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胡南 《美育学刊》2022,13(1):81-87
文人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分支,自古秉承着"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艺术精神。在这样的艺术观念下,魏晋时期文人音乐活动具有"游戏性"的外在表现,更深的层面上,则具有一种"伦理性"框架及"审美性"原动力。因此,这一时期的音乐话语就具有游戏性、伦理性和审美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审美对象(客体)和审美主体构成审美关系的两个方面.在审美对象所能包容的艺术领域、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领域之美的现象中,都客观地内含着丰富的道德意蕴.然而,审美对象中的道德意蕴又并不都是外显的,只有通过具有一定道德觉悟并处于主导地位的审美主体的认识和体悟,才能由隐而显,由迷而明.揭示审美中的道德内涵,让道德为审美定向,使求美与求善结合,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从六朝文论看古典诗文的形式美理论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诗文虽然也讲“形象性”,但更以追求情意美和形式美为主要特征。曹丕的“本同末异”说表达了各体文章的共同审美属性与具体风格的内在关系,是对文学审美价值的根本肯定。陆机、葛洪、沈约、刘勰、萧统等对文学的形式美理论多有发展,其中刘勰标举的“形美,声美,情美”是对形式美内涵的高度概括。六朝时盛行的“文笔”之分,其实质亦在推崇文学的审美功能。健康的形式美审美标准主张情采相胜,丽而不淫,由人工而达“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健身锻炼对心肺、肌肉以及身体机能影响.以男性模特为研究人群,利用时尚的眼光和哲学的角度看待"美",审视"美",通过分析时尚与审美的内涵与外延,了解不同时期专业人群对于男性模特之"美"的欣赏角度,剖析时尚对男性模特行业不同时期的审美影响.并且解释传统流行型与时尚潮流型男性模特的不同的区别,意图将目前市场上的男性模特按照体型特征分类.分析并且定义时尚审美的欣赏方式,并将这种具有独特审美行为的方式与男性模特的形体美相结合,最后将大环境下的行业分析来对应时尚、男性模特、健身这三个不同但又有着丝丝联系的行业.指出健身对于男性模特体型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梅花意象的变迁、审美价值的发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魏晋之前"梅"被文人墨客遗忘。魏晋南北朝时,梅与杨柳等仅为早春之景、春景一族,尚未被赋予人格意象特征。中唐之后诗歌中通过与桃、杏、李等花的比较描写,为梅花意象的象征意蕴作了准备。宋朝尤其是苏轼时代的"桃卑梅尊",标志着梅花意象已由实转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而南宋"岁寒三友"说,进一步赋予了梅花精神明确的意义,赋予了梅花坚贞不屈的人格象征意义。而梅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梅自身的色香形之美,梅与水月桃竹等自然景物的组合之美,梅的精神人格之美。  相似文献   

6.
音乐的本质是审美。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当代音乐审美教育与传统美育观念相比具有崭新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活动,是人类创造美、欣赏美的特殊活动领域,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社会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教育对象进行审美建构的源泉及其审美需要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接受本位下教育对象进行审美建构的逻辑理路,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真诚、感性、和谐审美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即将担负学前儿童教育的重任,音乐审美教育首先要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手,明确音乐审美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功能,从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形成美、演唱美、欣赏美的认识角度着力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儒家礼乐思想与道家自然乐论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上所持的不同音乐美学观点。这两种观点的提出是因其两家在思想基础、处世态度及审美理想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尽善尽美是儒家的审美理想,它与道家大音希声的审美理想相比较是具有较为浓厚的功利色彩的)。与此同时,儒、道两家又是以中和、淡和为共同审美准则的。因此,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既互相对立斗争,又互相吸取交融。其主体是儒家的,局部是道家的。  相似文献   

