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唐代女冠诗是唐代社会文化的特殊产物 ,与前后各代相比具有不同凡响的美学风貌。唐代三大女冠诗人李冶、薛涛、鱼玄机的诗歌 ,从“情”这一特殊层面出发 ,表现出率性而作 ,不讳言情的放情笔调。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向往长安,留恋长安,从很大程度上是由唐初的关中本位政策决定的。长安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文人志士谋取功名的最终战场,这里汇聚了唐王朝最优秀的文人学士,他们在这块热土上抒写着大喜大悲的人生。长安是唐代诗人心中永远放不下、解不开的"心结"。本文从政治、科举取士的角度分析、阐释了唐代诗人的"长安情结"。  相似文献   

3.
唐代尊崇道教,道观林立,女冠成群。据《唐六典》卷4载,盛唐时天下有女道士观550所。新《唐书·百官志》又说:天下有女冠988人。可见唐代道观之盛和女冠之众。这些入道女子大多饱经世态炎凉,看破红尘,入观寻求归宿。其中有因家人坐罪而入观者,如越王贞玄孙李玄真,因祖上犯罪,父、祖皆亡,便入咸宜观修道。有因夫死不愿再嫁者,如骁将姚季立亡后,其妻服满,请度为女道士。有为人姬妾,备受冷遇,归于道观者,女道士鱼玄机即是其例。有宫人、妓女年老色衰,入观聊度残生者,如《唐语林》卷7云:长安政平坊安国观中,“女冠多上阳宫人”。还有贫家女无以为生,到此来混口饭吃的。总之多数女子入道为冠,皆因各种境遇所迫而致。唐代妃嫔、公主也纷纷自请出家入观。唐代公主凡212人,出家做女冠者竟达19人。如高宗女太平公主、睿宗女金仙公主等、玄宗女新昌公主等、代宗女毕阳公主、宪宗女永安公主、穆宗女安康公主等均曾入观为女冠。唐代公主为什么放着荣华富贵的日子不过,而要到道观里自讨苦吃?史书对此披露甚少,概略论之,大多以祈福禳灾等名目自请入道。至于更深层的原因则不便明言。  相似文献   

4.
秋天是一个萧瑟的季节,最易引起人的感伤,"悲秋"是由秋天的物候引起的。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女性诗人也不可胜数。女人的悲秋一般不与功名相联系,它们大多和青春与爱情有关。本文从秋的基调、意象、代表物候现象出发,解析唐代女性诗歌中的秋意象。  相似文献   

5.
槐树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到了唐代槐树的神秘感、文化感、历史感与日俱增,被赋予了多种文化象征,具有神圣性和崇高性。唐代的笔记小说多以槐树作为精怪或鬼怪的面目出现。唐代科举制的发展使得唐代文人更是与槐树有着很深的情怀。槐树更被被作为行道树的主要树种植于道路两旁。人们敬槐,植槐,爱槐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杨舟 《职大学报》2007,(4):89-90
由于唐代诗人大多能画,而画家又把诗文序跋视为修养的第一位。故又大多能诗善写。诗歌与绘画的相互影响使得唐代诗歌中有大量的关于色彩学的材料,表明唐代诗人对色彩的性质、作用、配合规律有很深刻的认识。本篇将唐代诗歌中的色彩描写作一简要分析和初步研究,试图从审美方面揭示唐诗的色彩美及应用色彩学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拾遗和补阙是唐代谏官体系中的两个重要官职.唐代诗人担任拾遗和补阙之职者甚多,他们接受这一官职时的心态通过诗歌或其他文章表现出来.拾遗、补阙是品级较低但又极有前途的清望之官职,所以,诗人受此官时基本表现为感激;但也有辞而不受的.无论是感激还是辞让,都生动地体现了唐代诗人的政治心态.  相似文献   

8.
唐代在中日友好和文化关系史上,都是个值得特别注意的时代。尤其在文化方面,两国关系之密和影响的深远,在历史上也是稀有的现象。有人甚至说:“日本中古的制度,一向被认为是日本固有的,但一翻开唐史,却发现有好多完全是模仿唐制的”。至今,日本还有很多事物的名称冠以唐字,如唐织、唐锦、唐金、唐锹等等,表明它们的来源是中国,以区别于日本自创的事物,后者有时特冠和字,如所谓唐样(即中国  相似文献   

9.
陈子昂是唐代诗坛上承上启下的诗人,他扭转了初唐诗人重声色、轻风骨的风气,使唐代诗风向着刚健爽朗的方向转变。他的诗歌体裁多样,有律诗、古诗、绝句等。其诗用韵多种多样,所用韵部就有十八种。陈子昂诗歌创作在当时极具有代表性,因此从他的用韵可见当时唐代诗人的普遍用韵情况。  相似文献   

