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前因能源和环境问题,发展生物质洁净能源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陇东南地区植物生物质资源丰富,具有开发利用植物生物质能的物质基础。尽管陇东南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市场化还面临着一些障碍,但开发引进、推广应用植物生物质能转化技术还是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上的石油燃料逐渐枯竭,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生物质能源正成为全球研究的重点领域.生物质能源具有可再生、碳平衡、可储存性与替代性、储存量大、开发转化利用技术容易、与农林关系密切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对生物质能的开发研究涉及到固化、液化、气化和直接燃烧等技术;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发展生物质能源对于调整能源结构,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物质能源将农业、绿色、环保观念充分融合,也因为低成本、低污染以及碳平衡等原因成为最主要的新能源之一.以新疆主要农作物秸秆为研究对象,利用草谷比法、折标煤总量法、能源潜力法分析出2014年新疆主要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资源量达3752.47万吨;15年间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呈现出增长趋势且主要分布在伊犁、喀什、阿克苏等地区,各地、州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总体呈现出"北疆丰富,向南递减"的阶段分布特征,且类型具地区集中性,这有利于重点布局产业化生物质能资源转化基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4.
设施农业中从设施栽培到植物工厂化栽培的设计规划,首先应考虑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同时应充分发挥能源节约相关技术的作用,使得设施栽培或工厂化栽培尽量达到优化设计,从而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收入,增加投资者的经济效益,减小能耗对环境的污染并改善周边环境,促进高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内主要通过对自然高温能源和自然低温能源的利用来讨论热交换能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能源综合利用与环境和谐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其中二氧化碳的减排也成为能源策略中的一个关键。鉴于此,笔者就铁基载氧体与CO在化学链燃烧过程中的反应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为今后化学链燃烧技术与试验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助推我国交通运输业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现状,建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基础效应和空间效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进行脱钩分析,对清洁能源的使用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门槛效应进行验证。研究发现,清洁能源、交通能源强度、货运周转量、客运周转量、城镇化水平、人均GDP等因素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交通能源强度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存在空间效应,清洁能源发电的影响存在积极的门槛效应。建议: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降低交通能源强度等以彻底改变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现状;尽早推出碳税以确保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7.
开发能源植物作为现有能源的补充和替代品从而缓解能源危机是当今国际的一大热点。同样开发化石能源替代品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理想的能源植物一般都具有入侵植物的特性。本文在对我国开发能源植物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提出在我国能源植物开发中,要警惕外来能源植物可能带来的入侵生态风险。在利用和开发外来能源植物资源时一定要注意防范外来能源植物对当地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侵蚀和破坏,利用好外来能源植物是发展未来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1背景及目的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不二选择。清洁能源的开发应用是替代化石燃料的根本途径。太阳能是诸多清洁能源最重要的来源。本项目基于光热效应的原理,根据不同色别材料(液相、固相、气相)对光能转换为热能效率的差异,试图遴选出光热转换效率较高的色谱,以便提高光热利用效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利用和依赖,从而增加低碳减排的方法途径,实现地球家园永  相似文献   

9.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电池发电的方式成为当前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如何使太阳能电池板最大限度的吸收太阳能,太阳跟踪器较好的解决了该问题。详细介绍了光电传感器式太阳跟踪控制器的主要设计方法和针对阴天、多云天气的软件抗干扰设计。  相似文献   

