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美国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寒寒 《班主任》2003,(11):20-20
1.提问。提问的第一个技巧不是问“为什么”,而是问“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易导致学生们消极的应付,而“是什么”的问题则会鼓励学生细致地观察,并进行讨论。第二个提问技巧是把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回答的异同点上。如:“还有人(不)是这样认为的吗?”之类的问  相似文献   

2.
开心频道     
难题电脑课上,心不在焉的卢卡被教授点名提问:“为什么不回答?卢卡,我提出的问题很难吗?”“噢,不,先生,你的问题我完全懂,是答案把我难住了。”  相似文献   

3.
在亲子活动中,很多时候需要成人与孩子进行交流,提问是交流的重要方式。怎样向孩子提问呢? 一、探索性提问问要问到点子上。要做到这一点,家长把要求孩子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发问点。例如:在亲子活动“会变的影子”中,家长可以设计提问:“为什么会有影子?”“为什么影子会变?”让孩子顺着问题探索影子的秘密,获得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具体经验。二、启发性提问家长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孩子的思考。为此,家长的提问必须要有启发性。这样的提问才能唤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激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有雾的早晨,家长便可以这样提问:“咦,今天我们家前面的房子怎么不见了?”以此激发幼儿探索“雾”的积极性;“你知道雾是那里来的?”以此启发幼儿思考雾的成因;“太阳出来后,雾怎么会慢慢看不见了?”进一步引导幼儿追寻雾消失的原因,逐步激活幼儿的思维,激起幼儿智慧的火花。三、趣味式提问孩子的注意力易转移,易激发。因此,家长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以激发幼儿想知道更多有关知识的欲望。如:“鱼睡觉时,闭眼睛吗?为什么?”“人用鼻子呼吸,鱼用什么呼吸?”“鸡有耳朵吗?”“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行走、生活?”“企鹅为什么能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个个有关动物的问题深深地  相似文献   

4.
去年,一位外国专家在我校听了一天的数学课,后来他就诧异地问我: “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问呢?”这一问,引起了我的思考:儿童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就没有问题了呢?  相似文献   

5.
女儿的疑惑     
一天,女儿问我她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正巧被我母亲听到了,母亲立即制止说:“小孩子不要问!”女儿一脸的疑惑和不服:“为什么?为什么?”大有一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架势。 很显然,制止女儿提问是行不通的,既然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孩子又有所发现,为什么要禁止谈论呢?其实女儿的这种好奇与问“天为什么要下雨”又有什么两样呢?我认为,在孩子提出这类问题时,家长不  相似文献   

6.
张俊 《青年教师》2005,(2):21-21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永远解读不完的鲜活教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听到孩子们这样提问:人为什么要吃东西?小猫为什么总是白天睡觉、晚上活动?为什么热水在冬天里会冒气……尽管这些“为什么”有的显得那样幼稚可笑,然而它们都是孩子身边的问题,是他们求知的不竭动力,更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师露西在中国教大学生英文写作 ,她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令她烦恼的是 ,每当她询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时 ,同学们都会紧张地埋下头来。露西不明白 ,为什么美国学生的问题多 ,而中国学生不爱提问?是他们全明白了吗?其实中国学生的疑惑也很多 ,可是他们脑海里压根就没有提问题的意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经过十多年的教育 ,已经建立了这样的一个信念 :回答问题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 ,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和嘲笑 ,有谁能保证自己的回答和提问每次都是正确的 ,不被批…  相似文献   

8.
校园笑话     
难题 电脑课上,心不在焉的卢卡被老师点名提问。“为什么不回答,卢卡,我提出的问题很难吗?” “噢,不,先生。你的问题我完全懂,是答案把我难住了。” 重演“老师,我儿子历史考得怎么样?我当初上学时可不喜欢这门课。”“那您当时历史课的考试成绩如何?”“考了个不及格。”“我想,历史在重演。”校园笑话@黄通明  相似文献   

