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女子佩剑技战术打法特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论述我国女子佩剑运动员比赛中技战术运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以对攻转换战术为主;2、进攻与防守平衡;3、距离防守为主,武器防守为辅;4、攻防转换频繁,交锋回合增多。当今女子佩剑技战术发展趋势为:1、抢夺先机,控制中场;2.节奏明显,力量突出。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1994-1998年的篮球新规则对旧规则进行了修改,其中前场端线掷界外球这一新变化将使攻防战术更加丰富,使比赛更加激烈。本文根据“新情况”的出现对技战术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并设计了一套进攻半场人盯人防守的前场端线掷界外球进攻配合  相似文献   

3.
1前言击打防守是用武器打开对方的剑,破坏对手进攻的动作。它能避免被对方攻击时刺中,获优先裁判权,为还击对方创造有利的条件。从比赛的特点上来讲,击剑比赛双方同时行动,对抗交锋,每场时间短、剑数少,攻防转换快等等。只能进攻,而缺乏强有力的防守,尤其是武器防守的人,是很难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从心理上来讲,防守好,场上就能够稳定情绪,不忙乱,并且有较长的时间来选择攻击时机。击打防守是花剑武器防守中的一种防守方式,由于比赛中运用击打防守的人次多,且成功率较高,因此,我想对花剑的击打防守谈一点粗浅的看法。2击…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排球运动发展的趋势使后排高大队员的防守成为排球发展的瓶颈,为了使排球运动的攻防达到平衡.规则增设了“自由人”.在比赛中“自由人”使运动员分工明确,技战术组合更加灵活,有利于弥补全队的不足.进一步阐述自由人的功效及培养的价值.并对其培养思路提出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江苏女子佩剑项目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整体与部分两个层次对女子佩剑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整体层面结合项目特点分析了佩剑对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运动素质、心理调节、技战术运用等方面的要求,阐述了现今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发展趋势,部分层面对江苏女子佩剑运动员的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希望对进一步提高她们的运动能力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规则对拳击运动员技战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比较分析法,对规则改变前的北京奥运会拳击决赛和规则改变后的2009年世界拳击锦标赛决赛运动员的技、战术打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规则改变使运动员提高了组合拳技术和防守反击技术的使用次数,促使运动员更多地运用迎击战术,并针对规则改变,提出应对的训练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佩剑项目技术风格的特点,结合运动员陈峰的先天身体条件、个性特点以及他对本项目技战术掌握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训练措施,使其年仅20岁已连续两年荣获全国青年锦标赛个人冠军、全国成年锦标赛个人第二名,并入选国家击剑集训队,在我国佩剑项目中暂露头角。  相似文献   

8.
国际橄榄球联合会2001年颁布施行了新规则,新规则在以前的规则上了一些修改,旨在使比赛更精彩激烈,节葵更快,运动员更为安全,这一改变将会对橄榄球的技术、战术产生影响。本分析了规则的变化并提出建议,以为教练员、运动员适应新规则的要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了伦敦奥运会中国女子柔道7名运动员比赛的整体情况,旨在为中国女子柔道队备战里约奥运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依据。结果显示:参加伦敦奥运会中国女子运动员年龄特征完全符合夺冠的年龄要求,年龄均值和跨度都处于伦敦奥运会女子柔道冠军年龄范围;整体得分技术重点分布在手技、足技、腰技、固技上,输分技术主要在投技的足技、腰技和舍身技动作;主要技术优势是投寝连接意识和能力较突出;手技与寝技的防守能力非常强,在所有比赛场次中,寝技没有出现技术输分的情况;主要技战术短板是抢手能力不强、进攻时机把握不准以及缺乏有效的追控能力;技术单一、连续攻防以及临场技战术应变能力不强;防守反攻意识较差;心理素质不过硬等。  相似文献   

10.
新规则实施对排球比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规则的实施,对排球比赛的主要规律没有大的改变,但是对排球技战术的运用和发展有较大影响.缩短了非比赛时间,使比赛的节奏加快,保持了连续性和流畅性,使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增大,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更高.网上争夺更加激烈,进攻的节奏在不断加快.因此新规则的实施促进了运动员防守技能的提高和多样性的使用,缩小了攻防之间的差距,使比赛朝着更加激烈和精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