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记会前夕,记部让每位记上报一篇过去一年的得意之作。回首曾经的奔波生涯。虽然也打着“本报记”的旗号在报上刊发了数十篇新闻稿件,但自己还是毫不犹豫地选中了《“用餐七小件”摆上战士餐桌》(刊军报9月14日三版头条),个中原因,除了此稿是部领导、社领导圈点过的解放军报季度优质槁,更多的则是,自我感觉这篇新闻有点味道。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之前时政报道不接地气、创新力不够与指令性要求过多有关,那么当前,就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以"走转改"的要求和做法,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宣传味道过重、表现形式不佳),达到有效宣传目的。力争做到"时政新闻要有厚度、经济报道要有深度、民生新闻要有温度、宣传报道要有尺度"。具体地说,就是时政新闻按新闻规律办事,突出新闻性,压缩会议和领导活动的程序性、简报式报道,突出其中的新闻内容;民生新闻要体现人文关怀,呈现民生幸福,要有任务、故事;经济新闻要有内涵,突出具体做法、经验,减少成就性的概念式报道。增加体验式报道、系列报道、主题报道,这是摆在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新闻栏目前的一个既传统又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通讯是广播中常见的一种新闻体裁,它比新闻报道更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篇感人的通讯,有的播音员播出去,人家听起来却感到干巴巴的,没有味道,不能打动人、感染人。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据我们的体会,这主要还是播音员本人的思想感情不够。播音员不能只是照稿子念,他必须和作者一样,要深入于稿件之中,不断深化感情,激发强烈的播讲愿望。首先,播音员对所播讲的  相似文献   

4.
<正>每年三月,全国两会与您相见,典型的"周期性"新闻题材。一年又一年,新闻报道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不!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我们发力,打通"大小屏"。打通"大小屏",打造"两会集结号"。今年,新闻中心在微信、微博端推出"两会集结号",设置《建设新福建》、《央媒看福建》和《两会小知识》三个小栏目。《建设新福建》集纳了北京报道团队采写制作的丰富视频素材,200多条1700多分钟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去年,曾写过“三个还是”的文章,即“还是后面的思索”一文,今天言犹未尽,还想写一下新增出的“两个还是”。(一)中国报还是外国报。常读中国体育报,发现该报的“外国新闻”越来越多,时时有“国际新闻”版、“篮球经纬”版等,利登的均是外国体坛的大小事情,包括明星隐私,而且大幅、大幅照片的刊登,视觉冲击力挺强,但内容却贫乏、改革开放了,外国新闻要不要报道,当然要报道。但也应适可而止。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严格执行中央指示,以地方新闻为主,是正确的。现在改革开放了,多增加一些国外新闻,也无可厚非,但仍应有个限度…  相似文献   

6.
每年3月.两会报道都是军报宣传的一道“例盘菜”。例盘菜不好做,做好了,大家年年都会翘首期盼;做不好,没等开席大家就没了胃口。作为一名分工时政宣传的编辑、记者,我从1996年第一次上两会至今,除了中间有两年空缺,其余年份不是在前方当记者,就是在后方干版面.最近这两年则开始较多地参与到报道的策划和编辑工作,对例盘菜的难做也算略有体会。  相似文献   

7.
在编辑新闻稿件的过程中,我发现构成新闻要素的五个“W”,一个也不能丢;丢一个也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一条新闻要写清五个“W”,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有人叫何因),五个“何”。无论是我们无产阶级新闻界的老前辈,还是西方资产阶级他们的老前辈,都是这样主张的。这似乎已是新闻写作的常识。可有些人偏偏在这个常识问题上发生问题:写新闻只写三个四个甚至只写一个“W”;  相似文献   

8.
“新闻要短,长风当刹。”这一口号对于报人说来,实在是耳熟。然而遗憾的是,长风常刹却难止,短新闻千呼万唤一直难成气候。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多种,但与作者缺乏三种意识──新闻意识、精品意识、读者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重提刹长风、倡导写短新闻之际,很有必要强调大力强化这三种意识。(一)什么是新闻意识?有的同志以为,千方百计多见报,百计千方让见诸报端的块儿大一些、篇幅长一些,这就是新闻意识强。其实这是误解。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通过新闻媒介传递给读者的最新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并不能说刊登…  相似文献   

