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体流别论     
“文体”包括体裁、语体和风格3个层面。中国古代文体类别繁多,因为文学尚未自觉,故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混为一谈。随着文学观念的逐渐明晰化,文学文体的语体特征得到强化,形成“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现象。古代中国文体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文本的功用,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划分主要是借鉴欧洲的观点。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文体总是处于不断的分化和融合的过程中,因而文体学的研究也应在分门别类的同时注意综合归纳。文体划分应以文本的“大语境”为标准。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是一位有着十分自觉的文学观的当代作家。她的文学观主要是以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创作实践体悟和理论思考阐发的,也部分地体现在她对其他作家作品的批评和对经典作品解读的言论中。王安忆的文论涉及到文学的本质、情感、人物、故事、语言、形式、作家的生活体验、女性文学、文学批评方法等诸多方面。她的文学观既有对传统文学观的认同,也有对传统文学观的突破与颠覆,有她对自己体认的文学理念的自觉坚守。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所谓"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征,才能不被诗所代替,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如果说诗词同源从渊源的角度提高了词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出现了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和刘勰"体大而虑周"(清人章学诚语)的《文心雕龙》,处于它们之间的西晋陆机的《文赋》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是中国古典文论、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献。本文从文学的自觉着眼,试图对"文学"这一概念展开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40年代"解放区"的叙事诗创作及其艺术形态,不仅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文学事实,而且也是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学"大众化"及"民族化"追求与"现代化想象"的结果之一。从文学史的立场,考察分析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格局下"民歌体"叙事诗创作的繁荣,发掘其文体形式的"谣曲化"选择与现代叙事诗艺术互动、冲突及作用的历史,避免对"解放区"的叙事诗创作及研究的简单化,成为本文学术探讨与历史描述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相似文献   

6.
干谒文是初盛唐新兴的、兼应用性与文学性于一身的特殊文体,其文学性表现气盛言宜、神采飞扬的风格、真率直露的情感、叙事的独具匠心、语言上由骈入散,或纯用散体等。不少士子花费大量精力去写作干谒文,使干谒文的文学色彩愈来愈浓,由应用文体向纯文学靠拢。一些出色的干谒文在社会上流传开来,从而推动了初盛唐文学的普及和金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也造成了“天下尚文”的浓厚文学空气,有利于唐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范卫平 《职大学报》2006,26(3):23-27
本文从楚辞的语句形式("兮"字句)、曲式构成的基本单位(四句"歌节")和乐章结构的音乐处理手法("乱"、"少歌"、"倡")等方面,论证了楚辞的"乐体文学"特性,并对其中包含的"文体"做了尝试性的分类.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自觉"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也是"文学史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它关乎如何认识民族文学成熟独立的历史起点,也是文学史家把握文学自觉的多元动态进程、进行历史分期的理论基础。近30年来,围绕这一"鲁迅问题"的论争,这一命题则始终被视为只有单一内涵的"文学史问题"。因此,论争陷入了"各种观点自圆其说,不同观点相互对立"的僵局。要打破目前的学术僵局,让看似各自对立的不同观点,"各居其位,各是其是",必须转换学术思路:首先,从"文学史"回到"文学史哲学",在全面把握先秦以来文学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对"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前提假设"所蕴含的复杂内涵作一番学理反思和逻辑洗炼,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个宏观的理论参照系;然后,再由"文学史哲学"回到"文学史",对不同时代、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内涵和特点做出准确界定,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咏雪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领域之一。欧阳修创"禁体",苏轼作"尖叉韵"雪诗,后人争相效仿,甚至有人将"禁体"扩大到词、赋、曲等文体创作之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文化现象。将吴应箕的禁体与尖叉韵雪诗置于禁体与尖叉韵雪诗发展史中来考察其继承与发展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从学界不太关注的视角与不太注意的材料来研究禁体雪诗,有利于拓深禁体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用"推源溯流"批评方法追溯"文"之起源,探寻文体发展,论述特定时代文学思潮及评定某位作家创作风貌,既自觉又娴熟。究其成因,大致有三:其一是传统因袭,包括学术传统与文学传统,为此批评方法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其二是时代风尚,模拟风气盛行,上升到文学批评理论高度即是"推源溯流"批评方法及其实际运用;其三是个人素养,刘勰博闻强识,融通百家,为其从事批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自身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论文通过对维新改良文学语境的梳理,认为以“新民说”为内核的文学“理性启蒙”,与现代意义的启蒙运动有着质的区别。因此,维新改良文学只是在外在形式即文学语言和文体上带来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而其骨子里贯穿的仍是古典理性。  相似文献   

