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1+X证书制度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创新,同时对职业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1+X证书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基于此,从源头上制定X证书引入原则和措施,进而将X证书标准融入教学标准和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强化和拓展学习者的技能和能力。积极创设条件,保障1+X证书制度在职业院校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智能背景下高职会计职业技能要求发生变化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深度挑战。1+X证书制度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1"是基础,"X"是"1"的补充、加强和拓展。因此,1+X证书嵌入高职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中有助于构建会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书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改革,精确定位会计岗位能力的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高职会计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1+X证书制度旨在提升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破解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难题,推动职业院校教材、教法、教师改革发展的重要着力点~([1])。本文对河南省前三批1+X证书制度试点的运行现状进行了分析,对1+X证书制度试点推进实施过程中遇到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我省1+X证书制度试点推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1+X证书制度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全新设计,是促进学生终生学习,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有着深远意义.1+X证书将职业认证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三教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审视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难点,探讨相应对策,可以为试点院校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对稳步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做好下一步优化设计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一项具体举措。“双元制”教育模式起源于德国,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和借鉴。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对两种人才培养模式都进行了具体实践。为探索两种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上的异同,文章以汽车技能人才的培养为例,对两种教育模式进行了内涵的分析类比,发现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此更好地促进“1+X”证书制度赋能职业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及传统产业持续优化升级,企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1+X证书制度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X有效融通能够满足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分析"1+X证书"有效融通现状的基础上,从完善体制机制、重构课程体系、同步教学组织与实施、打造双师师资队伍及搭建学分银行等方面对二者的融通路径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供有益借鉴和帮助,对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高职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动手能力不强、专业对口岗位适应能力差、就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模拟教育理念和学习国内外高水平职业院校的普遍做法,结合国家推行"l+X"专业能力证书制度的内涵要求和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实际,提出并实施"专业与行业结合、课程与技术结合、实践与企业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2019年高职院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学前教育专业有了第一张X证书——幼儿照护等级证书,但彼此适配度不高,同时育婴员、保育员证书的退出使技能证书更为单一。因此文章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课程评价体系、实训基地等方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进行反思,以探求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驱动和工业4.0革新年代背景下,中国财税专业服务领域将发生根本性变革,智能财税将成为财税行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进行了大的变革与调整,随着提出了1+X证书制度的提出,1+X智能财税证书应时而出,在1+X智能财税证书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培养方向将发生巨大变化,在满足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学历教育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的培养。本文结合1+X证书制度的要求,分析研究了智能财税人才培养的方向,从"智能财税订单班"实践案例入手,对1+X证书背景下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家启动证书试点工作,密集推出系列文件作为政策主持。汽车1+X试行过程中出现院校考核项目选择困难,学生茫然的情况,基于数据统计分析,以电子电气模块为基础,样板推行对证、融证、考证三个环节,并以社会培训为契机树立证书市场价值,能够有效推进汽车1+X工作。  相似文献   

11.
“1+X”证书制度推动下的“三教”改革,是贯彻与落实“1+X”证书制度、丰富与完善人才培育模式改革创新的重点内容。就职业教育不同学科而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育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建立健全“书证融合”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针对教师在“1+X”证书制度中贯彻能力、教材朝向职业化技能等级证书指标靠近、教法与育训两者的有机结合等相关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中职院校应该根据当前产业与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潮流,重新塑造科学有效的“三教”管理模式,旨在促进理论、实践一体化混合教育教学模式的完善与优化。  相似文献   

12.
应用型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一直是高职教育核心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教育模式也有了巨大变革。本文以汽车底盘课程为例,主要从大数据驱动模式下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网络课程开发如何顺应大数据模式与1+X证书制度的融合两个方面展开,探究大数据驱动模式下基于1+X证书制度的共享课程资源开发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新常态背景下,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不断实施,针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强调职业学业证书制度的应用必要性以及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产生的优势。本文分析了1+X证书制度建设对于课程改革与突破的可能,然后结合1+X证书制度建设条件下,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困境,提出1+X证书制度建设条件下,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以期实现教学的有效转变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立足1+X证书制度背景,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是推进书证融通、革新教学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现阶段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存在编写标准规范难、教材开发团队组建难、教材内容编纂难、教材开发及应用资源整合难、数字教材评价难等问题。对此,建议加速推动职业院校数字教材标准建设,搭建高质量综合性数字教材开发团队,厘清数字教材内容研发关键要素,打造职业院校数字教材资源共享平台,优化数字教材评价体系,力求推动1+X证书制度深度实施,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1+X证书制度的建立与启动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深化产教融合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本文通过对1+X证书必要性、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1+X证书制度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历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劳动者职业能力水平的证明。分析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基于"1+X"证书制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思路,在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实现二者互融互通,从而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高职院校“1+X”证书的试点工作制度引领下,高职院校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本论文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为例,探究了制度的内涵,怎样获取物流相关专业职业等级证书,高职物流专业从教学、师资、行业、企业四个方面如何很好推行“1+X”证书的实行,以便更好的培养物流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技术性人才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单一化人才培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了能够促进学校教育改革,1+X证书制度开展尤为重要。1+X证书制度为高校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机会与就职方向,但是我国相关政策并无有效的落实,也缺乏完整工作体系。所以,本文就以空乘1+X证书制度为例,分析1+X制度实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为了鼓励创新创业,促进经济发展,克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一些弊端,国家从2014年开始,分批取消了70%的职业资格证书,规范职业资格制度。在总结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现阶段职业院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对职业院校双证书教育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对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建设中提出的"3+X"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度剖析。对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基础、特征以及实现途径和已有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总结。强调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实施"3+X"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