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举办亚运会对广东体育旅游业的影响及对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型综合体育盛会本身就是一个优质的体育旅游品牌,具有其他旅游项目难以比拟的优势,广州市将举办2010年亚运会.本文分析了广东省开展体育旅游的优势和举办亚运会对其发展影响的因素.同时提出要利用广州举办亚运会的契机,打造好亚运体育旅游这块金字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举办亚运会对广东体育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大型综合体育盛会本身就是一个优质的体育旅游品牌,具有其他旅游项目难以比拟的优势,广州市将举办2010年亚运会。本文分析了广东省开展体育旅游的优势和举办亚运会对其发展影响的因素。同时提出要利用广州举办亚运会的契机,打造好亚运体育旅游这块金字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各种现实利益的纠葛中,新闻叙事通常是由政府、媒体、民众共同完成的对现实主流思想和观念的复制。《人民日报》在亚运会报道中的亚洲叙事由于中国参与亚运会的历程而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疏离与斗争"阶段的政治一维叙事;"参与与竞争"阶段的政治、体育二维叙事;"举办与领先"阶段的政治、体育、文化三维叙事。这种嬗变有其深厚的国际背景和时代背景,既反映了中国体育、体育报道功能的变化,也体现了中国媒体在报道体育、报道亚洲时的"胸怀和眼光"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与历史研究法,对1990年北京亚运会在共和国体育史上的历史地位与大国历史征程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其历史影响,意义在于总结北京亚运会的历史地位、历史意义、历史经验,为杭州亚运会与北京冬奥会提供历史经验与历史借鉴;研究认为,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开始了亚洲第一竞技体育强国的历史征程、强化了民族团结意识、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改革开放的成就、展现了中国的新形象和实力、加强了中国与亚洲国家的联系、做好了申办与举办奥运会的物质与思想准备,是中国融入世界体育的历史起点,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再到2022年杭州亚运会,中国实现了从融入到积极承办再到拯救亚运会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是经历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和已经申办成功的2022年冬季奥运会,从这种意义上讲北京亚运会不仅仅是在中国体育史上、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画上了浓重的一笔。目前伟大的中华民族朝着实现“中国梦”一步步踏实前进,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1990年北京亚运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并延续着其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5.
"泛亚运会场区"时段推移与各经济路径的相关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组办历届最出色的2010年亚运会,进而推动珠三角区域经济,从引发"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理念(区域合作,共同发展)入手,研究了亚运经济和"泛亚运会场区"的新概念,并就此所作的时空推移与泛化,划分了"泛亚运会场区"的6个区(亚运主、分赛场区、亚运村--生活区、休闲·旅游区、物质供应区、媒体观赏区)和3个时段(赛事筹备期、大会竞赛期、赛后利用期).先着重论述亚运赛事筹备期的主要营销策略及其相关的各经济路径.  相似文献   

6.
广州成功获得2010年亚运会的承办权,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客观评估广州市现有的体育设施建设现状,根据亚运会的要求,结合广州的实际,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体现出人文亚运、科技亚运、绿色亚运,就需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需要的关系,以及体育运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2010年亚运会在广州举行,本着人文亚运、科技亚运、绿色亚运的精神,在亚运会场馆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关系、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注重场馆规划的远见性,场馆建设的先进性和科技性,以及赛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性,以防止"后亚运效应"的产生.借鉴国外或国内重大赛事的体育场馆赛后的经验教训,提出后继利用的建议与...  相似文献   

8.
论广州亚运会对广东经济、社会与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对奥运会、亚运会这样重大体育竞赛的独特功能与化内涵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的实际,从“奥运经济”看“亚运经济”、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与丰富“广东人精神”、代表“先进化的前进方向,,与促进广东化大省建设等几个方面,阐述了2010广州亚运会对广东经济、社会和化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法,对中国田径代表队在多哈亚运会和广州亚运会上的比赛成绩进行比较分析;选取广州亚运会中国田径队夺金项目与北京奥运会相应项目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田径整体实力在亚洲仍处在首位,女子田径传统优势项目呈下滑趋势,新选手优势不明显,出现断层现象。男子田径实力增加,夺金项目有了新的突破。继续坚持我国田径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加强后备人才的开发与培养,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在完善项目布局的同时,突出重点项目的发展是我国田径竞技体育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取得突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对广东省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及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融合途径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广东省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类型及其比较优势,以及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可提供的人力资源融合途径,旨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提供多样化的高校优势体育人力资源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从文化学角度观察和回顾了近60年来我国体育演变的历程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进一步思考我国体育在21世纪的文化走向与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中国体育在全面理解与吸纳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依然会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旗帜;体育对中国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力将逐渐由边缘地位进入到中心位置;中国体育文化具备了承担建设"第三新文明"文化重任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2.
