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人类学的文化适应和文化自觉理论出发,分析了武术文化在近代发展过程中的变迁现象及成因.指出:中国武术文化变迁的深层根源是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双向诉求,其直接动力来自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武术文化的东方品性与奥林匹克运动对体育的竞技规整之间的矛盾是促使中国武术文化发生变迁的主要矛盾.武术文化在适应性变迁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付出了自身的代价.在武术文化发生变迁的同时,向武术传统认同的机制正在形成,这不仅是一种解构西方体育霸权叙事的文化策略,亦是中国武术寻找现时定位和未来发展的依据.现阶段必须一如既往地发展竞技武术,但也要更加注重对传统武术的认同和理性回归,同时注重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合作.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学的研究视角,对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现实境遇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发现: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在文化变迁的时代背景下,正遭遇着文化迷失的危机,这种危机来自于对中国武术文化认同的缺失。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需要以中国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武术发展的基点,在凸显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下寻求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动力,以实现对于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救赎。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形象"的视角对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展开理论探索.首先将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界定为一种"文化输出"活动,具有塑造"中国形象"的文化意义;其次从"文化差异"、"文化误读"、"文化认同"三个方面指出当前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通过建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来推动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发展策略,即:(1)树立正确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有利于进一步消解世界对中国武术的文化误读;(2)树立正确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有利于进一步构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认同;(3)树立正确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武术的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文化发展理论和文化自觉理论对中国武术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入奥”的目标追求,显然是不明智的做法;中国武术追求“体育化”和“竞技化”的发展,导致了“神秘”的中国武术由于单一化的“体育目标”追求而变得直白和裸露,缺少了文化的神秘性.进而对于中国武术未来发展提出: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强化武术发展的“中国性”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涵.无论是以“人世”观为代表的竞技武术还是以“出世”观为代表的传统武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的发展可谓是步履艰辛与困难重重.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对中国武术发展中两难抉择的原因进行了反思:其一,异质文化的融合导致中国武术精神层的散失;其二,文化模式的变异导致中国武术传承场的缺失;其三,“文化滞差”导致中国武术发展目标的迷失.  相似文献   

6.
从“体育”走向“文化”: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西文化的差异出发,就中国武术体育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学意义的回眸;对体育化后的中国武术在体育场域中的存在状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武术摆脱在体育场域中生存窘境的路径选择,必然是从"体育"走向"文化"。最后指出,中国武术发展从"体育"走向"文化"的命题,并不是否定中国武术本身所具有的体育价值和功能,而恰恰相反是在唤起对中国武术文化价值功能的挖掘和认知上的提升。走进"文化"的中国武术发展,就是要努力建构和重构具有中国身份、彰显民族精神气概与民族主体性的中国武术文化体系,从而为促成多元共生、和而不同、复调对话、互为主体的新的中国武术、世界体育新格局与新未来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武术发展的当代抉择:“求同”乎?“求异”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促进着世界文化的大发展的同时,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也得以加强。本研究以中国武术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近代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发现:中国武术的近代发展实质上是“在西方体育‘立场’主宰下的中国武术革新”,是对西方体育模式的“嫁接”。西方体育的范式、西方体育新思想、新方法成为了中国武术“革新”的正当性的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武术本身的文化主体性渐趋淡化,这对于中国武术持久发展并无益处。笔者从中西体育文化“同”与“异”的视角,提出了是选择“求同”,还是选择“求异”的学术思考。最后指出: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还是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国武术自身的价值,更多关注中国武术发展的主体性,在肯定中西体育文化“异中之异”的基础上,寻求一条“异中求异”的发展新路径,以此实现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当下,中国国家文化建设必须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背景下,对中国武术发展中的文化认同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武术单向度的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衡量传统武术的价值标准,造成武术文化认同的危机;而不加甄别的强化对传统武术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不符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武术的发展必须在符合国家文化建设的前提下,提炼出提升中华文化认同的中国武术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武术文化认同,合理引导拳种文化认同,淡化门派认同;把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引导至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轨道上,使中国武术文化真正起到促进国家文化建设的作用,惟有如此,中国武术文化才真正走进现代化,才能在国家文化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武术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型去适应这个时代的特征。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中国武术在当代必须做出转型选择的内在原因为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学校武术、艺术武术、武术研究、武术人才培养、武术国际化等的困境,外在原因为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软实力增长及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的需要等。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武术转型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变迁语境审思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谱系、发展困境与陷落归因。运用文献资料与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通过透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困境和阐释陷落归因,提出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国家层面,加强制度体系完善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层面,夯实群众基础,把握产业化、社会化与生活化发展方向;学校层面,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流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体系,加强课程、教材与学科建设;个人层面,增强个体的民族情感与本土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文化学、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当代武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现实挑战和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的历史机遇,指出:作为文化符号的武术文化价值和作为文化资本的武术经济价值,是当代武术文化大众传播的价值定位;只有将武术文化与大众传媒、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美学角度借“线”来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解读武术的线性之美.认为,武术的线性表达并不仅仅是身体艺术表现的视觉美感,还是“武术精神”的表达与传承,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武术的线性之美主要表现为含有技击意义的阴柔美和阳刚美、构成多样化套路风格的流动之美、表现武术文化张力的中和之美,以及体现“天人合一”人文内涵的意蕴之美.武术技术动作长短、节奏、方向的线性变化,不仅是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技术动作的实践需要,也是当代武术向艺术武术不断发展的趋势表现.  相似文献   