10.
瓜环主客体化学的现代分析检测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分子化学或者主客体化学作为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主客体化学中。瓜环作为一类新型笼状化合物逐渐成为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主客体作用模式多样化,作用机理复杂化,探讨主客体化学的现代分析检测手段纷繁不同,可以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热重法.差热法、核磁共振技术、电化学方法、红外光谱法,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等现代分析检测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探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模式、机理、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等。现代分析检测手段的研究发展与应用,使主客体化学研究系统化、深入化,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1.
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所带来的资金和技术,发展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小型捆绑CDM项目对于提高省农村地区的能源服务质量,增加就业,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分析2007年前后贵州省小水电CDM项目的开发状况入手,介绍了几年来在黔东南自治州开展小水电捆绑CDM项目案例开发的过程和经验,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生物质厌氧消化制备的沼气,重整生物质空气-水蒸气气化制备的燃气,在超稳NiO MgO固溶体重整催化剂上,调整生物质合成气的化学物质的量之比,并与传统调变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以制备的生物质合成气合成二甲醚的实验,考察了重整过程的促进效果,对系统操作参数进行了优化,对重整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和考察.结果表明,引入沼气重整,活化了生物质燃气中过量的CO2,制备的生物质合成气x(H2) x(CO)比在1 5以上,仅含痕量的CH和CO;沼气的加入量决定于生物质燃气的组成和生成速率;生物质转化为二甲醚燃料的碳转化率达到70 %以上,合成产物中二甲醚选择性达到69 6% ;与商业镍重整催化剂相比,自制的NiO MgO固溶体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高温活性、还原性和抗积碳性能,连续1 0 0h的寿命测试,未检测到积碳和晶相结构变化;与传统调变方法相比,添加沼气重整工艺简单,系统效率高,合成气组成适合二甲醚合成  相似文献   

13.
清洁生产是我国化工企业当前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应紧扣企业发展的需求,将《化工清洁生产与技术》列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在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中渗透清洁生产的理念、关注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培养具有清洁生产理念、了解清洁生产审核程序和清洁生产的先进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4.
对基于边缘的算法进行了改进,综合考虑了边缘和能量结构. 首先利用非下采样contourlet(NSCT)变换,对图像进行多尺度和多方向的分解;然后将低频系数按边缘能量大小划分为边缘和平滑2部分,边缘部分采用边缘能量取最大的融合方法,平滑部分使用基于局部能量的规则进行融合,高频子带使用相关系数和局部方差相结合的重要性测度法进行融合;最后对融合系数进行NSCT反变换得到融合图像. 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融合效果较基于边缘算法有所改善,是一种有效兼顾细节和能量结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水泥工业作为建材行业的传统生产工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材耗、高污染的行业,贵州省由于经济发展的限制这一特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加快推进水泥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刻不容缓。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以"3R原则"为指导,通过清洁生产,实现水泥工业的"减量化";技术创新,促进水泥工业的"再利用";建立生态产业链,实现水泥的"资源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引导等途径,探究一条能推进贵州省水泥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中部崛起和皖江城市带开发的大背景下,工业发展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但高能耗和高碳排放也成为伴生安徽经济增长的一个不争事实。根据安徽省1990—2011年的经济数据,计算安徽省经济增长的碳排放总量,运用脱钩理论分析安徽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动态脱钩变化,分析表明安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脱钩存在复钩的可能,且表现为三阶段动态复钩的变化趋势。据此,安徽省应调整产业结构、审慎产业转移、开发清洁能源、加大环保治理投入和加强森林碳汇,实现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广州城区大气颗粒物中典型生物质燃烧示踪物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州城区夏秋两季采集分粒径颗粒物样品,通过分析获得其中多种典型生物质燃烧示踪物(左旋葡聚糖(LG)、甘露聚糖(MN)和水溶性钾离子(K+))以及有机碳(OC)等含碳组分资料,进而探讨广州城区生物质燃烧颗粒类型及生物质燃烧源对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中生物质燃烧示踪物均在0.44~1.00 μm粒径区间占比最高。细颗粒中呈现出高LG/MN和K+/LG比值特征,与农作物残余物燃烧源颗粒物的排放特征一致。广州秋季LG/OC比值与国内其他城市在生物质燃烧影响严重季节的水平相当。利用受体模型估算出生物质燃烧源对广州夏季和秋季OC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0.8%和28.1%,说明秋收时期周边区域农作物残余物燃烧是广州城区不可忽视的大气污染源。据此,提供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