9.
记者对一条新闻的报道是浅尝辄止,还是深入调查?回答这个问题,除了要考虑新闻自身的价值之外,还要求记者对这条新闻有充足的把握能力、跟踪能力,以及足够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复旦大学新闻系在本学期开设了“新闻学专题讲座”课程,作为反右派斗争、整风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徹底肃清右派分子王中的反动新闻理论对该系师生的影响,破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立无资产阶级新闻观点。“新闻专题”第一讲“新闻战线上两条路线的斗争”已于10月19日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石西民同志就这一题目作了报告。石西民同志在报告中着重分析了我们和新闻界右派分子的主要分歧表现在三方面:(一)对报纸本身的看法——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还是所谓“社会需要的产物”?(二)报纸要不要党的领导?(三)我国有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11.
怎样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我们从近年来电视新闻改革的实践中,可以理出一些思路。一、增强新闻意识电视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新闻。因此,电视新闻质量要上去,务必要遵循和报纸广播新闻共同的新闻传播规律,即重视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与社会性的规律,这是深化新闻改革的重要途径及趋势。具体操作如下:  相似文献   

12.
陈光 《新闻前哨》2003,(9):32-32
科技新闻的传播立场,具体地表现为“科技”还是“新闻”的选择。这种选择渗透于传播过程的3个主要环节——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 ①传播者:科技新闻究竟由谁来写,是懂科技的人,还是懂新闻的人? 毋庸置疑,作为一名科技记者,既要懂科技,也要懂新闻。但是,这就像摄影曝光,毕竟有一个光圈先行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下,我们的新闻报道角度选择应该从"人无我有"到"人有我精"式的模式转变。选择最佳的新闻角度,是今天新闻传播发展的现实要求。新闻报道能否成功,新闻报道角度选择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一件新闻事件应该选取怎样的主题、选用哪些材料、采用何种结构,关键是要把握好新闻的主题角度、新闻的选材角度、新闻的表现角度这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从实现新闻宣传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三贴近"的角度,还是从强化对新闻工作者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职业道德这"三项"教育的角度,以及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入学习毛泽东新闻  相似文献   

15.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具备深刻的主题思想、典型的新闻事实,还应该具备完美的表达形式,比如:适当的体裁选择、结构安排、表现手法等等。其中.新闻语言运用得如何,对新闻作品能否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起着重要的影响。无论从表现新闻作者审美创作意图,还是从新闻作品本身的客观传播效果来看,新闻语言都必须要有其独特的魅力展现。  相似文献   

16.
广播新闻以其传递信息快、节目容量大吸引着受众。要做好新闻节目,编排是一门艺术。新闻编辑对稿件的选取、稿件所发篇幅的长短、配发评论还是编后、简讯怎样穿插等等,这对于发挥广播新闻的传播功能,提高广播新闻的收听率,办好广播新闻节目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把这两项创优合在一起讲,是因为从2004年起,全国广播电视新闻评优中取消了新闻编排这一项,新设立了新闻栏目评优,一共要评选出十个优秀栏目,称为“十佳”新闻栏目。虽然取消了新闻编排全国评优,但是许多电台的台内评优并未取消。同时,新闻编排的优劣,又直接影响到新闻栏目的质量。所以,这里还是要讲一讲新闻编排的创优,并把它和新闻栏目创优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8.
要写好现场短新闻,并不是一件想办就办到的事,要使写出的现场短新闻有其社会价值和新闻价值,需要动一番脑筋。首先要明白现场短新闻有哪些要素。简单地说,现场短新闻的要素有三:一是要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这是现场短新闻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一要素,也就抽掉了其新闻属性,谈不上新闻,更谈不上现场短新闻了。因此,具有新闻价值是现场短新闻的基本要求,无论如何是不能缺少的。二是要短,针对性强。唯有  相似文献   

19.
现场短新闻,是新闻体裁中的一个新品种。因而对它的定义,似乎还投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界定。 据中国记协的阮观荣先生的说法,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作品。这虽然还不能称为现场短新闻的准确定义,但可以说基本上包括了“现场短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内容特点。这就是:一要新闻价值高;二要现场感强,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三要篇幅短小。如果具备这三个特点,应该说就是一篇不错的现场短新闻作品了。  相似文献   

20.
新闻要多出精品。这一口号于五、六年前在新闻界提出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随着新闻界改革开放发展步伐加快和社会的进步,无论是新闻媒体自身还是广大读者,都对精品新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企盼有更多的精品新闻涌现出来。新闻要多出精品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我们的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中,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必然会产生许多困惑甚至是对立,这些都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