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具有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主要体现为中国道路的引领意义、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与中国方案的创新意义。本文从中国道路的引领意义、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和中国方案的创新意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作出阐释,以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精神动力,为世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19,(1):52-57
近年来中日之间的往来愈加频繁,对彼此新印象的形成也为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中日知识界都在重新审视彼此的国家形象。日本的"中国观"大抵集中在来自《论语》、《三国》的古典中国观以及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革命中国形象。如此而来的中国观都积极向上。而事实上日本民众对中国还有很多误解与偏执。众所周知,如此中国观的形成与日本近代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以及宣传有关。中日知识界对日本民众中国观的相关论述已不鲜见,而对当时中国民众形象的整理与论述却并不多见。鉴于此,我们将重新梳理二战前日本民众对中国以及中国民众的印象及其形成背景。具体以芥川龙之介及其同时代的"中国通"清水安三、橘朴的相关论述为对象作横向对比,进而让我们对当时日本有识之士的中国民众形象有一个客观认识,并探究其背后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全球、中国、教育是分析当代中国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的三种语境。从中国语境来看,中国文化历经驳杂生成、一统确立、吸纳同化的强盛自主发展之后,逐步进入本能抵制、部分认同、全面接受的动摇式微时期,在新千禧的近十年间,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人们特别是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中国文化开始步入复兴重建时期。从中西关系这一维度来对中国文化的历史演进进行宏观考察,不仅可以廓清国人对中国文化整体发展式微情状的了解,亦可增强国人对加强当代中国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作为过程,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否结合或结合得好不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至关重要。对结合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论"的由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论"有三个维度: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结合论"关乎我们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来源、路径等根本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论"的不同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毛姆是一位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的作家,《在中国屏风上》是1919年他在中国旅游时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他以深邃的观察力和优美而犀利的文笔,描写了在中国接触到的人物、风景和某些偶然事件,构筑了一个别样的中国形象。毛姆在《中国屏风上》描绘了三种美学意义上的中国形象:古老、辉煌和华美的中国;黯淡、破败和落后的中国;宁静、平和与恬淡的中国。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是他在中国现实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做出的认同与否定,体现了他所属群体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范式,同时也是他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撞击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国际社会掀起了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热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国模式"的内涵、维度、意义等方面。立足新时代,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为基础,系统解读"中国模式"之争,科学做出"中国模式"之辩,形成对"中国模式"的理性认识,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性"是华人学者热衷探讨的一个重要概念,围绕这一概念也产生许多争议。中华文明源流的争辩、"文化中国说"、后现代理论的解构这三种针对"中国性"的不同论述,说明了人们对现代中国与其传统的关系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英语在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特有语言文化接触融合的结果。文章从汉语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英语对英语的影响,并对中国英语的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朱笛特有一种特别的中国情结,她在属于自己的“象牙之塔”里神往于中国,认同于中国文化,利用各种艺术手段,想象中国、塑造中国、介绍中国。她对中国古诗的译介,带有相当大的改写与创作的成分。她对中国古诗的深厚文化内涵进行美学再加工,从中获取新的灵感和想象,抒发了她的异国情调、中国梦,塑造了她心目中的中国文化。朱笛特将她的“中国作品”置于一定的历史框架下,她无意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历史真实,而是借异国历史满足自己想象和审美的需要。“中国历史框架”只不过是为她搭起了创造和想象的空间,为她独抒性灵提供了一个适宜的背景,是女作家借以抒发自己的中国梦的一种创作手法。她笔下的人物,寄托了她的理想,深深打上了她的个性特征,是女作家自己的激情、理想与其对中国的梦想和想象相结合的产儿。  相似文献   

10.
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中国模式是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经验的归纳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模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全面性、整体性概念,中国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的产物,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根本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核心内容,并通过这两个层面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通过对作品中中国的描写和中国人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他对中国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文章拟通过对其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分析,指出他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特点,以及这一形象与文本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关系,并进一步运用形象学理论来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哲学"是关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考察,是要表达当代中国人对自身历史的哲学思考。它所要研究的理论范畴,包括中国历史道路的特殊性、中国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中国社会矛盾、中国文化精神及文化属性、多民族国家形成、历史上的国家与社会等等。中国历史哲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建构中国历史的过程体系,要建构一部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形态的中国历史。它要按照中国历史本身的嬗替逻辑,阐述中国历史的合逻辑发展过程。中国历史过程研究,对于一般哲学来说是历史的,对于一般中国通史来说则更具理论色彩,其学科属性是理论历史学。中国历史哲学是中国人对自身历史的理论解读,解释中国历史的话语权,在中国学者自己手里。但所谓中国话语主要是话语权问题,而不能理解为恢复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概念体系,不能理解为用中国的历史语言去书写中国历史哲学,而是要吸收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科学概念体系,结合中国历史的具体实际,去构造中国历史哲学的范畴体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解读历史的一套概念体系,仍然是我们应该使用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3.
在《论中国翻译理论的研究特色》一文中,胡德香教授曾将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特色概括为五点:1、中国的翻译理论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并一脉相承。2、许多古代翻译理论家不懂外语。3、理论家都有着强烈的使命感。4、重视对翻译人才的培养。5、翻译理论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补充指出,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除上述特色外,还体现了翻译活动的人文性、能动性、复杂性、动态性、立体性,试图对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做出更深入的探索,发掘出更能体现中国翻译理论特色的观点,望对中国翻译理论的研究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传播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教材分析、中国文化知识测试、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调查研究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传播现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缺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熟悉度及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欠缺等因素,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山学院学报》2016,(5):92-96
当前,中国学习者面临中国文化失语和中国文化身份焦虑的现实,建立小型专用语料库,将语料库技术和资源引入到中国文化教学与研究中可以切实从教学实践方面改善这一现状。本文主要从建库原则、双语语料对齐和标注等方面介绍了建库方案和相关知识。建成后的平行语料库对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跨文化教学、中国文化翻译教学以及制定中国文化词表等都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研究邓小平理论时经常涉及中国国情、中国模式和中国特色这些范畴。但是,大家在使用“特色”这个概念时,多把它与国情、模式、“特质”和特点等同起来,把中国特色与中国国情、中国模式等同起来,出现了一些概念不清的错误,从而影响我们对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把握。本文试着对这些范畴及其关系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7.
美学在中国,应该从中国美学、中国古典美学、中国传统美学三个层面去考察。中国古典美学在19世纪后半期完成了它的总结形态,它的总结和终结,可以其末猪八戒大师刘熙载作为标志,我们今天对它的研究,应该纳入中国美学史的范畴,不必去费尽心机作什么“转换”;而中国传统美学,则正是来日方长、前途无量的学科领域,如果着眼于中国传统传统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学理延伸和发扬光大而言,应该从刘熙载“接着讲”,或更准确地说,从刘熙载经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接着讲。  相似文献   

18.
广泛、深入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帮助在校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中国梦想,是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重点工作,结合中国梦开展《纲要》课实践教学不仅对大力推进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意义重大,而且对高校《纲要》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对于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个视域出发,通过对"中国特色"进行多层次的考量、分析,着重探析其对于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