10.
"静""闲"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经典话题.先秦时,儒道两家以"舞雩风流"和"虚静"为切入点,从两个层面论述了"闲"与"静"对于"人的自然化"这一要点的反映.后在此基础上,魏晋时期将对这一组合型范畴的运用转向了创作论领域.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尽阐述了"闲""静"由创作心态到审美感兴这一内部的层递式发展,赋予了它们作为审美心胸的意义.从人格境界到创作心态再至审美感兴,"闲"与"静"由"人的自然化"转向"创作的自然化",且有明显的朝"生活的自然化"方向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自然全美"及其科学证明--评卡尔松的"肯定美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正在成为当今西方美学中的热门话题.由于其核心问题是自然美的问题,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然美学.在最近出现的种种理论中,卡尔松和他的"肯定美学"是最令人瞩目的.卡尔松对"自然全美"的科学证明的确给了我们理解自然美的新视野,对他的介绍和批评势必推进我们对自然美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万年来的玉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与审美观念。由古人的爱玉、用玉、崇玉、赞玉,以及用玉来比人状物,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经典的美学理念。玉美,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身,为中国传统美学之结晶。由玉美学,可见中华美学之源流。  相似文献   

13.
《庄子》以"道"为本,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美乐标准上,《庄子》把《老子》的"音声相和"发展为"与道相和";在音乐批判上,《庄子》把《老子》批判"五音"发展为批判"违道"之乐;在音乐美学境界上,《庄子》把《老子》的"大音希声"的"悟道"境界发展为"载道"境界;在音乐审美上,《庄子》把《老子》的"过客止"的外在审美发展为"所乐"的内在审美。《庄子》在《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有令人瞩目的开拓创新,揭示了"道家"音乐的本源:生于心,源于物,随于道;揭示了"道家"音乐的基本功能是"和";揭示了"载道"之乐的"人为"、"有声"特点;揭示了"道家"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4.
《古画品录》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第一部以论、评相结合的绘画品评作品,对后来的绘画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章旨在说明:在解读《古画品录》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其成书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人物品藻虽然表现为由儒转道的倾向,同时,从《古画品录》中可以看出谢赫在对画的品评仍然保留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体现出了儒家的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以"人本质"解释"美本质"是实践美学及后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点.一切美的其它范畴由此发轫而来.但是,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无论如何论争,都难以取得建设性成就.笔者认为美学研究要摆脱如此困境,必须重新审视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基点,其"美本质"即"人本质"的思想观点值得商榷.审美发生及美本质所依赖的因素不仅仅是人的一般本质,而人的智能发展水平,是决定审美发生及美本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休闲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和乐趣,是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和行为姿态。这正是美学视野下对休闲时代面临的严肃的命题,而中国武术无论作为一种体育健身项目,还是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享受,都是较为适宜的明智选择,尤其它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具有从媒介、形式到意蕴三个主要方面的突出的审美特性。因此,本文从休闲时代的社会特征入手,全面剖析中国武术休闲美的构成特征,并对新时代重塑中国武术审美形象提出了具体措施。认为:1)加大舆论宣传引导积极健康的休闲理念;2)扩大武术教育覆盖面培养武术休闲审美能力;3)充实武术文化教育内容提高广大学生的文化感受力;4)举办民族艺术精品博览会展现武术媒介美。  相似文献   

17.
自然审美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然审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 ,人类在自然审美活动中产生了形式感 ,实现了由耳目快感到心理快感的飞跃 ,培养起对现实对象超物质功利的精神性审美态度。自然审美也当是人类最高的审美境界 ,它可以拓展和提高整个审美活动的精神品格。自然审美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建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方面 ,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生态美是自然审美的当代现实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环境美学理论建构大致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人化的自然”美学和90年代以环境美为核心的环境美学萌芽期,到21世纪初以来主要借鉴西方理论的环境美学学科初创期的发展轨迹,并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成果,这期间还发展出了生态美学的范畴。但无论环境美学还是生态美学,它们主要还停留在形而上的理论建构层面,与当下我国社会发展中生态与环境的美学实践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美学(生态美学)话语体系尚在融合创新过程中。因此,需要立足于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本土文化及当下鲜活的环境美学实践,对中国环境美学理论建构中的一些问题加以反思,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诉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美的含义、美的重要性、美的构成等方面论述了美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强调指出图书馆面临新世纪的挑战,要进一步加强图书馆的美学建设,提高和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0.
技术美学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技术美学是在现代人文基点上研究人、技术和自然之间审美关系即追求技术美本体的一门学科,它关注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技术非人性的遏制,并非美学简单地应用于技术,而是着重于更为根本的人类技术活动的审美化即人类生存状态的审美化。技术美学的形上一维(技术美本体)与形下一维(设计及其技术性操作)存在着互动关系,对技术美本体的内涵应从技术与劳动(工具)、技术与艺术、技术与语言三个维度多层面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