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十七世纪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对教师提出“躬行”与“自明”的要求。“躬行”即是身教,不言之教。他说,圣达的人有他独到的操行,不需要用言语去教诲别人,别人就能受到感化。即以不言之化,行感化之教,使学生在教育者行动的感化下,自己受到教育。同时,他强调教师要有丰富正确的知识.“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他说:“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要使  相似文献   

2.
阮直 《学习之友》2011,(4):50-51
名人都有名言传世,名言传世都有明事之理。像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文强这样的“名人”也有“雷人”之语。文强在他自己烂掉之前,一终于为自己找到了腐败的外因。那就是:‘仕途多年原地踏步,没能升官,所以才腐败”。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以“能”、“所”、“格物致知”、“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知”与“行”等几对范畴完成了对中国传统认识论思想批判性的改造,从而建构起中国哲学认识论史上最为宏大且逻辑严密、形式完备的认识论范畴体系。这几对范畴可以说是构成其认识论范畴体系的核心,也是我们把握王夫之认识论的关键。只有通过对这几对范畴各自的内涵的充分考察及其对各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方可把握王夫之认识范畴体系深刻、丰富的内容,也才能够客观地确定王夫之认识论对古代哲学认识论的系统总结和对近现代认识论的开拓之桥梁作用。本文试…  相似文献   

4.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五十多年前所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对我们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宁阳一中为全体教师配备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辑的《爱满天下———陶行知名言警语》一书 ,在此谈谈自己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 ,运用于教学实践的粗浅体会。陶行知先生指出 :“我们的理论应该是这样的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我们要在行动中追求真知识。行动遇着困难便不能不思想 ,思想贯通便取得了真知识。运用真知识以行动 ,便走上了创造之路。”“因为重教太过 ,所以不知不觉的就将教和学分离了。依我看来 ,教学要…  相似文献   

5.
两千多年前,荀子曾把人们学习的过程分为“闻见”、“知”、“行”三个步骤。他认为,“闻见”是感性认识阶段,在此基础上,才能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知”和实践阶段的“行”。此三者中,他又特别重视“行”。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的这些见解闪耀着朴素唯物论的思想光辉。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他认为学至于行达到峰极的看法显然是不完整、不确切的,他还未能认识到把实践的经验回头再来检验理论、发展理论。人们学习知识需要“知”、“行”结合(实际上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决定了教师传授知识也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结合。为了真  相似文献   

6.
邹韬奋原名恩润,“韬奋”是他后来起的笔名。按他自己的解释,“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并以此自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两次改名。他原名陶文俊,青年时期因崇拜南宋理学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改名为“陶知行”。后来,实践使他明白应该是“行而后知”,于是,他又改名为  相似文献   

7.
人们通常认为:“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夫之第一个明确提出和论证了行先知后说”。多年来我们的许多教科书和专著都用“行先知后”来表述王夫之的知行观,把它当作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个代表性论点。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王夫之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都做了批评,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实,但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这个批评推论出王夫之主张“行先知后”说,而应从这个批评的来龙去脉理出王夫之全部知行观的头绪。  相似文献   

8.
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首先要教育、引导学生克服说话的思想障碍和心理障碍,要设法让学生敢说。那么,怎么引导学生克服说话的思想障碍和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直阵己见呢?一些教师的做法是: 第一,让学生“说”“然后知不足”,使之认识说话训练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有的教师让学生对着录音机即兴讲说两分钟的话,再用笔一字不差地录下来,自己统计一下里面有多少口头禅、垫话、重复的话、颠三倒四的话,等等。这样一来,对学生的触动很大,使他们看到,把话讲得简洁、明  相似文献   

