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同居"是汉语常用词之一,最初作动词,表示"同住一处或共同居住";汉代引申出"未分家之亲属"。此后由前两项意义共同引申出"夫妻共同生活"。在现代"未婚男女共同生活"一义从前几项意义分化出来,在现代汉语中最终取代"同居"的其他用法成为常用义。探讨"同居"的用法变化及其原因,可以为汉语词汇研究以及语文辞书编纂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网络同居"现象在一部分大学生中滋衍,它在弥补大学生空虚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身心建康和人生发展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社会危害。本文从分析大学生"网络同居"现象的成因出发,阐述了"网络同居"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危害,并提出了帮助他们走出"网络同居"虚幻世界的建议。希望广大青年学生和社会工作者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加强自我教育,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弟兄们分家以后又合在一起生活的家庭,称为"同居合活"家庭.唐五代时存在的这种特殊家庭源于兄弟互相关照的需要,一旦这种相互关照不需要了,或者没有能力继续关照了,"同居合活"便自然终止.宋代兄弟家庭的"同居"从原来的生存需要变成一种孝悌精神的追求,甚至变成一种博取"义居"名誉的方式."同居合活"家庭的存在反映了历史上家庭形态的复杂性、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浦江郑氏能够"孝义同居"达三百三十余年,除了其中的血缘因素,更多地是依靠严密的家族管理制度和与时俱进的孝义含义。正是依靠文件性的家族族规与适应朝代演进的孝义原则,浦江郑氏才能长久地和睦相处,并成为封建王朝扶植的典型。  相似文献   

5.
事实婚姻和非婚同居同属于非法律婚姻形式,地位上的相似及称谓上的混淆使得二者常作为相互的替代词而使用。实际上二者存在一些联系也有明显的区别,本文主要从二者的概念、法律调整的理论依据和立法规制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山东省老年人幸福度的特点,为构建老年人的幸福和谐晚年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山东省部分地区322名老年人幸福度问卷调查。结果 322名老年人幸福度得分为(32.73±10.82)分,男性与女性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经济收入者、不同居住方式、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宗教信仰和有无慢性病者幸福度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性情感体验和一般正性体验得分,没有慢性病高于有慢性病者,经济收入高者高于经济收入低者,不同宗教信仰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般正性体验得分,配偶健在者高于丧偶者及离异或未婚者,夫妻同住者高于独居者及与老人或子女同住者;负性情感体验得分,没有慢性病低于于有慢性病者,经济收入高者低于于经济收入低者,不同宗教信仰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高老年人幸福度相关的因素是与配偶同居、没有慢性病。经济收入高。总结老年人幸福度以正性情感为主,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及慢性病对老年人幸福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观念不断更新的现代世界,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如今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但在恋爱现象不止的同时,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也日益增长,并引起了不少人群的关注与争议。因此,本文笔者在探讨恋爱观与未婚同居的现状、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恋爱观及未还同居的心理归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唐人“同财共居”的同居及守丧时居庐、庐墓等居住方式是古代孝悌之道的充分反映。由于法令的限制、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及皇帝的大力提倡,作为孝悌表现形式的同居、居庐及庐墓在唐代不仅盛行,而且极受推崇,并形成一种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9.
修改后的新婚姻法,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婚姻家庭制度,但在家庭暴力的概念界定、非法同居的认定及其举证责任、无过失方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探望权的行使及执行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分析了道德健康、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即个体内在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健康者履行应尽的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荣誉与耻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以此获得心地踏实、心境平和,并产生一种价值感和崇高感,以道德健康和伦理规范促进整个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1.
新婚姻法是在 1980年婚姻法的基础上修订的 ,其内容更加充实。在结婚、离婚、夫妻财产和法律责任制度等方面均有所完善 ,进一步保障了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 ,实现了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但是 ,对婚姻的概念和本质、婚约、同居权及婚内性暴力和“第三者”的法律责任等问题未作相应规定 ,对上述问题的回避系新婚姻法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如果按照叙写角度的不同,可将《诗经》塑造的女性形象分别定义为"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一般说来,女性的"自我形象"在叙写过程中呈现出形象与直白的审美特征,而作为被他人进行观察、描摹、叙写的"他者形象",则呈现出抽象与朦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对中国先秦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人性思想进行分析后发现孔孟的理想主义色彩较浓,也较接近"自我实现".他们虽然并不否认"基本需要"的满足,但他们更多地关注在实现欲望过程中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道德理想的实现和道德境界的提升.而在与马斯洛理论结合的过程中,孔子、孟子关于人性、关于人的道德理想的理论,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  相似文献   

