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3 毫秒
1.
说老子之道     
老子创立的道论体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老子之道是反条文的,侧重于本原的、形而上的含义。同时,老子之道也是一种正确的在世方式,老子倡导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反对主观故意与刻意。形而上的道下贯于形而下的经验世界的路径是:道→德→仁→义→礼,此即道可道,非常道。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道”是指宇宙的本体,万物化生之源,是“气”的总汇.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热大爆炸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阴阳二气和“有”生于“无”是“道”的理论的核心.“天人合一”的正确含义和理论依据,正确理解人和宇宙的关系,按照“道”的规律认识宇宙和自我,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从必然中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3.
《庄子》以"道"为本,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美乐标准上,《庄子》把《老子》的"音声相和"发展为"与道相和";在音乐批判上,《庄子》把《老子》批判"五音"发展为批判"违道"之乐;在音乐美学境界上,《庄子》把《老子》的"大音希声"的"悟道"境界发展为"载道"境界;在音乐审美上,《庄子》把《老子》的"过客止"的外在审美发展为"所乐"的内在审美。《庄子》在《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有令人瞩目的开拓创新,揭示了"道家"音乐的本源:生于心,源于物,随于道;揭示了"道家"音乐的基本功能是"和";揭示了"载道"之乐的"人为"、"有声"特点;揭示了"道家"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4.
北宋著名哲学家王安石在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过程中 ,对老子哲学多有吸收和借鉴 ,同时也有创新和发展。首先 ,在天道观上 ,王安石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 ,并把老子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思维模式发展成为宇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 ;其次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 ,王安石一方面继承了老子主张人应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的思想 ,但同时也对老子人道无为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再次 ,在辨证思维领域 ,王安石继承了老子天道运行不已的观念 ,形成了“天道尚变”的进步历史观 ;同时 ,王安石用“耦”、“对”概念来概括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矛盾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道”、“德”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两个基本范畴。除此以外,《老子》还运用了众多的概念、范畴。它们也是从属于“道”和“德”的,并由此形成了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两个范畴系列。(一) “道”在《老子》中被确定为中心乃至最高范畴,既是当时天人之辨的需要,也是理性思维发现的产物。在《老子》之前,已有天之道,人之道的说法。天道、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起点。天道是春秋时期逐渐剔除神秘主义天命观念  相似文献   

6.
陈静 《职大学报》2014,(6):28-32
《文子》是道家的重要文献之一,它对《老子》思想有着继承和发展。“道”这个概念在《文子》和《老子》中都极为重要,对二书中的此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我们探求《文子》的思想内容和其与《老子》的关系,以及其在道家发展史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道家学派是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其著作《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却涵盖了很多妙义,告诉我们许多法则。其中关于“道”的阐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德经》的核心。“道”是宇宙的本体,是自然无为的,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   

8.
托尔斯泰虔诚地相信上帝,对老子之道非常推崇,他认为老子的"道"是指与通向上帝的"道路",多次引用老子的道论印证自己的上帝观。托尔斯泰如此认识是因为二者存在相似性:"上帝"与"道"都具有本源性,"上帝"之意志和"道"之规律都具有必然性,"上帝"之门与悟"道"之路都依赖直觉排斥知识。但是,不同文化下产生的思想是存在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重要的一部科学技术文献。从技术生成观角度看,守中之"道"可执、可用、"为天下式",它是体验和把握合乎事物自然本性的、合理的、最优的途径或方法。在技术价值论方面,老子更为重视"无用"的作用和意义。同时老子抱持"知和曰常"的技术发展观,强调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浅谈老子“道”的哲学及其本体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道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基本范式及其思辨特征,而这一理论建树的奠基者即是老子。本文首先论述了"道"哲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含义,一即"道"是"先天地生",为宇宙万物生命的本源,二即"道"无法用语言、言说来表达。然后对"道"的本体论做了简单的探讨,最后得出老子"道"的哲学及其本体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具有同一性特质:"无"与"有"的同一;人与宇宙万物的同一;境界与意义的同一."道"的这种同一性的不同表现又具有其不同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昌盛,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悄然走进了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频发时期.人们竞相营建能使自己栖心立足的精神家园.风云激变的春秋时代.催生了老子思想.在<道德经>中,老子从事物的起源、存在状态和功能方面发现了一种独特的取胜之道和生存之道--守阴贵柔,这也是他一再强调的生存理念.这一思想在当下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和借鉴意义. "守阴贵柔"不仅是智者的生存之道,而且更多地启迪着弱势群体在当下对生存之道的优化选择.然而,现实又告诉人们:过于阴柔,则窒息生机,阻碍发展;过于刚强,则易折易摧,有害发展;只有调节阴阳,剐柔相济,强弱相依,相互转化,才是良好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3.
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哲学为中心的学术派别,由《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始称为道家。按传统说法,老子是道家创始人,被道教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哲人。长期以来,哲学界对老、庄其人及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庄子《南华经》内、外、杂三十三篇的实质、特点和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褒贬不尽一致,然而,不管主张老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属于  相似文献   

