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迫切需要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就业不仅可以改善弱势群体处境,帮助弱势群体提高其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社会的平等、稳定、人们的良好心态。发展职业教育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力就业再就业,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全国性的人力资源开发,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充分就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高薪就业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保障的制度缺陷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制度层面来看,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导致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深层次矛盾。此外,现行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制度还存在重形式保障轻实质性的扶助,重货币补偿轻就业保障,重制度保障缺立法保护等问题。研究认为:贯彻有助于运动员"终身发展"的理念,推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渐进式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完善退役运动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正确认识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社会扶助性,建立健全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保障的法制体系等是今后建立健全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保障制度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正在全国各地推行的再就业工程是劳动部门为解决失业职工和企业富裕职工再就业而创办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在推进再就业工程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以下几点问题:一、制定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增长计划和产业政策。众所周知,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扩大...  相似文献   

4.
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我国优秀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管理学、法律学、社会保障等相关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再就业问题的必要性、途径和特点,并对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制约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目前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解决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难问题的对策。研究目的旨在试图从解决优秀运动员退役再就业问题的必要性和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出发,在深层次理论分析基础上,探索出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解决优秀运动员退役再就业问题较难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考察湖北省企业"招工难"现状的基础上,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分析"招工难"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以提高农民工待遇为重点、以农民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为平台,在企业发展与农民工就业之间寻求平衡,系统地破解企业"招工难"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肩负着建设城市和繁荣农村的双重任务,对我国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由于我国城市社会中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是基于身份所建立,在这种劳动力市场中形成了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这些歧视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农民工的权益,而且还严重地违背了现代社会的公正原则,阻碍了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因此,如何消除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是当前法学界及政策部门应当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不平衡的背景下,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民生热点。城市社区作为新的就业服务单元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社区再就业服务存在体制不成熟、就业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实地走访调查桐庐县三个城市社区再就业服务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社区再就业服务工作的完善与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赛艇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的专业赛艇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因素进行深刻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赛艇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运动员退役保障、安置体制不健全、运动员综合素质低下、退役运动员就业渠道窄、运动员训练体制不合理、法规体制的矛盾冲突等。从赛艇运动员相对其它体育项目的运动员再就业更困难的原因出发,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解决赛艇运动员退役再就业难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全球化浪潮中多元共存的历史使然,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不但需要向世界传播孔子及儒家的"和"的理念,同时也需要向世界传播墨家治世的精神与手段。这种涉及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同元素问题,不仅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传播内容多元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农民工已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正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促进农民工的就业、生活与权益保障,事实上已经成了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农民工已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正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促进农民工的就业、生活与权益保障,事实上已经成了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女性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就业具有不稳定、报酬低、遭受性别歧视、务工信息渠道窄、权益侵害突出等特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女性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低、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不到位、社会保障制度缺乏性别视角、企业利益最大化动机等。解决女性农民工就业问题根本在于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对女性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等。  相似文献   

1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是我国在新形势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解决农民工就业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本文从职业教育和培训在新时期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着手,浅谈其在实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就业再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方向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其中,实现充分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就业是民生之本,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且经济增速较快,劳动参与率很高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经济增长率较高但经济结构不协调,缺乏现成、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更要求把解决失业问题当作构建和谐社会的头等大事来抓。而靠全社会齐抓共管来统筹解决就业问题是一条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民工就业培训虽已开展多年,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政府职能缺位是导致农民工就业培训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就业培训质量,必须通过加快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政府立法、加大财政投入、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对就业培训工作的监督管理,强化农民工就业培训中的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公平之我见——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界面临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国约有2000万左右的农民工子女处于流动之中,这当中有9.3?的学龄儿童处于失学状态。如何处理好这一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社会边缘群体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7.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而解决就业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芜湖市城镇失业人口的再就业的形势不容乐观;文章对芜湖市失业人员的失业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分析了失业人员对芜湖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文章利用实证分析方法,从失业人员个人角度、社会层面以及政府层面阐述了促进芜湖市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失业后由于缺乏经济救济和社会保障,容易产生种种社会问题。而发挥政府的指导功能,增强现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性,解决农民工的最低生存保障,消除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建立农民工失业保障与就业发展的互动机制,则可以进一步完善玉溪市农民工失业保障制度,较好地解决农民工的失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和谐社会的理论导向,依托现代社会学分析方法,就我国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权益保障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保障与实施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彰显了和谐社会的公平理念、促进了家庭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遏制社会群体性暴力事件发生、促进城市社会的稳定等。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对体育权益有比较旺盛的表达需求,但由于他们在对体育权益保障的身份归属与认同上处于边缘化,他们对体育权益的表达还是一种缺失。为此提出了构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权益保障的制度性身份认同、社会性身份认同和自我性身份认同,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体育权益的充分表达和健康稳定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0.
试论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民工体育权益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农民工体育权益是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分析了城市农民工体育权益受损的原因,认为农民工的经济基础、工作生活条件、社会失落感、组织缺位是产生该问题的关键和直接原因;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也是原因之一.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