采用国际通用的贡献率和拉动系数等指标对2010亚运会对广州经济、文化综合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表明,与亚运相关的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对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呈逐年增长态势,贡献率分别达到0.2%、0.3%和0.4%。相应的拉动系数也逐年增强,2006至2008年分别为0.04%、0.05%和0.06%。与已有经验研究的结论相一致。亚运的全面社会经济效应和后亚运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距2008年北京奥运会完美落幕已过去1年。在后奥运时代需要反思媒体在其中的表现,以及奥运会给中国传媒业带来的深刻变化。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报道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媒体此次报道视野开阔,国际化思路彰显,树立了理性、建设性的报道基调,采取了宽泛的报道框架,从而最终为公众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活动;但是,今后媒体需要从3方面改进体育报道:1)加大深度报道力度,2)坚定"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3)克服"金牌至上"的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14.
摘要:中苏关系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国际关系之一,对苏联体育的报道自然成为中国媒体国际体育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为主要方法,对冷战背景下《人民日报》的苏联体育报道进行了阶段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伴随着中苏关系从同盟加兄弟、到分裂与对抗、走向“正常化”的演变,《人民日报》的苏联体育报道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在意识形态认同阶段(1949—1965),《人民日报》苏联体育报道侧重报道苏联体育事业发展、苏中体育交流、苏联参与国际赛事、苏联运动员创造世界纪录,并从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理想三方面积极建构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在意识形态斗争阶段(1966—1980),《人民日报》苏联体育报道侧重报道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在体育领域的“勾结”、苏联在国际体坛的霸权行径、世界各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等,以达到批判苏联“修正主义”路线、“霸权主义”政策的目的;在意识形态淡化阶段(1981~1991),《人民日报》苏联体育报道侧重报道苏联参与国际赛事、苏中体育交流、苏联打破世界纪录,呈现出尊重事实、客观报道、淡化意识形态色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从“人文亚运”的概念出发,对多哈亚运会体现出的人文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多哈亚运会对我国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采用网络期刊检索工具《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在题名中以"体育信息"、"体育情报"为检索字段,时间跨度设置为1990-2010年,并运用Excel作为数据处理工具,从年发文量、被引量、期刊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等文献计量指标对体育信息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探讨我国体育信息研究领域20余年的核心著者、核心期刊、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体育信息的研究有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多哈亚运会对广州亚运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办好2010年广州亚运会,在多哈亚运会期间,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州市体育局派出了庞大的代表团到多哈观摩、学习、考察,考察的范围涉及亚运会的方方面面:场馆建设和运行、竞赛组织、交通旅业、赛事服务、工作人员、亚运村、媒体报导、安保设施、组织协调等。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归纳出了多哈亚运会对广州举办亚运会的四点启示,旨在为广州成功举办2010年亚运会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残奥会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同时也致力于传播新的残疾观念、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入。而媒介作为传播残奥会的重要载体,它对残奥会的新闻话语建构影响了公众对残疾人群体的认知。因此本文以1984年到2018年《人民日报》对夏季和冬季残奥会的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其新闻话语的建构和演变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新闻话语背后的不同残疾模式。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对残奥会的报道经历了"伤残""残疾"和"残健融合"三个不同的新闻话语阶段,这些新闻话语受到"残疾人慈善模式""残疾人医学模式""残疾人社会模式"等不同残疾模式的影响。从联合国和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最新议程来看,在2022年北京冬季残奥会的报道中,需要结合不同的残疾模式以及通过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的社会目标建构更加多元的新闻话语,以便建立一个更加文明和平等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2010年亚运会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的开发与推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2010年在广州举办的亚运会为契机,从岭南特色出发,围绕着岭南人的休闲生活,分析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内涵,开发岭南休闲体育市场,结合本土特色,为岭南休闲体育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可借鉴的管理模式、组织体系、运行模式等,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逐渐跟上国际步伐,从而加速休闲体育在岭南的发展,为中国休闲服务供给体系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奥林匹克文化和大学体育教育都是寓教育于体育的培养人的方式,围绕2008年奥运会进行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活动使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从精神、体育教育行为制度到体育物质环境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提高,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也用多种方式推动了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