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蛰存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以上海为背景,反映大都市人物的病态生活。另外,施蛰存的作品中还融入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意识流等新兴创作手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感觉派"小说。施蛰存这种将现代派的手法与小说融合的做法,丰富和发展了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性,使得新感觉派小说成长为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相似文献   

2.
论文从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几方面,探讨了鲁迅白话小说复调美的原因和意义,希望对当前的文学创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小说的结构属于小说的形式范畴,它对于组织、安排人物、事件至关重要,是小说内容的呈现形式。严谨而独特的结构形式不仅能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而且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以及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各有特点,而小说的环形结构是小说的结构形式之一。本文着重探讨小说环形结构的形式,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及其蕴含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叙述视角是设立小说叙事空白的主要方式,其选择意味着话语范围的限制。内视角通过人物的意识叙述事件,有选择性地呈现人物意识范围内突显的信息,省略或隐含其他信息。外视角通过叙述者的意识展示场景、人物的言行等叙述故事,将人物的心理、事情的缘由设置为空白。零视角通过选取部分情节或场景以部分表征整体的方式叙述故事。不管采取哪种视角,小说叙事都是转喻式的,通过叙述视角的过滤、选择的细节可以充当认知参照点为故事整体的构建提供心理通道。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神话是小说的最早形态”的前提下,对希腊和中国神话的艺术结构作了比较分析,认为: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在故事结构和文体特征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形象的系列化与单一性、故事的情节化与概括性、语言的口语化与书面性;中国神话形象的单一性、故事的概括性和语言的书面性,为中国小说艰难卑践的身世和晚迟成立埋下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伏笔;解析这个“伏笔”并作文化学的深层探讨,对于研究中国神话“小说化”的某种断裂和中国小说艺术的晚熟至关重要,同时为重写中国小说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线索。  相似文献   

6.
城市与乡村在路遥小说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从路遥小说中可以看出,中国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的深刻影响。乡下人进城是传统农业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路遥作品的核心情节,两者间的重合和矛盾反映出带有革命特色的中国现代化之路。路遥的乡村文学人物在进城过程中释放出的巨大情感能量、表现出的矛盾态度和城与乡在他们心目中的象征意义,都是中国革命特定历史进程和意识形态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微型小说发展及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微型小说创作无论从质到量都呈现出大的发展,许多著名作家如刘心武、王蒙、汪曾祺等人都尝试运用这一文体进行创作。在理论方面不仅接受了“立意新颖、情节完整、结尾惊奇”三原则,而且独有所创。微型小说创作出现系列化的新发展趋向,涌现出了《芸斋小说》、《钓人的孩子》等具有总体冲击力的系列小小说。  相似文献   

8.
施蛰存小说创作从心理分析转向现实主义。其表现在:一、有异于西方现代派的独特的创作主体结构;二、从唯美到功利的嬗变;三、从非主流文学到主流文学的尴尬逐流。  相似文献   

9.
新小说派代表人物米歇尔·布托尔,堪称"百科全书"式的作家,其作品《变》获得勒诺多奖。笔者从该小说对传统小说沿袭与革新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欣赏二者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路遥秉持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一系列广为人知的小说。与"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相比,路遥在新时期的小说在从个体的爱情婚姻到整体的社会转型的多个叙述维度方面都有所突破。在苦难、土地、爱情等维度的具体叙述上,以二元矛盾冲突来塑造小说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一方面呈现出作者激烈挣扎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的小说叙事伦理,即同情底层人的不幸,赞扬个人的不懈奋斗,淡化苦难背后的复杂原因,强调服从集体的个人奋斗可以创造个人和集体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1.
施蛰存在1928年到1937年的小说创作中对于人性恶的刻画可谓细致绵密。沿着贪欲和虚荣、嫉妒和多疑、食色之欲三个维度徐徐展开,表达了他对于人性的拷问和善意,以及对生活的探索和感知。同时他高超的叙事技巧也提升了人性恶主题表达的效果。施蛰存之所以注目于人性恶的刻画与表达,跟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个人艺术追求和对西方的借鉴学习有关。  相似文献   