14.
关于《道德经》中“道”的论著很多,分歧也很大,“道”的本义究竟是什么,需要进一步探讨.《道德经》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把恒常的道和具体可言说的道区别开来,”“虽然老子也讲‘天之道’‘人之道’,但都属于可道之道,而非恒常之道”.恒常的道就是永远存在的、独立不变的、不可言说的那个道;非常道是可以言说的天地万物的道.这是常道和非常道的第一种看法或观点;对常道和非常道的另一种看法是:道生万物,万物顺行产生出来的过程称为常道,万物逆行回复到道的过程,称为非常道.第一种观点可取,本人即从这个意义上阐明道之含义.我们探讨“道”的本义,就是探讨恒常之道的涵义,而把非恒常之道看作是恒常道的一种展现.万物皆道的观点,除了要作非常道的理解也要作常道的理解:万物依赖于道而生,它们中有常道作主宰;万物在常道之中,它们自己表现非常道,而非常道要回到常道.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万物皆道.如果一般地说万物皆道就会模糊非常道和常道的区别,不利于把握道的本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老子"道"两个方面的含义,即天地万物的本原和人生的法则,来论述"道"的自然哲学思想,并通过对"道"的阐述揭示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进而丰富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  相似文献   

16.
道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开创的,崇尚自然,赋有辩证法因素,主张无为,反对战争.道家思想通过与儒、墨、法等各家思想文化互补,成为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的建构者.本文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17.
确立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消解研究存在的内在紧张 ,是 2 0世纪中国哲学面对的基本问题。笔者以老子道论的现代哲学诠释为例 ,揭示这一问题情境的存在 ;同时表明 ,针对这一问题的进入路径和解决策略 ,既影响和制约着包括老子思想在内的传统哲学的具体研究 ,也规定了中国哲学研究向前推进的真实之路。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儒、道养生思想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文价值的复兴,养生问题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为此,以孔子、荀子、老子及庄子的养生思想为代表,剖析了先秦时期儒、道养生文化产生的理论基础及思想内涵,并对儒、道养生思想的各自特点进行内在区分,以期对先秦时期儒、道养生思想,先秦社会生活及养生观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历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主要代表人物,其所著的《老子》仅仅几千字,却蕴含着自成体系的治国理念,在中华文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子从无为而治的视角关注国家的治理与发展,强调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本文以道法自然为切入点,通过仔细阅读与分析老子的作品,多方位、多角度、有逻辑、有深度的探究无为而治理念,进而更好的理解老子的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20.
汉语和合本圣经《约翰福音》开篇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中的道是由希腊语λóγοs(逻各斯)翻译而来。通过对老子、《周易》和孔子等哲学思想中关于道的涵义剖析,可以发现道是蕴含着万有之规律、人的行为规则以及宇宙变易和人生原则之意。而同时包含创造论、基督论和救赎论等三重意义的λóγοs无一不是通过言语来体现的,汉语圣经把λóγοs翻译为道仅部分表达了其创造论涵义却消解了其余两方面的意义,因而只有将汉语圣经中的λóγοs译为言语才能完整体现和囊括λóγοs原本的多重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