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职业倦怠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研究者对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主要的研究内客包括概念、研究领域、影响因素和发展模式.职业倦怠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教师、服务人员、警察和医务工作者,而且,研究领域还在进一步拓展.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职业倦怠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国内很多研究者针对不同领域的职业倦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但这些建议都过于理论化,可行性以及有效性不够,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针对具体的职业特点,找到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预防和干预有助于新时代培养高素质教师和高质量教师队伍。职业倦怠成因从归因于个体开始,到关注生活交往或工作环境压力,再拓展为探讨文化与社会的复合作用。从活动理论视角,意识与活动的不统一,制度、分工、工具、共同体等要素表明了外在环境的影响,由这些要素构成的活动子系统则揭示了活动系统单元对教师要素的综合作用。教师的活动系统是与职业倦怠密切相关的结构,不同矛盾的呈现形式提供了从内与外、个体到环境的教师职业倦怠分析框架。职业倦怠的化解可从教师与外在环境有机互动的系统理念激发教师自我引导、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生命关照维度、营造具有和谐氛围的师生共同体作为活动系统耦合的动力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九江市几所高职院校职业倦怠现状调查报告的分析,重点关注高职院女教师这个群体职业倦怠问题,认为高职院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有社会、学校及教师个体、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缓解高职院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幼儿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通过对泸州市不同体制幼儿园的100名教师进行问卷和访谈,结果显示泸州市幼儿教师群体存在职业倦怠,但不严重。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为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建议建立机制保障,提高职业成就感;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并加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0-3岁早期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既影响自身身心健康,也影响着受教育对象的学习质量。引起0-3岁早期教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教学任务重;缺乏成就感;学习机会少;待遇低,工作不稳定。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帮助0-3岁早期教育教师正确看待职业倦怠问题:重视人文关怀,提升专业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增强社会认同感和职业威望;提高教师的待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预测因素,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教学效能、社会支持量表的各维度为自变量,职业倦怠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绘制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路径分析图。结果: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学效能、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个人教学效能感与主观支持可显著预测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耗竭;一般教学效能感可显著预测特殊教育教师的人格解体;个人教学效能感与客观支持可显著预测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对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都有着消极的影响,而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严峻性。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于体制、社会、组织、学科、教师和学生等六个方面。同时,解决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可采取以下对策:如采取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理性看待教师职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端正办学思想,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大学英语的学科地位,加强大学英语教师培训;树立崇高理想,增强自我调适能力;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从而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面对各种压力而产生的职业倦怠,对社会、个体、教学教育工作都会有不良影响。正确分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并提出有效对策,能有效缓解职业倦怠,提高教师教学教育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9.
从以前的研究可知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职业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可以体现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不同的维度上.为了提升高校教师职业自我效能感,以降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在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之后,可以从高校教师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着手,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环境,克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其自身状况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本研究以属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内蒙古6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他们的职业倦怠的基本情况。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虽然总体情况并不十分严重,但是部分教师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婚姻状况、工龄与职业倦怠具有相关性;而民族与倦怠没有直接相关性。减少和预防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应该从职业、个人和家庭、组织和社会环境等四个大方面着手。其中,本研究特别关注了婚姻家庭与职业倦怠之间的相关性,强调建立强有力的家庭支持系统是应对倦怠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会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并阻碍个人的事业发展.主要运用心理测试的方法对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较为突出,且职业倦怠受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及课时量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特点;大部分教师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来应对职业倦怠.为了应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社会应当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予以高度认同,学校应当建立合理的教师管理及评价制度,教师个人应当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高校辅导员可以评教授职称的消息,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对于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新一轮思考。本文从社会、组织、个人三个角度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个体、家庭、工作、事业、社会五个方面介绍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危害。在此基础上,与原因分析相对应,本文从社会、组织、个人三个方面探析了减少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相关对策,希望能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师是职业倦怠感的高发人群,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新疆少数民族体育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少数民族体育青年女教师比中老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严重,心理落差及个人心理承受能力是造成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并随着学校层次的提升职业倦怠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教师职业倦怠原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作为研究主题,围绕职业倦怠的概念、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途径三个纬度,探索职业倦怠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科学整合模式,寻求其有效的缓解方式,从而帮助教师求索生命价值,达到社会价值与教师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达到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教师自身素养,进而实现教学水平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改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心理的不健康主要表现在:职业倦怠、人际关系不协调、身心不适应等。造成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有社会因素、职业因素、个人因素以及人际关系因素。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应从社会支持、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校园心理环境与自我心理保健四个层面来进行,以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的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表现,是教师不能顺利工作时的一种消极反应,它对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从分析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以及不良影响出发,提出了预防和克服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显得日益重要而迫切。而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职业倦怠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本文选取了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职业倦怠的6个指标,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查找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职业倦怠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职业倦怠的概念、特征出发,对个性特征、人口学、职业特点与压力、社会因素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从辅导员选材优化、工作优化、职业发展优化与心理优化等方面阐释了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发生概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非正常心理和行为,其不仅给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生活和健康带来危害,也会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带来诸多的负面效应。具体来说,职业特性、外部刺激、个体因素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三大原因,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预防和应对,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高校辅导员各司其职,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20.
军队院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成因很多,既有体制因素,也有社会环境、职业因素,职业倦怠现象不仅影响其工作质量与效率,而且还严重阻碍军队院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我们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有效地克服倦怠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