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全球学理论的先驱者,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对全球化问题作过科学预见和深刻论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学者开始着手对此问题进行研究,而马克思主义者对全球化、特别是全球性问题研究起步较晚.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只有加大对全球学的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全球化的本质,趋利避害,使社会主义国家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于"人性关怀"思想,植根于学校心理学领域,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后,已经进入繁荣时期。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陆续开展了一些讨论、探索和课题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概念界定、国内外发展历史、专业化素质、我国专业化发展现状以及专业化发展策略等方面综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翻译批评界一直在用静态的文本对照方法评判译作的优劣,批评者以"忠实"原则为标准将译文与原文对照。直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翻译研究开始转向文化研究,许多翻译学者开始从宏观的角度来探索影响翻译的外在因素,而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学的层面。本文旨在以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合理地评价《飘》的傅译本。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闪现于马克思的多篇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坚持实践的观点,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探寻美的本质和根源。要清楚认识马克思"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观点,必须从人的本质的内涵和对象化的内涵两方面探究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第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跨欧亚大陆诞生。由于前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其教育史研究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准则,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构建并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教育史流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前苏联的解体,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也宣告结束,从此俄罗斯的教育史研究进入了在向西方史观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与方法多元化时期。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习近平对当代中国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设做出的原创性贡献。这一理论创新不仅只是知识谱系的转换,而是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整体建构与创造。其内涵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创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文艺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内在培植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的精神沃土与根基;以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推进文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科学构建了一种具有中国风格和凸显现代价值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谱系,继而从根本上促进和实现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范式转换,展现为一种思想“合力”的力量,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提供了一种完整系统的价值引领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剧烈的转型期,这一背景下的学校体育话语呈现出了多元多变的特征,体现为:充塞着强烈的"改革"意识、挥之难去的"政治化"话语惯习、"生活世界"话语的缺失、理论话语与实践日益疏离等,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暴露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困顿与迷失.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在句法层面上集中讨论三类平比句入句成分结构类型、句式基本句法功能和"像""有"的词性认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尝试将语义和句法结合起来解释平比句的相关现象,语用层面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有"字句。学者们的成果为汉语教学以及平比句的习得研究提供了参考。不足主要是研究者多从经验出发进行分析,研究的充分性和科学性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其独立健全人格,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接受"既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进行思考的重要环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研究予以高度重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范围愈加广泛,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的内涵、接受机制以及优化措施进行梳理、总结,展望未来学科建设和发展趋势,以图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来是学者们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三个方面做出综合梳理,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该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关学的核心理论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立场上,李泽厚把康德的先验主体性和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结合起来,主张美是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关学的理论研究。众多盼当代美学研究者在李泽厚的研究基础上,致力于“新实践美学”、“后实践关学”的理论探索,既展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超越精神,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理论的发展衍变。其思想争辩过程对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流派,也代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演变方向。它以生态问题为切入点,展开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尽管其理论探索和研究成果存在一些局限,也与现实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背离,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的。这些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而且有利于建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主动性。  相似文献   

13.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的文化资源,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非行驶在罗马大道上,它主要经历了建国后30年的冰冻期,从改革开放到苏联解体的缓慢发展期,以及后来的和谐发展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提供很好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视野及其学科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一个牵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等在内的社会性、历史性以及实践性的整体变迁过程。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内在本质属性的外在展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和逻辑起点。为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化建设也就必须着眼于整体性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生成的双重语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念经历了由"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互动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当代统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是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系统化、理论化、知识化的整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解读实践与实践解读的逻辑互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发展史的基本问题并贯穿于其始终;其它所有问题都是由这个基本问题衍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的9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了光明的前景。21世纪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它将成为影响世界发展走向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深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民族复兴积聚宏大的民众力量。  相似文献   

18.
善恶因果律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基本规律。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和人类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传统善恶因果律不断地遭到祛魅和解构,人们对善恶因果律的认知与信仰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善恶因果律,其对传统善恶因果律的揭露和批判,意在将人们从宗教的虚幻中唤醒,将人的本质还给人本身,从而使人们建立起科学的、反映人类道德生活普遍规律和价值期待的善恶因果律。秉承传统善恶因果律的合理因素,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善恶因果律进行科学改造和重新阐释,既是破解当前道德失范与道德冷漠难题的突破口,也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与感召力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善恶因果律的有效运行,既需要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规范的引导和保障,也需要个体的道德自律和群体的道德自觉,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本身,为新的善恶因果律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有机马克思主义出现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背景之下。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及其价值观是生态危机形成的根源。为了克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有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自由观、人权观、民主观、正义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还分别建构了与改良生态相适应的价值观。有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对于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促进人类与自然的良好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