9.
敢问是创见的蓓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在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师生谈话时,特别强调要从小培养敢于提问的精神。他说:“同学们在一些观念问题上有没有提出过疑问?比如对牛顿力学,会不会问:我为什么要学习它?为什么它不可能是不对的呢?……你老师讲牛顿力学,为什么是对的呢?根据是什么?这种年纪还没有这种态度,将来就作不了第一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每位教师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启发式”,摒 弃“满堂灌”。可在实践中,满堂灌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这并非是教师想要满堂灌,而是教师不知“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以为课堂上教师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就是启发式教学,而教师讲就是满堂灌。 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应该讲的不讲,还不到提问的时候就提问。如一位教师上《人格比金钱更宝贵》一课时,当板书完课题后,就提问:请你们想一想,人格为什么比金钱更宝贵?由于教师没讲明什么叫“人格”?没有讲清楚“人格”宝贵的道理,以及“人格与金钱”的关系。这样学生怎么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呢? 诚然,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是属“启发式教学”的范畴,但要分清楚的是:提问是否适时、适度,所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否思考  相似文献   

11.
美国教师露西在中国教大学生英写作,她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令她烦恼的是,每当她询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时,同学们都会紧张地埋下头来。露西不明白,为什么美国学生的问题多,而中国学生不爱提问?是他们全明白了吗?其实中国学生的疑惑也很多,可是他们脑海里压根就没有提问题的意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  相似文献   

12.
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案例: 一天,当我和学生一起分析《愚公移山》最后一段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 学生:“老师,《愚公移山》的结尾,这样安排,可信吗?” 老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 学生:“因为根据地理学的理论,我认为愚公要想移走这两座山,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作者最后却用这样一个神话般的结尾来收缩全文呢?” 师:“很好!这个问题大家思考过吗?”  相似文献   

13.
现象上课时,我经常鼓励学生提问,结果只有几个学生举手来提问。听了一些课,我也发现没有多少学生敢“提问”,多是老师在问学生。是学生没有疑问?是都会了?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学生问的能力缺失”这样的情况呢?成因我们知道,学生在小的时候都会有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学问与学“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重要:一个是他能否提出独特的问题并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的本领。另一个是他能否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这两点恰恰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忽视的地方。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不勇于挑战权威成了我们学生的共同特征?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  相似文献   

15.
课堂上提问为什么没人举手?为什么回答问题似乎总是那几个学生?为什么有的学生从来不举手?不举手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还是学生素质的问题?本期会聚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共六位教师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社会需要具有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人才,这种需要从未像现在这样紧急和迫切。时代在呼唤我们“学会提问”。然而,事实证明我们对学会提问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学会提问是教学目的还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小学生不可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训练小学生提问是不是浪费时间?”、“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是‘虚假的’还是‘真实的’?怎样有效的培养学生提出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此类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7.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借”可以改为“骗”吗? 师,你的设想提问真有意思.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问题是学生探索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为什么是“你听懂了吗”,而不是“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我们的教学为什么吝啬给学生自由提问的空间或时间?  相似文献   

19.
孩子总是有那么多“为什么”, 有时疲于应付的父母便会失去耐心而责备孩子:“你怎么这么多为什么?”其实,“为什么”是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激情。随着一次次“为什么”的提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会越来越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提问经常持不耐烦的态度,肯定会造成许多不良影响。首先,父母的态度会打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堂教学观摩课,教老舍的《养花》。我采用的“激疑式”课堂提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文中的疑难,通过学生思索、议论,都解决了。最后,该让我用几句精炼的话来画龙点睛——“汤老师,昙花为什么总是在夜间开放?”没等我开口,一个女同学冒出了这个问题。我惊愕了,因为这是我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是因为……”我心中有些疑惑。于是,相机改换为“发散式”课堂提问:同学们,想想蝙蝠为什么在夜间飞行?再想想昙花为什么在夜间开放? 我的“启发”就像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