12.
格非的小说之所以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小说中对故事的一些处理方式。格非小说中的故事处理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神秘主义、情节淡化、拆解与重组、虚构;格非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格非的小说都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小说。  相似文献   

13.
著名学者申丹将叙事视角分为零视角(全知叙述),内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以及第三人称外视角。以申丹的叙事视角理论为基础,笔者分析了麦卡锡西部小说的叙事视角。在《血色子午线》和边境三部曲中,麦卡锡主要选用了全知视角叙述和人物视角叙述两种叙事视角,对小说中的人物行动、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和揭露,作者也将这两种叙事视角作为揭示作品题旨的重要方式。在仔细阅读麦卡锡西部小说的基础上,本文在零视角和人物视角叙事模式下分析探讨了小说中的空间叙事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承接上篇对张爱玲小说世界的人物进行了分类分析,分析了洋场社会中的浮浪子弟、都市里软弱的凡人、下层劳动者三类人物  相似文献   

15.
芥川龙之介有多篇作品取材于《今昔物语》。以芥川龙之介的五篇作品为代表,从作品主题意义域的开掘、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叙事结构的设计变化、局部细节的充实丰富等方面采取细读式的文本解读方法把芥川的小说与《今昔物语》中的原作作对比性研究,比较的结果是清晰展示出芥川把情节简单、主题意义域单纯、人物虚指、原色展示、不介入人物内心、不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今昔物语》中的历史故事改写创作成情节复杂、主题意义域丰富、充分展示人物内心、浓墨重彩地刻画人物形象的现代历史小说,比较中让我们感受到芥川小说独具的艺术魅力和芥川高超的艺术创作才能,他不愧是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  相似文献   

16.
谈小说的阅读与欣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相对其他文学体裁而言更具有生活化、典型化的特点.本文将从小说的特点,小说的构思以及小说中的人物塑造等方面来阐述如何欣赏小说。  相似文献   

17.
拉美当代文学自 2 0世纪 80年代译介到中国后 ,直接引发了对中国文坛传统文学成规的冲击和中国先锋小说的产生。冲击之一是 ,拉美小说中与传统小说的叙事完全不同的时间观 :如 :时间倒流、离散性情节、时间的循环等 ;冲击之二是 ,真实观的改变 :以想象为本体 ,如 :梦境、幻觉即真实。在此冲击下 ,中国先锋小说在形式上的革新是显著的 ,但缺陷也是明显的 :重模仿 ,忽视现实生活。启示是 :摆脱成规 ,自由地探索现实真实 ,使创作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征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小说的历史空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神话作为中国小说的历史源头,其艺术化或小说化的过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断裂。这一历史空白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和一定时期的学术主流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艺术演变上,具体表现为神话的历史化、“神话”的附庸地位和旷日持久的理论偏离;在时间距离上,自商迄汉,神话的故事结构和文体形式一直未获独立并处于逐渐消歇状态。中国神话小说化的历史断裂即中国小说的历史空白,应至魏晋六朝志怪故事的旁逸而出才宣告结束。承认这一新的认识和观点,分析造成中国小说历史空白的历史的、文化的和学理的因由,对于研究小说观念和小说文体的发展、演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东方朔故事是汉魏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轨迹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1、沿着历史的轨迹敷演逐渐向小说方向偏离,人物较现实,但故事逐渐有了怪异色彩。2、故事和人物都脱离历史轨迹,东方朔被仙化,故事内容丰富,想象奇特,是东方朔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3、将东方朔与佛家事相连,又成为宣扬佛法的铺垫。然而汉魏六朝以后的小说涉及到东方朔的极少,汉魏六朝小说中塑造的神通广大的东方朔也未被后来的道教吸收为道教人物,其形象在后来的小说中逐渐销声匿迹了。  相似文献   

20.
胡山源是“五四”时期文学社团“弥洒”社的创始人。他的小说创作迥异于“五四”时期的主流悲剧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探讨了其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即审美取向上回归自然,规避现实悲情世界;情节安排上弱化悲剧冲突;美学上追求清新、优美、含蓄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