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份混淆”被认为是李尔悲剧根源。这种观点忽视身份多样性;忽视李尔“国王身份”和“父亲身份”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可以兼容的;忽视隐藏在身份后面的是主体自我。在悲剧中,高纳里尔和里根没有拒绝赡养作为普通老人父亲的责任。她们不是反对作为父亲的李尔,而是反对作为退休国王的李尔。也就是说,矛盾双方的“自我”相互矛盾。“自我”是个体依据生活方式以及在生活方式之中相互转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内在需要建构的社会建构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在《呼啸山庄》中,应用人物性格两极组合的手法,分析主人公希克厉,凯瑟琳,林顿之间爱情悲剧的内在原由,以及人性在扭曲社会也随之发生折裂,扭曲和毁灭的客观道理。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由此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美好人生的渴望和爱情的执着,无论希克厉的性格是善是恶,凯瑟琳的性格是倔强和懦弱,还是林顿的性格是坚贞和脆弱,艾米莉手下的这出爱情悲剧都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3.
俄狄浦斯与哈姆莱特都通过个体的毁灭实现了自身的永恒,强烈的悲剧意识背后潜藏着不朽的生命力.但是,二人共有的悲剧性中实则存在着相异性——俄狄浦斯与其所处的环境渗透着酒神精神,他自身神性与人性的双重性加重了他的命运悲剧;而哈姆莱特及其所处环境融入了更多的日神精神,延宕的性格特点及缺陷最终导致了他的性格悲剧.俄狄浦斯在“必然”中挣扎,哈姆莱特在“或然”中毁灭.  相似文献   

4.
彭静 《职大学报》2008,(3):64-66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时诠释南方历史、文化和传统起着与长篇小说同等重要的作用,在这篇小说里.他成功地运用哥特手法、时序颠倒及并置对照等技巧,讲述了美国南方社会中一位贵族小姐一生的悲剧,从而表现了美国南方及西方现代社会中人心的压抑,精神的痛苦和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王蒙、张贤亮、王小波、阎连科等的"文革"讲述文本,聚焦于20多年来"文革"叙述中的情爱、暴力呈现以及叙述者的历史认知,探讨在不同时期、代际、身份下的"文革"讲述的基础上,对话双方的思考得以展开.一方面探讨新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讲述者回忆历史和讲述经历的不同样式,另一方面"文革"作为一场对上至民族下至个人都影响深远的"运动"如何深入人心,并在新时期的文学叙述中辐射它的能量.  相似文献   

6.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长篇小说《爱的饥渴》讲述了一个女人和三名男子之间的婚爱故事。主人公悦子的一生是不断寻爱又不断遭遇失败的历程。长期的压抑终于导致了最后的爆发,她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意中人以求解脱,结果却是堕入更深的痛苦和虚无。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爱中无法体验真实的自我是浅层根源;文化冲突造成的身份危机和内心痛苦是深层根源;人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及结果的不可得导致的虚无感是最终根源。所以说《爱的饥渴》的悲剧是人性自身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莫言小说《蛙》中的"姑姑"万心,是新世纪文学中难得的聚焦了特定历史矛盾和复杂社会意涵的人物,是《蛙》中最富政治解读空间和最具艺术审美价值的形象。姑姑的一生,始终与当代政治文化生态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在社会政治的历史变迁中,她始终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一步步在当代政治的牵引与宰制下走向自我的"异化"。本文就从姑姑不同阶段的"异化"出发,细致分析姑姑由"神"入"魔"再到荒诞救赎还原为"人"的戏剧化过程,从而反思个人在当代中国政治机制变迁下难以与自我人性本质相统一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将<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小说相比,<红楼梦>显示出了极大的叙事智慧及独特的叙事魅力.本文围绕作者如何与叙述者分离,如何巧妙运用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多重叙述视角叙事这几个方面,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了<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叙述者及叙述视角的开拓创新.作者对叙述者及叙述视角进行了一系列的巧妙安排,小说叙述者的扑朔迷离,叙述视角的...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术界对裴斯泰洛奇的和谐教育观的研究还并不多,而且以前的研究对“和谐教育”的理解往往太过狭窄,谈到“和谐教育”只会想到“五育并举”,所以以往的研究将裴斯泰洛奇的和谐教育观仅仅理解成了脑、心、手和谐发展的教育。其实这是一种对概念的狭隘化理解。笔者认为裴斯泰洛奇的和谐教育观中蕴含了个体和谐发展教育,如人性的和谐发展教育,个体道德、智力和技艺的和谐发展教育;个体与个体之间和谐关系的教育以及个体与宗教之间和谐关系的教育这三方面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以浓烈的悲剧意识为最大特点,她善于在悲凉的叙述中揭示人性的自私、虚伪、扭曲和变态。在平静的叙述中,她深长的叹息里透露出的是对匍匐在男权文化阴影下的传统女性的深切忧患。在缠绕不去的凄凉氛围中,塑造了男权社会中一个焦虑压抑的女性群体与一个病态的男性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