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试析恩格斯《费尔巴哈论》的哲学史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恩格斯《费尔巴哈论》的哲学史方法论意义杨世宏恩格斯1886年撰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一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后四十年来斗争成果的科学总结,也是一部极富创造性的哲学史著作。恩格斯特别重视科学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对社会人历时性实践活动的生存态质的描述.庄子"剽剥儒墨",拒斥孔学主倡的道义论意义上的"幸福"诉求,承继并发展了老子的变异思想,从相对主义的认识论着眼,建构了本根论意义上的幸福观,主张在"顺性"、"无为"中体悟"天乐".  相似文献   

3.
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的改造临时纲要》和《基督教的本质》让人们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改变了人的看法,他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全部抛弃。1845年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写了十一条批判费尔巴哈的观点,并制定了一种新的哲学观点:看待世界事物的实践性(基础性)和阶级性(革命性)。  相似文献   

4.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思想实现了三个转变:在对待费尔巴哈的态度上,由赞同、肯定费尔巴哈哲学到批判、否定费尔巴哈哲学的转变;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由对抽象的、共同的"类"的认识到揭示出人的社会本质的转变;在对实践的理解上,由把实践等同于劳动的理想性、抽象性到认识到实践具有能动性、主体性、感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对象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现在教育的功利主义常常导致教育的异化,从而导致了幸福感的缺失.幸福感源于对幸福的追求过程之本身.可以从三方面还原教育幸福的初衷,即教育过程幸福与教育结果幸福的连续统一,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融合和统一,着眼于"天才"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施蒂纳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施蒂纳对马克思重新思考与费尔巴哈的关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二,施蒂纳让马克思深刻地看清了德国观念论的危害的严重性,并在对施蒂纳的批判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7.
本文置费尔巴哈人本学于整个西方哲学史背景,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一)古希腊罗马时期。人是衡量一切、评判一切的终极标准,开启人文主义先河。(二)中世纪。人的精神与肉体、永恒性与暂时性发生分裂,导致抽象唯灵论的出现。(三)文艺复兴和近代经验主义时期。极力张扬肉体存在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既造成对人的机械化解读,同时显露出“理性万能”之端倪。(四)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继续弘扬理性,以精神与意识实体将人重新统一为一个整体,以此推动世界的一体化进程。费尔巴哈一反德国古典哲学由幽灵主宰世界的唯心主义传统,用感性的、直观的人重新统一世界,却由于“感性人”内在的抽象性和交往特性表征导致此后人文主义传统发生分向:一方是对费尔巴哈抽象思维方式直接继承的个体主义路线;另一方是超越费尔巴哈抽象的感性交往实践(即爱的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路线。最后,笔者指出这种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历史意义——在神圣性占据至高无上地位时期,极大地张扬了人的自然属性——和当代启示——从反面告诉我们弘扬爱的道德信条必须与现实的社会制度与物质保障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个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标和终极价值,有关人的问题历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则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开始关注探索"现实的个人",这内涵丰富的主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马克思来说,他的起点源自于实践,他不认同费尔巴哈的观点,批判费尔巴哈从"真正的人"的角度来看哲学人本主义价值,正因为此,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提出了新的"新唯物主义"这个历史观。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本主义思想已经逐渐被现代社会所接受和重视,并且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理念。文章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指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开创了人本主义的先河,作为西方古典的人本主义思想,它强调人性的解放和人性中精神层次的追求,这两方面对于今天我们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最高的价值取向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史上的永恒话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哲学家们对干人的本质各有说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科学论断,不仅揭示了人的本质发展和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同时指明了探讨和研究人的本质问题的科学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往,我们只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而没有从辩证法的角度对费尔巴哈哲学及其地位做出评价,这是片面的。把费尔巴哈抛弃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哲学体系视为完全倒退到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认为费尔巴哈哲学观点既是唯物的,同时又是形而上学的,这种看法本身就带有形而上学性,是不公正的。事实上,费尔巴哈哲学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2.
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幸福应该是全面完整的,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教育过程作为培养人的特殊活动.是人获得幸福的过程和手段.同时也应该以人的幸福为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幸福自然成为教育追求的终极目的。教育追求在纵向时间和横向内容上整体优化的幸福,同时教育又在滋养着学生的精神,提升其幸福层次;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培养其幸福能力;不断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些也正是幸福的源泉。教育构建了一座通往幸福的桥梁,使得学生幸福的实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实现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超越,形成了实践性、科学性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主要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思想进行比较,说明了马克思异化思想对前者的超越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的本质是人的,不能离开现实的人谈人的本质.西方近代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及费尔巴哈虽然对人的本质提出过一些合理的思想,但共同的理论缺陷在于脱离了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科学论断是我们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提纲》中立足于实践,批判了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他以人的社会属性为出发点重新界定了人的本质理论的科学含义。生态危机的出现是人的本质力量异态化的表现,生态文明的构建需要重新认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在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关怀理性,是在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人学问题批判地继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由作了全面阐述,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双边互动关系,反映出了人的价值、自由和解放的理念,充分显现了其人文关怀的理性,这是指导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学说。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多元化概念,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是幸福和快乐的。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此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层面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并把实践观点引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之中,对当今我国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中不断创新,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为建立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从认识论角度出发,马克思首次提出来了正确地了解实践及其意义,这是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内容,具有重要的立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的提出又有其自身的演变和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跟马克思整个思想形成过程是一致的,本文就试图探讨分析马克思有关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