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杜甫《发秦州》诗有"汉源"一词,明清注家多以为是同谷别名,将其地望定在同谷(成县)飞龙峡。据唐于邵《汉源县令厅壁记》所载,"汉源"是在乾元元年(758年)由"上录(禄)改名汉源"的,故治在今甘肃西和县境内。孙启祥先生在《杜甫研究学刊》撰文《〈泥功山〉属秦州纪行诗吗》,提出泥功山不在成县,而是指徽县青泥岭。然而,成县西北泥功山至今称之,其北麓是杜甫由秦州南入同谷的必由之路,有古代碑刻为证。  相似文献   

2.
对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之“思无邪”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对此,我们认为:1.“思无邪”之“思”为实词,义为“虑深通敏”;“邪”本义是“饱足”、“满足”;2.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不是对《诗》思想内容的总结,而是对《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及功用的概括,其语义为:《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它使人们从中得到的联想、启示和教育是深远广大,无边无际的。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思无邪’者,《鲁颂·駉》篇辞。”因此,要弄清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义、内涵,必须追根溯源,从《駉》考察起。《駉》全诗4章,每章8句。我们认为:诗中的8个“思”字皆为实词,用的是其本义。由《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段注》、《说文通训定声》等可知;“思”本为实词,是睿(或容)的通假字,源于睿之“深通”义而为“虑深通敏”义;与“邪”相对的“无疆”、“无期”、“无斁”皆为“没有止境”、“没有终止”、“没有尽期”之义虼宋颐侨衔靶啊痹诖耸杏ξ扳拧?的假借字,表“饱足”、“满足”义,和“疆”、“期”、  相似文献   

3.
从高适创作的艺术风格与本诗的形象体系,探索了《燕歌行》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及其艺术表现的结构美和修辞美。并且根据本诗中关于唐军主将本质性格的描写,结合《新唐书》中《张九龄传》、《张守珪传》的记载,明确高适创作此诗决不是为了讽刺张守珪,而是为了讽刺安禄山,由此,《燕歌行》的认识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史上,陕西不乏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诗人,如司马迁、班固、杨炯、王昌龄、杜牧、韦庄等等,皆似明星彪炳于史册;但是专门进行诗歌批评或诗学研究者却颇为罕见。《新唐书·艺文志》曾载王昌龄《诗格》二卷,至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又改载为《诗格》一卷、《诗中密旨》一卷,但认为是伪书,因此不可断定。现在唯一尚有影响而又可确定为陕西人氏所撰的诗话性质的著作,就是马位的《秋窗随笔》一卷。马位字思山,号石亭,陕西武功人,官刑部员外郎,生卒年不详,但从其自述《秋窗随笔》写于“乾隆己未”(1739年)①,又为“杭堇浦先生诗友”(杭堇浦名杭世骏,1695—1772年)②,及其“年方壮卒”③等情况来考察,可推断马位为清代康、乾年  相似文献   

5.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最早的传本为明未钱氏门人瞿武耜刻本。然此明刻本以及源于此本的清初钱曾笺注本(仅诗20卷)、宣统二年邃汉斋排印本、民国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明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钱仲联标校本在卷1《临淮田舍题壁赠王鹤年》诗末句“生取”下均脱去四字。近读潘重规著《钱谦益投笔集校本》(1973年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附《王烟客手钞钱谦益初学集考》,言抄本中此诗完而不  相似文献   

6.
严粲所著《诗缉》现存刻本中比较重要的有元刻本、味经堂刊本、《四库全书》本等。通过对以上各种版本的比较,可以发现北图珍本丛刊中影印的味经堂本《诗缉》错讹较多,对其谬误之处予以纠正,以供学者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7.
《安禄山事迹》是研究安史之乱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四库提要》本条谓:“世所传禄山《樱桃诗》,即出此书。叶梦得《避暑录话》常摭以为笑,其琐杂可知矣。”以《樱桃诗》的作者为安禄山,是一失误。对此,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未能涉及。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证》卷19仅录吴昌绶辑《劳氏碎金》所附丁敬身对此书的题识,云:“笔法明练、最足据依,盖出同时有心人手,非掇拾悠谬之作也。”也未涉及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8.
《诗经·秦风·蒹葭》是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准确地理解诗中的一些重要字词至关紧要。而正是在对这些字词的注释上,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和其他一些权威性高校文科专业教材皆有值得商榷之处,故此试作辨正。《蒹葭》有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蒹葭采采,…… ”其中,“苍苍”、“萋萋”、“采采”何义?国家教委组编的《大学语文》注释为:“苍苍:繁盛的样子。后两章‘萋萋’、‘采采’义同”。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释为:“苍苍,茂盛的样子”;“萋萋,茂盛的样子”;…  相似文献   