13.
摘要:伴随着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时代的有序开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迅速步入创新性发展新阶段。基于此时代背景,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文化学、历史学等理论知识,对国家意志、社会需求和文化发展国家战略诉求下的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理论命题进行了学理上阐释。研究认为:现阶段中国武术研究理应从“文化自信”的立场出发,强化中国武术是一种文明的新理念;从“文武兼修”的价值出发,重拾中国武术“武以化人”的教育意义;从“健康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回中国武术健康促进的主体功能。而重新认识和发现中国武术的本真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拓展和社会责任担当,务必从“文化自信”的立场出发,重新认知“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从“提振精神”的意义出发,重新采撷中国武术“武以化人”的意义和价值;从“文化惠民”的价值出发,重新找回中国武术“健康促进”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的教育不仅需要科学知识塑造下健全的理性,更需要文化氤氲下完整而丰满的感性.然近代以来武术教育却在西方体育范式的裹挟下注重以技能为主的知识理性培养,更在科学与民主思维过滤下边缘了武术文化中固有的非理性熏陶,致使其教育性不足.采用文献资料、现场观察、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非理性典型——武术教育仪式的内涵、流变和当代重构进行了梳理,认为,武术教育仪式作为一种示人规范的教育手段,内蕴宗教信仰、伦理、情感等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以降的反传统使传统武术教育仪式内涵发生了祛魅化的文化流变,原初的教育效果被破坏;回归传统之际,提出一般流程及象征性、教育性、表演性、地方性等武术教育仪式重塑的基本原则,以期为提升武术的教育性提供参酌.  相似文献   

15.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形象作为国家形象建设重要范畴的现实意义日渐凸现出来。努力塑造本国的传统文化形象,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普遍选择。运用形象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对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行研究,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理论命题。认为:“形象”问题是制约武术国内外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其价值特性的弱化、教育意义的泛化、群体认知的固化以及社会功能的虚化使武术文化形象的当代重构具有时代必要性。要破解这一形象难题,其根本路径在于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能否重新拾回武术文化传承中弥散的“根脉情节”,能否重新强化武术文化传播中的“整体观念”,能否在社会武术文化认同中凸显出自身的“功能特性”,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规划出契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指向”。据此,提出重构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可行方法:将中国传统武术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沿着地域武术框架大力拯救村落武术;注重武术文化整体输出化解分化弊端;引入多学科理论增强武术的整体内涵;深刻诠释武术的文化与健康两大功能;努力构建学校武术教育技道共进渠道;实现以他为主向以我为主的道路转变;将本土振兴提上武术发展的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16.
武术的文化自新与21世纪武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进程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美丽图景,如何能够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使中华传统文化占有更大的版图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思考.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当代武术发展中的文化瓶颈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进一步提出武术的文化自新,从文化安全、文化创新的角度对文化自新进行了阐释,并最终得出结论:文化自新是21世纪武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理想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理论,结合人类文化学、语言学、传播学的相关思想,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借鉴“第三空间”理论相关思想,应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困境,提高武术跨文化交际能力,加速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研究认为:文化休克、民族中心主义、语言障碍等是影响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困境。本着平等、对话、和谐、开放的文化精神,通过文化身份转换,从“第三种视角”审视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有助于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从而为两种文化间的顺利交流搭建桥梁;选择兼通中外两种文化的人才,构建传播者的“复合文化身份”,才能顺利进行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利用身姿语、方位语、生态语、文化图景等实践策略,探寻吸收中国武术的“文化接口”,搭建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第三空间”理论为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方法论,对于推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摘要:社会的价值需求是文化存在的依据、发展的动力,当前“中国梦”对各种文化发展提出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一个重要分支,理应承担起一份责任,以自身价值功能助推“中国梦”,当然它也为处于茫然期的传统武术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动力。运用口述史方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武术社会价值与“中国梦”的价值需求主要契合点、“中国梦”视域下传统武术社会价值实施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回归的传统武术是保护自身文化安全的基石,符合“中国梦”文化安全的要求;繁荣的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动力,符合“中国梦”文化复兴的要求;传统武术的多元价值功能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符合“中国梦”之“人民梦”的要求。要实现助推“中国梦”,首先,传统武术需要文化自醒,确立主流文化地位;其次,从传统武术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出发,做好传统武术发展的顶层设计;再次,从技术和理论两个层面入手,规范拳种及其内容体系;最后,彰显传统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和健身功能,采用社会普及与精英传承、传播并行的模式。研究结论对传统武术助推“中国梦”及其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联系意义重大的"北京2008奥运会武术比赛",在充分肯定中国武术现代发展成就的同时,分析了当前中国武术发展中存在的"文化滞差"现象。从文化整体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以融合和创新为主要特点的文化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武术整合战略。从品牌构建和受众价值需求出发,联系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强调了中国武术价值体系构建战略的重要性。通过对"文化自觉"的概念、内涵进行分析,探讨了以"积极申奥"和"百花齐放"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宏观调控"思路。提出了以"兼收并蓄、和而不同,融入时代、扬长避短"为主要方针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的和谐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