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而且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现有教材普遍注意数学知…  相似文献   

3.
"激励教学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玲 《职业教育研究》2006,(11):139-140
针对目前技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借鉴其他优秀教学方法的同时,提出了运用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有裨益的观点及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巨广 《天津教育》2007,(12):22-22
一、“纪律教育”与“活动感受”相结合 德育和智育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思维的参与。相比较而言,智育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德育则需要学生意向型思维的参与。意向型思维的特点是情感性和体验性。为了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我们应启发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活动途径和情感途径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如,我校一位教师对一个纪律意识差的学生进行了多次说服教育,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引”,“引导”,即通过与学生平等交流,归类、整理学生的发言内容,纠正学生的失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重要问题的探究上来,借助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如教《桂林山水》,我把学生提出的二十多个问题逐一淘汰筛选,抓住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等突出特点引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再投影,学生看后觉得污染严重,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如果不抓紧治理,排除污染,那么桂林山水必将毁于一旦,中外游客将会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共鸣效果产生了。创,“创造”,即在“引”的基础上,形…  相似文献   

6.
裴勇盛 《时代教育》2009,(11):210-210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课文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7.
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模式上必须符合成人的个体化学习的特点,教师是教学的组织、引导、参与、教学任务归纳总结。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8.
1 教材分析 经历了学生在第一节开展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活动后,已经有了真菌分布十分广泛的概念。但是对于真菌区别于细菌的特点,真菌是怎样生活的这些问题却模糊不清。通过本节学习既可以在学生心中明确真菌这一类型生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魏蔚 《生物学教学》2006,31(8):32-34
在生物圈中,动物是最活跃、活动范围最大、最吸引学生的一类生物。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一改旧教材按进化顺序逐门逐纲地讲述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做法,而是按照生物圈的环境特点,从“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和“空中飞行的动物”来探究各类动物。这样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突出了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及科学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针对技工学校“机械制图”课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空间想像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等入手,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5.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作品<野草>晦涩难懂,其原因并非只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残酷所致,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语言学原因:鲁迅深切体悟到了语言的困境,为了突破困境,他不得不寻求新的言说方式,采用沉默、话语的正反并置和象征三种表达策略辗转在"说"与"不说"之间.  相似文献   

20.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