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农民主体性的实施和发挥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当下农民主体性缺失现状,基于喜闻乐见的村落体育文化视角,探研乡村振兴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以助力农民主体性生成、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田野研究法,探讨乡村振兴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内涵,以典型村落体育主体性实践叙事,解读村落体育主体性现状,探讨其提升应该注意的问题。研究认为:乡村振兴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内涵是建立在村民认知和实践基础上的实践主体、权利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村落体育主体性发展呈现出动态、分层次的不均衡提升和部分村民的主体性迁移;乡村振兴视域下提升村落体育主体性,应该坚持“以民为本”村落体育发展方向的精准定位,坚持村落体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村落体育服务于村民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统一,坚持村落体育主体性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几年来国家政府下大力气支持和保护的项目.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属于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大德育观下的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部分.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进行宣传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是继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初步探讨了开展青少年及社区居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推进学习型社区与学校建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建立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作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性要素,广大农民需要积极有效参与,以改善并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这其中,社区教育的功能不容忽视。文章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与社区教育互动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两者互动困境,着眼于阐释互动机理,重点刻画农村社区治理与社区教育的互动策略。  相似文献   

4.
构建村落治理共同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D县X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X村村落治理共同体构建路径,探究其构建成效。研究发现,村落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可以推动治理主体扩大、治理场所扩展、治理机制完善和综合效益提高,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摘要:面对原有社会结构的拆分和重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在多重张力下确立基本方向和路径,使其能够在文化多元时代的冲击下依然焕发生机、持续稳定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其保护的动员和策略进行探究,研究认为:传承保护正成为我国民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的进阶和程式,也是繁荣民俗民间休闲文化活动的重要路径。不断加强对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肩负着繁荣我国末端体育载体,健全全民健身内容体系及健康中国战略多方位实施的责任。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动因主要包括现代社会的冲击、传承方式的式微、传承规制的薄弱等3个方面,并认为“原生态”的回归和主线作用是保护的基本准则,“遵从发展”是路径选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复兴离不开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文化振兴先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独特的精神标识,与乡村振兴战略息息相关。本文以S县为例,研究当前县域乡村非遗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总结相关经验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实施的战略之一。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治理有效"是关键点,在人才选拔上重视"本土人才"资源可以成为乡村治理的突破口。笔者对广西壮族聚居的村落进行田野调查,分析总结发现壮族聚居村落的民间力量特别是民间头人具有双重职能属性,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也是村寨事务的免费管理者,本人试着分析把他们纳入乡村治理的管理体系当中所能发挥的效能,以期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在边疆民族地区的顺利实施,同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增强文化自信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以来,为推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国家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现状,明确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重要价值意义,提出通过明确乡村居民需求、挖掘乡村各方资源,依托体育赛事活动和丰富体育运动项目等方面推进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使之多元化、多样化、品牌化和产业化,最终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贯彻落实,全面优化和整合乡村体育、文化、旅游等资源,提高乡村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推动乡村体育、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激发乡村发展潜力,实现乡村产业融合,促进乡村经济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山山鼓作为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在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在通过分析通山山鼓文化对当地的影响和其史学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保护与"活态"传承山鼓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神韵和魅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浪潮中迎来了新机遇,“非遗+旅游”成为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地方高校在区域位置、目标定位、地方合作等方面更贴近乡村,对于更好地挖掘和保护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我国乡村形态格局步入大演变大调整时期。通过民族志、扎根理论等研究方法,围绕村落武术如何助力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发展进行可行性研究。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具有兼容并包性、民族文化性的鲜明特征,两者分别从不同层面与乡村振兴事业相衔接。乡村振兴视域下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将倚靠其两大特征,实现从传统武术到多元产业,推动乡村体育产业发展;从文化盲从到文化自觉,引领乡村文化自信潮流;从武德教化到社区治理,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三者从多维角度助力推进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从其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村落体育文化作为农村特有的文化形式,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要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拥有村落文化事业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大理巍山大仓镇啄木郎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在自然环境相对僻远,农耕文明积淀深厚的少数民族自然村落中,村落仪式的变迁一定程度上逊于物质文化的变迁,而在村落宗教仪式中的彝族宗教精英,在村落宗教仪式中表现出了较稳定性的功能特征。这主要是源于彝族宗教精英所依赖的一定的文化生境土壤的存在与变迁的弱性所导致的,但总体而言,其文化生命体依然处于动态的应变之中。  相似文献   

