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前 ,我国农业已经由主要受资源约束的发展阶段转入到受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 ,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增收为目标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面对新的挑战 ,走出“棉花经济”的阴影 ,合理调整生产结构是兵团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该文通过对兵团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阶段及特征的分析 ,阐述了影响结构变动的因素 ,并对兵团农业如何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这是当前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目前 ,加快农业市场化应是这次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玉溪已进入农业产业结构转换和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又要求政府在宏观上加强引导和调控,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途径是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4.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它既是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更重要的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就开展农科教结合来产,读解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基本功,服务农业农村结构调整是基本要求。进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成因:首先是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呈现十大变化,即:工业经济由  相似文献   

5.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要将结构调整、产业延伸、市场开拓结合起来统盘考虑并相互促进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而实施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内区际移民与环境变迁尚未受到学界广泛关注,这种因当地民族人口增加而向附近田地宽余的半山区、山区的移民,带来了本地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建立自然村落、开发耕地、改进农业技术、修建水利等,不断塑造着新的山地景观。移民在改造山地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敲响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警钟。对一个长时段山区移民开发与环境变迁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到山地环境变化的原驱动力是流域内的区际移民和持续增长的人口数量,更能全面细致地认识省内山区移民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1978-2008年安徽省农业经济发展数据,选取若干代表性变量,采取因果关系检验和长期动态的协整分析,研究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识别以及长期的均衡发展关系。结论认为,安徽省农业结构的调整始终面临自然风险,一定程度的结构调整还会加剧农业的自然风险,同时也存在着农业技术风险,而且有关风险之间产生相互波及的影响,但目前还不能识别出农产品市场风险。长期来看,主要农业风险对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着Pareto改进的余地。  相似文献   

8.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气候、水土和森林植被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变迁,与人类活动尤其是以稻空大点作生产为中心的农业活动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生态环境制约着稻作农业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宋元以来,南方地区以围湖造田、丘陵山地开垦为主的大规模农业经济开发,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诸要素的负面作用逐步加大,导致水土流失、河湖淤塞和水旱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也因此受到很大危害。近现代长江流域经济开发进一步扩张,河湖淤废、森林破坏有增无减,而且水土环境的化学污染越来越严重。长江流域是中国稻作文明的发源地和主要的稻米产区,研究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诸因素变迁与稻作农业发展的关系,对于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指导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较高、生产水平低效益低、社会需求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等。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农业大食物原则、节约用水与发展高效农业相结合的原则,山西省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强化特色农业的发展,即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草食畜牧业、优质果业,从而达到使农民增收并改善山西省生态环境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的生计模式可概括为"农业生计模式"农业兼非农业生计模式"和"非农业生计模式"三种。新疆玛纳斯县凉州户镇新渠村的家庭生计模式经历了从以牧业为主到以种植业为主,到多元化发展的历程,生计模式的变迁是村民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及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家庭生计模式变迁必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农业的集约化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需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引导村民转向非农生产,增加村民的非农收入;另一方面,要实现小规模农业生产向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转变,农村需要引进农业技术人才,也需要政府的扶持。  相似文献   

