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九华山千百年来积存了20万件佛教档案,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旅游经济资源,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是研究九华山佛教文化、宗教学、地方史、民俗学、文献学、文物学、档案学等的第一手材料,对发展九华山旅游,扩大中外交流,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文化池州,服务地方经济有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旅游地的长远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作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在其生命周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探索阶段、参与阶段,目前正处在发展阶段,要延长九华山旅游生命周期,突出佛教文化,塑造个性形象;围绕生态主题,加强环境保护:开发旅游产品,加大宣传促销;加强区域合作.提高竞争实力是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阐述九华山旅游纪念品艺术性现状入手,分析了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立足九华山、设计出有自己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及在设计中必须融入一定的现代设计理念两个方面,提出了对于九华山旅游纪念品艺术设计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旅游地的民族文化符号越来越受到旅游者和开发者的关注.民族建筑在旅游场域中承担着传播民族文化、塑造民族文化景观、彰显多元旅游功能等作用.在实地调查基础上,以内蒙古民族旅游地蒙古包为例,发现蒙古包作为民族建筑文化符号在旅游化利用实践中存在传统色彩褪化、文化符号躯壳化、旅游服务功能异化、衍生符号特色弱化等问题.要合理发挥民族...  相似文献   

5.
儒、释、道三教构成了九华山独有的宗教文化现象。道教从汉代传入九华山,兴盛于唐,延续至20世纪。佛教自东晋传入九华山,兴于唐而盛于明清,最终使九华山跻身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儒教自明代传入并兴盛于九华山,至清代衰落。儒释道三教在九华山相融相合,最终以佛教占绝对优势。九华山宗教文化表现出融合性和世俗性的特征,形成了和谐精神与大愿精神。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九华山风景区省外主要客源地11个城市4164份居民问卷的统计分析,揭示了九华山风景区客源地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摸清了主要客源地城市居民对九华山风景区的感知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水上旅游成为国内滨水城市的开发热点,对这一新兴旅游项目的开发有助于池州市主城区实现与九华山景区的山水资源整合、旅游功能互补和错位发展。池州市主城区水上旅游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资源和市场条件,但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缺乏理论指导等原因,现状不容乐观。首次对池州市主城区水上旅游开发进行了探讨,针对目前面临的管理、产品、设施、营销等方面问题,指出需要在政府综合性水上旅游发展协调机构的统一管理下,完善产品体系和配套设施,辅以营销宣传手段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旅游企业想要让自己的产品适销对路,在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在产品设计时就必须充分考虑消费对象——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特点。从分析中国文化的"面子"角度出发,揭示了"面子"消费的特点及其隐含的符号价值,进而提出旅游产品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九华山儒释道三教宗教文化的梳理分析,论述了作为主体的九华山佛教文化如何融通儒、道文化,从而形成九华山三教融通的特色宗教文化,并将其主要文化特色概括为:三教融通的宽容态度;三教融通的世俗性格;三教融通的地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资源是一个遍在性旅游资源,共性大,客源要求特殊、鲜明的主题和科学的市场运营规则.池州市依托九华山旅游客源和本地区中心城市居民,开发九华山周边地区和城市郊区生态旅游资源,以低成本吸引游客,以低门槛值维持运转,以拓展九华山旅游业和培育本区居民生态环境意识为目的,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发展本区生态旅游业,为我国生态旅游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理论素材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