12.
《茶人三部曲》是一部写茶文化的小说,但对茶文化的客观介绍与小说重虚构、想象的文体本性有着内在的矛盾,随着矛盾逐渐较好地解决和文体的自觉,它最终被构筑成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历代宫廷文学体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已呈现为一个明显的文学系列.该系列包含的体派在其各自形成发展过程中和主要创作倾向中,体现出如下几个共性价值特征:一是贵族作家群落构成其创作主体,他们以重建新王朝文学为己任,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创作和理论领起、规范出一代文学并使其更为艺术化,从而推动文学的自觉;二是这些体派作家所表现出的片面讲求诗文艺术形式的倾向,往往激发起文学革新思潮,有时此种思潮甚至就由其内部发生,从而使历代宫廷文学体派大多具有启发文学革新思潮的价值;三是反映出其时贵族生活的风貌、文化心态和审美趣味,并一定程度地烘托、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气象;四是体现出对女性超功利的审美倾向,并在美学史上创造出特定的贵族式女性审美模式.  相似文献   

14.
旅游文学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诗、赋、骚、书、序、记、词、楹联等,这些文体大多数在萧梁以前时期就已经存在,并且有了较大的发展,有的甚至已经相当成熟。文章欲从《文选》所著录的作品来看萧梁以前的旅游文学作品的文体分布和文体发展情况,从而管窥旅游文学文体在旅游文学初期阶段的使用概况。  相似文献   

15.
在白居易讽谕诗的主题与言说方式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除少数颂美作品采用模仿章表体"对君言"的第二人称形式外,其他"规刺"之作均采用基本一致的客观叙事形式,这既是文体限制和创作惯例使然,也是作者采取的一种明智的修辞策略。讽谕诗又由传统的兴寄体和政论体两种诗体组成,但显然是以后者为主,用后者的时事性、宏观性、批判性改造、融汇了前者。  相似文献   

16.
强烈而自觉的文体意识于作家,是作家致力此道臻于成熟的标志;于国家与时代,则是该文体于一定时空范围内取得繁荣的反映。鲁迅先生之所以称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正是基于此种认识,而学界许多明公大家又所以认为章学诚所言“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论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亦难免失诸偏颇,大多也是出于这一原因。从思想内容说,文体是“寓意”之物,而从内容与  相似文献   

17.
在创作中常常会出现破体为文的现象。考察其原因是文体自身发展、社会诸因素影响、创作主体活动三者合力的作用。从文体自身规范出发,可将破体为文的方式归为以下三种情况:(1)文体内部支配性规范移位;(2)一种文学体裁借用他种文学体裁的结构要素进行创作;(3)文学文体与非文学文体进行杂交。破体为文不可刻意为之。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与文体是密不可分的。翻译若不注重理解原文的文体特点,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散文作为常见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以对散文《落花生》两译文的赏析,探讨了汉语散文英译的若干问题,论证了"译无定则,以意定译"的翻译理念。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近代报刊而出现的贵州现代文学在文体选择上刻下鲜明的报章文体的烙印。报章文体以其强烈的社会特征和意义影响了现代文学创作主体的文学观,使现代文学甫一发生,就朝着启蒙大众的现代方向发展,并进而决定了现代文学的文体选择。  相似文献   

20.
日本文学的发展历史没有中国文学那么久远,在思想上的认识也不是像西方那样前卫。但是日本文学有着自己兼收并容的特点,在世界文学史的发展中独树一帜。日本文学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并不影响其独特的美感。在日本文学的各个方面广泛地闪耀着"物哀"的影子,"物哀"显然已经成为日本文学美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紫式部和川端康成的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