14.
作为知识与金钱的一种违法交易,"枪手"现象已成为考试制度的一种顽疾.产生"枪手"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考试法的缺位以及现行规章规制的不力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从目前的情况看,"枪手"现象已经超出了道德规制的范畴,并已经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性,而"枪手"现象的泛滥也为法律介入考试领域提供了现实基础.可以说,"依法治考"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相似文献   

15.
中古时代技术水平的局限导致书籍的受众面十分有限,医籍由于自身的特点在这一方面的缺陷尤为突出.长久以来医籍的传播呈现"点对点"的样态,虽然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努力改变现状,力图实现"点对面"的传播,但技术手段的局限导致成效甚微.在这种背景下,医籍撰述者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其著作往往建立在与特定受众对话语境之上,一些占据较大篇幅和重要地位的论述其实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局限性.这与北宋印刷术普及之后的状况有一定差异,是从事中古医疗、疾病社会史研究者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仁紡《刊谬补缺切韵》第一种,即敦煌本王韵,世称"王一".因其残缺较甚,195个韵中只有53个韵小韵字没有残缺.本文通过歌韵和去声部分对"王一"残卷和"王三"反切进行比较,得出王一和王三大体相合.并对姜亮夫先生提出的"王一"反切用字与《广韵》合者十之九提出质疑,通过去声"王一"、《唐韵》和《广韵》的比较,可以看出《广韵》的反切用字并非与"王一"合者十之九,而与《唐韵》相合者甚多.  相似文献   

17.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基础是他者和他人话语。他者意识就是通过他人话语体现的。本文以评析Ephemera中译文为例,从分析原作与译文中的他者意识入手,解读其平等对话关系完成的优劣,从而树立他者意识在翻译批评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虹  汪宏 《美育学刊》2020,11(1):19-22
教师对他人教学进行评价是促进其自身教学评价能力乃至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教师的评价必须建立在科学、严谨的标准之上,随心所欲的评价对教学并无大的帮助。审美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嵌入了严谨的教学评价模式。为了研究审美教学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影响,通过比较美育专家和"新手"教师对两节实时教学的评价以及"新手"教师在学习审美化教学前后的评价,探索审美化教学对"新手"教师教学评价影响。结果表明:其一,美育专家和"新手"教师在教学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二,"新手"教师学习审美化教学前后在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学生学习成果三方面的评价都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神圣"思想是其诗化哲学进一步玄冥化的呈现,蕴涵着"神圣"、"神性"、"神"的三位一体的内在气脉,涵摄着"自然"与"真理"的交织融合."神圣"逃逸了形而上学之桎梏,启示形而上学域外的另一维"它者",其是对人类世界不可知的留白,同时也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反拨.关注"神圣",旨在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里对人类世界说"不".  相似文献   

20.
广东吴川木鱼歌是清朝中叶流行于吴川梅菉一带的民间说唱音乐形式.在传承过程中,受时代变化和社会大众价值观的转换,传唱者观念、行为的变化和创新等影响,在内容和表演形式上寻求创新变化.同时,唱词延续了优秀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传承方式以民间风俗仪式的娱神演唱为主,音乐作品所承载的律调以及主奏乐器等本体中心特征延续不变.吴川木鱼歌在"变"与"不变"的主旋律中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