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有所论述。他们的共同课题是创立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唯物实践观,即人们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改变世界。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力主"异化的扬弃",重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恩格斯则以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论述批判"人类高于动物"的观点,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自然生态的恶化与人类的认知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社会理想密切相关,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人和自然相处的方式。以生态批评的视角重读宫泽贤治作品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其"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在生态自然观理念的指导下,建构一个人类和非人类和谐共处的生态群体。  相似文献   

3.
美国文化在自然观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天人两分,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自然始终处于人的附属地位。美国自然观发展最辉煌的成绩在当代,即生态批评和生态伦理;其悖论是征服与保护并行。本来主张环境保护的倡导却成了环境破坏的托词或理论根据。目前,环境问题比较迫切,借鉴美国的历史经验来审视中国的环境问题,希望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通过探索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可以看出,马克思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我们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自然的独立性、先在性、内部规律性的阐述,揭示了自然是人类存在的前提,得出实践是人与自然的纽带,只有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和解才能最终达成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本文通过整理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内涵,探究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助力实现生态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法制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体系,理论内容丰富,结构体系庞大。这个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法制思想、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结合本国实践进行的法制思想探索与实践构造。从实现人类解放这个高度研究马克思法制观,通过论述马克思法制观与人类解放的关系从而揭示出人类解放在马克思法制观中的地位,为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以及社会的...  相似文献   

7.
美国生态诗人斯奈德诗歌中包含有大量生态隐喻:植物,动物和地貌隐喻.这些隐喻的并置与相互交织,反映了人类与植物的链接,与动物的平等以及与自然地貌的共存.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这些隐喻所透视出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平等与联系,探索诗人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坚持生态整体主义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提纲》中立足于实践,批判了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他以人的社会属性为出发点重新界定了人的本质理论的科学含义。生态危机的出现是人的本质力量异态化的表现,生态文明的构建需要重新认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在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共同体思想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论。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论述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共同体思想的双向建构,阐释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的相互确证与辩证统一;从唯物史观角度展开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共同体思想的纵向论述,揭露资本逻辑下的生态异化,描绘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图景,启迪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对丰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自然主义道德观是以人的自然属性或人之外的某些自然现象和规律为基础来理解人类道德应然性的系统观点。由于人们自然观视界的不同,而使自然主义道德观表现出四种类型,即生命道德观、环境道德观、生态道德观和宇宙道德观。辨析此问题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人通过劳动实现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进而满足生存繁衍的需求;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代谢,成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本源。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重要部分,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马克思对于世界历史理论的阐述对于建构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3.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从人出发,用人的观点去理解世界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最基本原则。而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其真正的哲学内蕴就在于人通过自身的活动不断地创造和生成着属人的世界。马克思正是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并赋予实践以特殊的内涵和意义,第一次真正地将哲学的视域拉回到生活世界,开辟了一条从现实中不断发现未来、从实践中不断生成理想、在运动中无限趋近终极实在的本体澄明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实践,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共产主义三位一体,其本体论基础是实践唯物主义,其理论核心是唯物史观,其理论归宿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的特征,既是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的根本特征,也是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而这些思想均蕴含在马克思的包含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之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态失衡现象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分,其哲学基础无疑是辩证唯物主义。文章从哲学的视角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剖析,重点论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马克思辩证唯物的自然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的生态生产力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首先,马克思的生产力思想中内含了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性,是生态生产力理念的理论渊源.其次,生态生产力的核心理念是生态良好与生产发展的相互溶融,以"人的需要"为视角对生态生产力理念做深入解读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最后...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生存状态与未来发展都充满了危机与挑战,因此有必要在人学视阈下,重新理清人、生活、实践等概念在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所蕴含的意义。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源自于传统的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启蒙运动中理性思想的影响。其理论的主体是现实的人,根本动力是人的实践活动,终极价值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素材,更促进了马克思生活理论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思想转变 ,这两次思想转变都与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社会实践 ,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马克思并非一开始就完全将现实的人和人的生产劳动作为社会历史的现实基础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旧的形而上学思辨哲学的影响 ,在起初曾错误地从人的抽象本质出发 ,把工业、异化劳动和分工作为前共产主义社会历史的基础。要真正超越旧哲学 ,就必须找到新哲学的全新的立足点和理论出发点 ,而这个立足点和理论出发点 ,就是马克思所发现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革命实践及现实生活的人和人的生产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里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并创立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是与其还不够成熟的生产劳动理论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生态伦理学讨论的热点话题。基于此在回顾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变的基础上,从生态伦理学视角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辩式思考。提出人与自然是相互改造的关系,人对自然的认识随着对世界的改造逐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对立观的否定,习近平总书记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化与发展,其蕴含的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批判和分析社会的发展及改革问题主要源于其实践转向,马克思认为:"理论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即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马克思的实践转向是指导当下物质和精神及其他领域建设的理论基石,这已然成为当下重新阐释的必然,系统地围绕实践转向的论证脉络,从现实社会人的活动出发,以历史形态和人类发展价值诉求为落脚点去重新阐释马克思的实践转向对推动当代中国梦建设进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生产之镜》中,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产逻辑并未摆脱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对待自然的态度,自然依旧处于被人类奴役、支配的附属地位.而通过对于马克思主义自然概念和生产理论的考察发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概念具有无比丰富的内涵,其中蕴含着先在性、审美性、实践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等多个维度.马克思的“生产一般”概念是一种合理抽象的结果,它所包含的内容就是各个不同的生产所共有的那种标志性和规定性的东西.因此,鲍德里亚对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批判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