14.
我国村落体育的文化特征及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新农村,解决我国最多的、最贫困的、最需要发展的村落人群体育文化问题.本文采用文献、逻辑、社会学等方法,从我国村落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分析了村落体育的文化特征.提出当前我国村落体育应该走与"生产劳动、文化艺术、民族传统"相结合的杂糅式的发展模式,为构建我国村落和谐文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摘要:为了探索影响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的主要社会根源,并探讨解决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的对策,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乡土社会西方化与城市化消解了民俗体育的生存土壤;2)政府全面主导“送体育下乡”挤占了民俗体育的传承空间。本研究对解决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提出来了以下对策:1)政府主导政策研制与路径选择,解决发展中不够的问题,为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提供条件与空间;2)促进文化主体价值观念转变,提高文化自觉与自信,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条道路”,为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提供生存土壤;3)加强基层文化传承模式创新,构建“健身联体+全科体育指导员”传承模式,解决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不和的问题,实现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协调可持续。  相似文献   

16.
摘要:射礼以其独特的竞赛文化形式承载了国家治理的政治使命与社会责任。从文化阐释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文化结构三层次理论方法解读和认识射礼竞赛国家治理的文化逻辑,旨在从竞赛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把握射礼在国家制度下存在的逻辑起点及其独特的人文内涵与智慧。研究认为:因“君与”,射礼从外显的“权贵圈与核心技术”、制度的“伦理化规则与等级化组织”、核心的“和谐理念与民族精神”三个层面构建了对权贵施行“在场”管理的竞赛文化,并在“君不与”后由地方乡绅承国家意志在射义儒家化、伦理仪式化、礼制符号化的“国家在场”话语中持续发挥社会治理作用,展现了以“君—权贵—乡绅—民众”为治理路径的寓“教”、寓“圣”、寓“德”于赛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7.
对反排苗族木鼓舞文化生态进行分析。结果认为,反排木鼓舞文化生态环境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处于不断解构和建构的变迁状态,反排木鼓舞文化生态随着文化生态环境变化、传承方式的改变,外来文化的影响,政府导向作用增强,其文化生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祭祀文化转化成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8.
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是集社区居民文化生产、消费的互动场域,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载体。一般来说,青年社会组织具有文化先进性与开放包容性的特点,并且更具改革和创新精神,是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激发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建构是基层文化治理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一环。基于“大鱼营造”这一青年社会组织的具体案例,尝试在其经验中梳理出基层中青年参与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的内在动力与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在社区中的青年社会组织可以借助社区外部专业力量,建立起内部社区自组织协作网络,挖掘社区空间潜力,实现物理空间与网络社群的双重营造,激发出基层社区中青年参与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意愿,从而构建完善的社区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以闽西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区化供给为研究对象,阐述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区化供给的内涵,分析其面临的机遇,并结合闽西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区化供给的现状,提出乡村治理视野下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区化供给的实施路径:发挥政府的投资主导作用,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健全村民需求表达机制,实现村民的有效参与;创新服务供给管理机制,提升社区化服务供给效能;创新服务供给参与机制,提升社区化服务供给的积极性;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搭建服务供给的良好平台。旨在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平台、基层体育社团组织为载体、多元供给主体协同参与的供给机制,实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需有效对接,提升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妥乐古银杏村寨以其“千树千年”、“人树相依”的独特景观,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妥乐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却面临着不少困难,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道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