10.
王辉斌教授《唐代诗人婚姻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唐代几十位代表诗人的婚姻状况,以个案为依据,立足宏观角度,分别对唐代婚姻诗的发展概况、题材类别、艺术特色等内容进行了鸟瞰式透视。王教授的研究,立足史实,勇立新论,材料翔实,结论简明,思维敏锐。  相似文献   

11.
唐诗学发展史的体系建构,除了诗学本身外,其他文化诸种因素也应一并考虑,它们与诗学本身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系统。影响唐诗学建构和发展的非主流因素,有如唐代诗人传奇故事的流传、与唐诗相关的戏曲小说的演绎、艺术作品传播与唐代诗歌接受中的再塑造、唐诗与文人生活需求的变化等等,它们在唐诗学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是唐诗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动力。例如李白的身世、传说等非主流因素在其接受史中有着重要作用,并且又与主流因素纠缠一起,互为促进。  相似文献   

12.
基于崇盛唐而薄中晚的唐诗观,高棅对元和诗人总的评价不高。然就各人各体而论,元和十大诗人之品级又颇有差异。其中柳宗元五言古诗最受重视,其次为刘禹锡、韩愈、张籍、王建的五七古和绝句;至于孟郊、白居易、贾岛、李贺、元稹诸人之作,则较难入其法眼。探源溯流,高棅此种态度及其选诗标准深受元人杨士弘《唐音》之影响,而南宋严羽及其《沧浪诗话》则是杨、高二人元和诗观乃至唐诗观的总源头。高棅在杨士弘之后,将严羽的相关诗论在《唐诗品汇》这一大型选本的选诗实践中予以进一步落实和张扬,遂对整个明代的诗学趋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绩是唐初诗坛别具风格的诗人,他的诗既与以学南为时尚的虞世南、许敬宗等宫廷诗人异趣,又与魏徵、王珪等贞观史臣有别。他的诗境界高古,风骨凛然,对初唐四杰陈子昂、张九龄等初盛唐诗人的诗文革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绩诗歌艺术的近源是卢思道、薛道衡等由齐入周、再由周入隋的山东诗人,其文化精神的近源则是当时隶属于山东文化体系中的河汾文化。只有认识到王绩诗歌艺术的这一近源,才能解释王绩诗歌相对于南北朝诗歌传统所呈现出来的新变特征的艺术机制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的引入,为古典文学接受史研究奠立了理论基础。从传播接受史的角度看,唐诗经典意义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多元化历史过程。中唐的元和时期是中国诗史上的重要时期,既导致了唐诗的大变,又开启了宋诗某些重要特征之先河,且形成了明确的、自觉的流派意识。对元和诗歌的接受学研究,可以整个元和诗人群为对象,按中晚唐、两宋、金元、明清、近现代诸时期为线索,考察其在传播接受过程中的不同变化和情形,揭示传播接受史的某些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二人身上,分别鲜明地体现出了商业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烙印,并从五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乡土情结的强与弱;家庭观念的浓与淡;友情珍重程度的厚与轻;为人处世中的利己与利他;生活作风中的享乐与节俭。且各自擅长之诗体与诗风,均分别与商业文化、农耕文化的特性相合。  相似文献   

16.
萨都剌其人其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诗歌史上,人们一向认为元代诗歌在成就上远逊于唐诗,而且也不如宋诗,但是作为诗歌发展脉络的一段桥梁,元诗确有其自身的特点。就元代重要诗人萨都剌及其诗歌创作,可以看出元代西域诗人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诗歌内容和特点逐渐汉化,这足以引起人们对元诗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歌中的一枝夺目奇葩——山水旅游诗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中,诗歌有着重要地位。唐代山水旅游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旋律、深刻的思想内涵、奇妙的意境展示着自然、生命之美的永恒魅力。特别是孟浩然诗歌所营造的空灵美妙的意境;王维诗中诗情与禅意的水乳交融;李白在诗中所展示的崇高的美学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悲凉以及在平凡风景中发现美、表现美的丰富内心感悟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代表着唐代山水旅游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8.
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受到新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初—盛唐诗歌史的建构上:初盛唐诗歌的发展史实是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演变史,其主潮是宫廷诗—京城诗的演变;初盛唐诗歌大家的文学成就只有放到宫廷诗—京城诗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唐诗进行的语义学分析上:具体表现为他以文本细读方式对唐诗展开的复义语言研究、反讽诗学解读和三部式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王维被唐代宗誉为"天下文宗"。代宗对王维的评价不是一个普通读者对一位普通诗人的看法,其评价折射了当时最高统治者对文学创作的政治态度和审美情趣。从朝廷政治的角度看,典雅平和的王维诗歌是代宗眼里的新经典。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王维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贵族阶层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趣味。在盛唐诗人中,只有王维才最符合封建帝王及其政权对文学的政治要求和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