9.
校本研修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能力生成的有效路径.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校本研修在教师能力生成中的作用,校本研修要回归教育实践,明确“为了教师的教学实践”、“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和“基于教师的教学实践”的价值取向;要构建以问题为基础的自主学习、以案例为支撑的情景学习和以群体为基础的合作学习等教师经验生成的实践模式;要对教师生成的经验进行“正向”解读,发掘教师在知、情、意等方面的价值,建构起教师自己的教育理论;要通过系统反思,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活动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要通过“行为跟进”以知导行,引领教师“举一反三”,养成教师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0.
培养创新型学生,首先要有创新型教师。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他是主张创新的。在政治上,他是位改良主义;礼制上,他崇尚《周礼》,但却不泥古;在教学中,更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当仁不让于师”,反对对老师“无所不悦”,并提出了“学、思、行”、“温古而知新”、“学无常师”等创新的途径与方法。今天,我们大谈创新,决不意味着忘记历史、抛弃传统。教师作为明的传承和发展,既不能守旧泥古,也不能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教育史上,有不少教育家提倡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孔子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他认为如果学习只是口头上能说不能身体力行,那是极其可耻的。所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荀子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由“闻见”、“知”、“行”三个步骤组成的,强调“行”为学习的终点。他说:“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荀子·儒效》)还说“知之而不行,虽敦而困。”(《荀子·儒效》)这里,他不仅提出了“行”高于“知”,即“用”高于“学”的见解,而且深刻地提出“学了知识不能去实行,知识学得再也多是没有用处”的观点。东汉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王充,更是强调学用一致,提出教学要注重实际的“效验”。他说:“凡贵通者,  相似文献   

12.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见《论语·泰伯》篇。郑氏曰:“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民从之;若皆知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郑氏认为民皆愚顽,所以,王者设教,只要他们跟从,不须知道本末。这种解释和孔子思想不相符合。《子路》篇记载,孔子适卫,冉有仆。孔子回答冉有的问话说,“民庶”之后,要“富之”,“教之”,没有认为民愚顽不教的意思。西晋何晏《论语集解》修正了郑氏的解释。他说:“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知者,百姓日用而不能知。”何氏采用了战国时期对民的相当流行的看法。如孟轲说:“行之而不著焉,穷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下)《中庸》也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朱熹《论语集注》承袭了何氏的解释略有更益。他引用程子的话说:“圣人设教,非不欲家喻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耳。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岂圣人之心乎?”近人也相信这种解释,如钱穆《论语新解》说:“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也。若在上者每事於使民由之之前,必先家喻户晓,日用力于语言文字,以务使之知,不惟无效,抑且离析其耳目,荡惑其心思,而天下从此多故矣。”徐英《论语会笺》说:“盖政令之推行,有不得不然者,势也。政令既行,  相似文献   

13.
当代教育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要创设民主、自由、安全的有利于儿童创造性发展的班级气氛,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变革观念是前提 观念是实践的向导。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班主任要:  相似文献   

14.
当代教育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要创设民主、自由、安全的有利于儿童创造性发展的班级气氛,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变革观念是前提 观念是实践的向导。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班主任要: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作文,恰当地运用名言警语,对于阐述事理,论证观点,可以收到“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特殊表达效果。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积累名言警语,以备运用。一、示之以训,报之以警——警辟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度,然后知长短;权,然后知轻重。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享有盛名的陶行知先生,是20年代到40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原名文浚,后相信知与行应该合一,改名为知行,以后进一步领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道理,再度改名为行知。他的一生有着崇高的师德修养,在中国教育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被称颂为“万世师表”,是教师的楷模。  相似文献   

17.
作为早期启蒙思想家,王夫之面对明亡清兴的易代鼎革巨变,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和夷夏观进行了重新解析和阐释。在王夫之看来,天下姓“公”不姓“私”,即天下是天下人的“公天下”,而不是一姓之私的“私天下”。在夷夏关系问题上,王夫之认为,各民族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所禀受的天地之气也不同,因此民族习惯、民族文化也不同。他反对民族间互相侵扰,主张各安其所。在明清鼎革之际,王夫之继承了传统的“天下为公”思想,强调保族固类,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反思和剖析王夫之的天下观和夷夏观,对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伦理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目前学界对其美育思想缺乏系统的思考和全面的探讨。王夫之美育的终极目标即使人实现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王夫之认为美育应与人生过程相始终,是人面向理想境界对自己当下人生的无限超越的过程;王夫之重视培养完美和谐人格的美育过程中诗乐所起的作用;他还探讨了教学过程中美育原则的应用等。在中国美育思想史上王夫之的美育思想处于集大成又使之走向历史终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小组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形式而言的.指在教学活动中,将不同能力或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组成教学组,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课堂小组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的常见形式,它能使学生直接参与学习,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促使聋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以求知知更行。”这是先哲留给我们的传世名言。多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使我们获得了珍贵无比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新知。通过对这些经验、知识的总结和推广,又使我们一步一步地在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领域中不断获得升华和自由。由国家级著名教育专业刊物《中国教育报》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举办的全国“健康杯”优秀科研成果评选集稿工作,为我们展示个人研究水准、提高研究水平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平台。我区从2002年3月开始就连续参加了三届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特别是去年参加的第三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