9.
漆雕先生是新时期骚体诗制作第一人,他的《梅赋》是新中国第一本个人骚体诗集。  相似文献   

10.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十分注意古诗教学,她教得活,教得巧,例如《望庐山瀑布》,她只花了十分钟就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让我们来看实录作评析,从中获取教益。师:我们学过许多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背了《静夜思》、《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相似文献   

11.
《旧唐书·郝处俊传》刊误一则《旧唐书》卷84《郝处俊传》:“贞观中,本州进士举,吏部侍郎高士廉甚奇之,解褐授著作佐郎,袭爵曾瓦山县公。……久之,召拜太子司议郎,五迁吏部侍郎。乾封二年,改为司列少常伯。”按:郝处俊任司列少常伯一事,《新唐书》卷115本...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总不重视哲理诗。不仅一般文艺杂志和诗歌刊物不提倡,也很少发表哲理诗;而且一般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写作理论的书籍(诸如巴人编的《文学论稿》、蔡仪编的《文学概论》、霍松林编的《文艺学简论》和北京师范大学编的《写作基础知识》等等)也均不谈哲理诗;甚至有人还对哲理诗存有某种偏见,以为哲理诗即西晋时代的“玄言诗”之类。这实在是  相似文献   

13.
《论语》、《孟子》两者引《诗》内容的对比反映出孔、孟在引《诗》习惯、用《诗》内容与论《诗》观念上的差异。同宗儒学体系,孔孟《诗》学思想出现变迁,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诗》自身的传播发展是两大重要原因,而孔、孟核心思想的差异则从根本上决定了两者《诗》学观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把书读厚些     
瞧,一本薄薄的语文书,想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呢!如果能把它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把书读厚些,效果就更好了。在学习第25课古诗两首时,同学们发现李白的《赠汪伦》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都是描写朋友间深情厚谊的,而且《过故人庄》还是描写春天的景色的。课后同学们又分别搜集了李白和孟浩然写的诗、描写春景的诗、表达朋友间深情厚谊的诗。第二天上课交流时,教室里热闹非凡。金晨雯:我找到了李白写的《静夜思》、《夜宿山寺》、《古朗月行》、《长干行》和《望庐山瀑布》。万方正:孟浩然的诗我也找到了!有《春晓》、《宿建德江》、《留别王维…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诗作。多年来 ,人们对此诗的解读毁誉参半。再解读康桥和作者的独特关系及作者“诗从性灵深处来”的主张 ,认为《再别康桥》一诗流露着富含灵性的真性情 ;在艺术上 ,由于诗人表达上的含蓄和机智 ,《再别康桥》一诗达到了内容和形式上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一诗,在其所有诗词作品中风格、意境当推上品,特别是其对色彩大气自如的运用,令世人惊叹不已。本诗中"一红一白"的绝妙色彩搭配与浪漫凄美的传说故事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使本诗超越了其本身而达到了一个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文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故而很多学者对其诗篇深究不已,对《诗经》的解释一是以礼说《诗经》,一是以诗释《诗经》,这里谈谈以诗释《诗经》。以诗释《诗经》就是视《诗经》为文学作品,如同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就是既要谈其诗的思想性,又要感悟诗的  相似文献   

18.
苏格兰天才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诗《一朵红红的玫瑰》,是他改写的苏格兰民歌。然而一经诗人之手,这首民歌即大放异彩,成为千古绝唱。读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曹禺曾在《王昭君》剧本中引用过的汉乐府诗《上邪》,二者殆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彭斯的诗又不似《上邪》是单纯抒写对爱情的  相似文献   

19.
●教育理论研究●田家炳先生的德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 (续 )刘文霞 ,王月霞 ( 1·1)…………………………………………………………论王夫之的教育哲学思想熊吕茂 ,杨铮铮 ( 1·5 )……………回归本真的教育———一种教育本体的词源学考察高 伟 ( 1·9)…………………………………………………………对学术自由的几点断想———读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米俊魁 ( 3·5 )……………………………………………从《哈多报告》到《弗莱明报告》———二战前英国“人人受中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易红郡 ( 3·8)…………STS教育概论——…  相似文献   

20.
李晖 《池州学院学报》2013,(1):50-52,83
《送童子下山》,是唐代释地藏于九华山所作的一首名诗,《全唐诗》、《九华山志》、《中国历代名僧诗选》等典籍,均有收录。文章对释地藏卓锡九华的年份和此诗所作的时间,力所能及地予以详细钩沉与确定;对《送童子下山》具体的诗由、浓馥的诗情、绵绵的诗意一一予以赏析;对地藏"普渡众生"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给予阐发与褒扬;对诗中充溢着的博爱情愫和关爱下一代的伦理道德,予以充分揭示。概括出《送童子下山》诗,给今天的文明社会和人,激发出精神上的深沉反思,在人格、伦理、道德上带来了美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