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在介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的“所”字,功能怎样?能否充当介词的宾语?由于历来对“所字结构”中的“所”字,词性认识上有分歧,因而对此看法也很不一致。如果对这一问题能加以继续研究和探索,能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对于减少古代汉语中的分歧、争论和提高古代汉语课的教学质量,是有一定帮助的。本文想就这一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语法现象谈点粗浅看法。 在古代汉语中,“所”字后的介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以”。此外,“由”“从”“为”“与”等也经常位于“所”字之后,与动词(动词性词组)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  相似文献   

2.
多词动词系指“动词 介词”、“动词 副词小品词”、“动词 副词小品词 介词”等固定搭配词组,同一种搭配往往表示多种意义,这些意义多半不是该组成词本身含义相加的总和。多词动词在意义及用法上相当于一个动词,多数可由一个单个动词作为同义词。如:  相似文献   

3.
介词“跟”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虚词,用法复杂,与不同语义特征的动词搭配时有不同的意义。俄罗斯学生受母语负迁移、目的语泛化、未正确理解介词“跟”的不同意义等因素的影响,使用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偏误。教学中应讲清楚介词“跟”的不同用法,对比分析易混介词,进行反复操练,才能减少偏误,使学生最终掌握介词“跟”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4.
“透过”一词不见于辞书,研究者和学习者均未加注意。“透过”可作二词性,一为动词,义为“穿过、通过”;二为介词,在句中引出动作发生或者完成所需要的凭借,相当于介词“通过”。两种用法之间是借助概念隐喻而发生演变的。  相似文献   

5.
“于”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虚词,其在传世文献中的用法已被揭示得比较清楚了,然其在早期汉语,如甲骨文、金文中的应用情况如何,尚未有全面的论述。殷周金文代表了早期汉语的发展情况,由于内容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其虚词的总体出现频率并不高,但“于”的用例却非常多。如既有用为动词的,又有用为介词的;用为介词时,不但可以引进处所、时间、对象,还可以引进施事者,构成一般所说的被动句。诸如此类都反映了金文中“于”字用法的丰富。故对其进行调查探讨,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于”字的早期应用情况,且可为解释该字的虚化规律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6.
大同位于山西省的北端,属于晋语大包片。在大同方言中",赶"可以作动词和介词,但主要的用法是作介词。作动词时,没有普通话的义项多;作介词时,比普通话用法丰富而且复杂。本文讨论的内容和列举的例子主要以大同市所辖各区为主,通过对大同方言词"赶"的使用情况加以具体的描述、分析和说明,与普通话的"赶"进行比较,说明大同方言词"赶"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比及”从跨层结构发展出介词功能,这一功能一直沿用至清代。介词功能在元代演变出了表示假设、让步、选择以及因果关系的连词功能,不过连词功能多用于元代,明清少见,到现代汉语中完全绝迹。但“比及”到现代汉语中又衍生出了动词用法,表示“比拟,与……相比”之义,这一动词功能在网络新闻用语中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介词在英语中运用非常广泛,词义活跃,往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词义、用法,而汉语中的介词又较少,因而中国学生对英语介词的学习感到吃力。汉语中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英语中介词是“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句中其它词的关系的词”。从英、汉语对介词的不同定义,我们不难看出英语中介词比汉语中介词使用广泛一些。下面我就介词的结构类型和意义类型两方面进行对比,以示英汉介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英语介词起着广泛的联系词语的作用,是英语中异常活跃、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类之一.介词“as”作为引导词构成的“as”介词短语既可用作宾语补语也可用作主语补语,多见于用在动词之后,发挥其在英语句子中的句法功能.然而,众多的语法专著极少有在词法章节中举例论证介词“as”短语用作补语的语法功能,然而,实际教学的英语材料里却频频出现用作句子补语的“as”介词短语,因其“貌似简单”而往往被忽略;为此,针对从实际教学中采集的实例,着重论述和阐明“as”介词短语用作句子中补语的用法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的“率领”、“执拿”意义及其动词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不仅可以作介词,而且可以作动词;作动词的“以”,其词汇意义为“率领”、“执拿”、“携带”等。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中的被动意义大多由含有动词的被动语态来表示,但有时也借助名词、形容词、介词等一些非动词形式加以表达.本文列举了此种用法的几类词和词组,并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2.
对动词后面的宾语、补语成分的辨识是语法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区分:从意义上区分;从词性上区分;从带不带结构助词“得”上区分,从介词、动词语素上区分。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单音动词后"往"的语法化过程:"往"在汉代开始具备语法化的句法条件,唐五代时有了它的介词用法,到明清时期它的介词用法才发展成熟."往"的"位移"语义表达的转移和"外向性"特征的消失伴随着它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得”字的本义是“获得、得到”。它在先秦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主要有:1.作为词。它的意义有得到、获得。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带宾语,词性为及物动词;当它表“能够、可以”义时,词性为助动词,属于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在句中充当状语。2.作为语素,它表“能、能够”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还表“适合、适应”义。这些功能和用法都是从“得到、获得”义引申而来。3.它还可与“微、无”组成凝固结构;还通“贪”,通“德”。  相似文献   

15.
祁门方言中“着”字的特殊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门方言中的“着”其实是一形三字(同形字)。本文主要描写祁门方言中读作[·ts′]的“着”字的几种用法,通过近代汉语的语料来探索这几种用法的来源,并与现代汉语的“着[·ts′]”字的用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苗瑶语被动标记在句子中具有信息凸显的作用,引介施事者出现,施事者充当次论元的成分,所支配的论元生命度有一定的规则。苗瑶语的被动标记的来源,一方面是动词语法化而来,演变路径为“实义动词>连动结构辅助形式>介词”;另一方面是源于汉语借词,属于拷贝形式。  相似文献   

17.
代词“it”用在某些动词或介词后 ,构成习语 ,成为动词或介词形式上的宾语。在具体使用中 ,本身有时无实义 ,语法上称作“虚义”it。在习惯用法中 ,它代表着不同的具体意义 ,而且比其它人称代词有更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殷商甲骨文时期没有“然”字出现。西周金文时期,“然”的本义为“燃烧”,后来通过假借和虚化的方法新增了代词和连词的用法。这两种用法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断完善和结合,并且在合用代词“然”的情况中,经过语言的演变,“然”的实词义逐渐消退、虚化,让原本独立的两个词凝固成了一个单一的词汇。  相似文献   

19.
济宁方言语法特点撮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济宁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语法上具有下面一些特点:它有比普通话更为丰富的词缀,特别是后缀;有比较丰富的程度副词和表示程度差别的形容词三级形式;有些量词可采取三次重叠形式;“跟”、“在”、“从”、“连”等介词存在着语音或用法上的变异现象;指物和指人宾语在“动词+唠(在/到)+所处”结构中分处于不同的位置;表示差比可用“不跟”、“不胜”等词语,也可采取“形容词+起”的格式。  相似文献   

20.
汉 语和英语的定语表示法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如汉英的定语都可以由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介词结构 (介词短语 )担任。然而 ,这两种语言的定语表示法也存在着各种差别。在汉语中 ,动词可以直接用作定语 ,而在英语中 ,动词不能直接用作定语 ,需将其变成非谓语形式 :即不定式、分词、动名词的形式 ,才能用来作定语。本文拟就汉英定语表示法作一比较 ,并对汉语定语的英译作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一、名词作定语 :汉英都可以用名词作定语。一般都置于被修饰名词之前。汉语的名词作定语时 ,一般在其后加“的”字。而英语的名词作定语 ,一般要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