11.
探讨影响我国传统社会人口的因素,应该在思想方法上排除以农耕经济为根源的先入之见以及将灾荒、战争等偶发因素视为主要驱动力的观念,应该努力从文化中去追寻原委。由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形态引发的同姓不婚、早婚早育的婚姻制度、长子继承制和养儿防老的观念等等促进了我国历史上人口的繁衍;国家的赋税制度与溺女婴的习俗则是传统社会有力的人口调节器。虽然因社会的更革,旧因素逐渐削弱,新因素不断产生,但传统生育观念仍顽强地发挥着作用,处理好人口与社会承载能力的关系,还应从调节社会文化结构入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引入工业生产空间综合变动系数和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指数分析转型期珠三角工业生产空间和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并运用耦合模型对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珠三角的工业生产空间整体呈核心向边缘扩张的态势,且边缘地区的工业生产空间变动程度大于核心地区。2)转型期以来珠三角的工业产业结构整体有所优化;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的优化整合程度较高,并注重发展质量和对环境的保护;工业化水平较低城市的工业增长以资源型和高污染产业为主。3)虽然珠三角边缘地区工业生产空间变动与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在数值上高于核心地区,但这只是一种低水平的耦合和低质量的发展方式。在未来的转型发展中不应仅关注"量"的增长,更应该注重"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社会角色。唐前士人的社会角色经历了曲折的变化。唐代士人社会角色的变迁是与唐代社会政治的变迁紧密相连的。儒士、文人和官僚的三位一体,构成了唐代文人的基本面貌。从社会身分的角度看,活跃在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几种社会角色,基本上可说是郎官、翰林学士、谏官、幕僚、州官等等。这几类人中,除了翰林学士是新产生的一种社会角色外,其他几类基本上是在原有的官僚体制格局中略作调整;但郎官、幕僚和州郡官之流在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中尤为活跃,所起的作用也更加明显。科举和入幕,特别是科举,成为士人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转换社会角色的两大基本途径。大多数士人都走过这条坎坷不平之路。而科举和入幕的共存,集中体现了唐代士人社会角色变迁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论农户行为模式转型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户行为模式是粮食供给体系借以建立的基础。在农户多行为模式的框架下,可以很好地分析市场化及农产品、要素价格变动对农户行为转型和粮食供给机制变更的影响,描述以传统农业市场的弱势均衡和专业化农业市场的非对称调节机制为核心的抑制粮食产业发展的机制系统,以及可能形成的粮食产业退化。价格、补贴政策具有很大局限性,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是建立一个主力农户群体+定价权的产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现代化的发展也使农村的一些社会问题更加突出。陇东殷家城乡这个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婚姻问题是影响农村稳定与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对上述婚姻问题,应从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变婚姻观念,普及婚姻法等方面采取措施以促进该乡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鉴于水环境承载力复合系统具有高阶次、多变量、多回路和非线性的反馈结构,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辽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仿真模型,以揭示辽宁省辽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模型的有效性检验表明,所建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区水环境承载力的模拟预测和政策分析。预测结果显示,1996~2005年研究区水环境承载力的波动性较强,水环境承载状况呈恶化趋势;水环境系统仍然是水环境承载力的决定因素,水环境管理的优化作用不断增强。基于此,设计了4个水环境承载力调整方案,并利用所建模型对各方案进行模拟预测,旨在为水环境承载力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民国时期乌鲁木齐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民国时期乌鲁木齐呈现出以迪化城南门为界,城内城外种族、阶层、文化差异悬殊的社会空间格局;清末民初时期,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呈现出满族官兵居住区、汉族商人居住区、维吾尔和回族人口聚居区、俄国侨民聚居区和农牧业人口散居区5种社会区;民国末期,社会空间呈现出高级官署区、汉族商人居住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农牧业人口散居区4种社会区;政治军事力量是社会空间演变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植物氮同位素组成(δ15N)是气候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氮循环的综合结果,开展典型区域植物δ15N的研究可以指示气候环境的变化。沿400mm等降水量线测定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本植物和土壤的δ15N值,并将δ15N值与气候环境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样带草本植物δ15N值分布在-5.5‰~15.3‰之间(平均值4.02‰),其中,C3草本植物的δ15N值范围(-5.5‰~15.0‰)比C4植物(-2.85‰~15.3‰)宽,但平均值显著低于C4植物;土壤δ15N值范围为1.42‰~9.11‰,平均值为4.74‰;2) C3、C4草本植物整体以及2种广适性草本植物的δ15N值与经纬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性(C4草本植物δ15N值与经度关系不显著除外),但与海拔关系微弱;3)植物/土壤的δ15N值均随温度升高呈显著偏负趋势,其中C3、C4草本植物的温度系数分别为-0.41‰/℃和-0.39‰/℃,但植物δ15N值随降水增加呈微弱偏负趋势;4)偏相关分析显示,在控制降水变化后,草本植物δ15N值与年平均温度的相关性更加显著,而在控制温度变化后,植物δ15N值与年平均降水量的关系更加微弱。研究表明在水分变化相对较小的条件下,温度可能是控制本样带植物δ15N值变化的关键因子,意味着植物δ15N信息可以指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温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在玉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只有把区域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滇中以昆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经济活动紧密结合,占领市场,使服务地区和服务人口扩大,才能形成区域比较优势和构成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20.
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开发始于西汉,在唐代获得很大发展。清代,新疆地区的农业经济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而河西走廊的农业经济却有所萎缩。西北农业经济在开发的过程中,服从于军事对抗的需要。因此,它对于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当今继续开发大西北的进程中,应该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