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从釜山亚运会看世界双杠技术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釜山亚运会男子体操双杠决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双杠整套动作D组以上难度的发展趋势,正在从支撑类向以悬垂类动作为主的方向转变,获得动作连接加分也主要以悬垂类动作为主;亚洲尤其是我国选手的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提高下法的稳定性是增强竞争实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对1994年全国青少年体操锦标赛双杠比赛进行了现场统计,将参赛运动员成套动作的难度、动作完成、特殊要求及加分等情况做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目前我国青少年体操运动员双杠项目的现状、特点和规律,旨为今后我国青少年体操运动员双杠项目的训练和竞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优秀体操运动员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操规则对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2006-2008年竞技体操规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深入研究新规则,充分合理利用新规则就非常的关键。充分的去利用新规则,除了深入的学习和准确的把握规则之外,还应结合实际,根据新规则的精神,建立各个项目的成套动作编排模式,以尽快提高运动员竞争实力。双杠项目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而新规则对双杠项目的影响是较大,如果在新规则的基础之上,根据世界双杠发展的情况和特征,制定出优秀体操运动员双杠项目的成套编排模式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以2006年之后世界体操比赛中双杠项目成套动作,以及国家体操集训队男子体操运动员的双杠成套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优秀体操运动员双杠的成套编排模式进行研究,旨在为我国体操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实际的训练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确保2008年中国男子体操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服务。  相似文献   

4.
双杠运动发展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于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成为竞技体操比赛正式规定的项目。探索其发展轨迹,可以使我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决策未来的国际体操大赛。本文主要通过历史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了双杠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阶段、提高性阶段和成熟性阶段。特别是本世纪六十年代至今的三十多年间,双杠技术实现了两周和旋类下法、大回环以及“飞行”动作三个重大突破,使双杠技术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1.选题依据分类研究是人们认识事物性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本人的有限查阅中,国内外尚未见到对竞技体操双杠动作分类的专题研究。在我国的《体操》教科书中,也只对器械体操作进行了分类,对双杠动作分类的描述则是波涉即止。由于缺乏对双杠动作分类的必要研究。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第35届世锦赛优秀选手双杠完成的加分动作、编排连接类型及动作完成等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发现:重视挂臂类难度动作的使用和发展.及使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潮流性”动作连接来获取更高的加分,是当今男子双杠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中国选手成套动作的整体编排结构不如外国优秀选手紧凑,其加分动作的连接编排类型,尚需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7.
采用录像分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第42届体操世锦赛男子单项决赛为研究对象,从动作类型、动作难度等方面对动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自由体操国外运动员Ⅲ类动作的使用率高,而我国运动员则大量使用Ⅳ类动作,难度动作大幅提高;鞍马Ⅳ类动作的个数最多,Ⅲ类和Ⅳ类构成了鞍马成套动作的主体;吊环Ⅲ类和Ⅳ动作都远高于其他类型动作,构成了吊环动作的主体,我国运动员在规则利用方面走在了前列;跳马Ⅲ和Ⅳ构成了跳马动作的主要部分,我国运动员此类动作单一,在高难动作的使用上我国运动员远低于外国运动员;双杠Ⅰ、Ⅲ类动作占多数,动作的选择较为分散,呈多样化趋势;单杠Ⅱ类动作占优势地位,飞行动作是国外运动员的首选,而我国运动员"掏腿"类动作较多.  相似文献   

8.
黄力平在多次国际大赛中获双杠冠军,是新的世界“双杠王”;其首创的支撑前摆屈体后空翻两周成挂臂动作,至今仍是双框两周挂臂类动作中的最高难度,是两周挂臂类动作出现新的突破的“高基础”。通过对该动作的运动学分析,提出其技术的关键在于“振浪式”支撑摆动;难点在于肩的控制,并提供相应的运动学参数,对于该动作的发展和在此基础上的其它新技术的开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体操双杠教学中,后摆下是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女生双杠选用教材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掌握动作往往感到困难,因为高等学校一般女学生手臂力量和腰腹力量都比较差,支撑摆动对女生来说,怕撑不住杠,特别是向后摆动更怕碰杠。因此学生肩部和腹部肌肉过分紧张,所以完成动作较困难。但是在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和资料研究,对2006年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招生测试女子体操专项中197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动作难度及完成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各项成绩与总成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跳马和双杠为高度相关。双杠对于女子体操考生来说容易得分,而跳马是女子体操项目的一大障碍,得分偏低,总分平均值比男生低。这些研究数据为今后中学体育的教学训练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数据,有利于帮助体育教师、教练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训练,为高校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投掷铁饼技术采用不同下肢动作所出现的增长或缩短旋转半径特点的分析得出:采用增长旋转半径的摆动技术,必然延长人体的旋转到位的时间,对超越器械动作的形成速度和人体在旋转过程中的加速旋转移动距离都具有限制作用。相反,则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3年版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变化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文献资料和录像图解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对历届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的比较与分析,重点针对2003年版规则的变化,阐述了当前世界艺术体操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并指出我国艺术体操教练员和运动员当务之急应尽快熟悉和适应新规则,及时把握世界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在训练中提高运动员的综合身体素质,积极创编出新颖独特的成套动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实验为依据,假定起重机的旋转角速度按正弦规律变化,推出货重偏摆角的非线性微分方程。借助计算机求得数值解,得出以下3点结论:(1)最大偏摆角仍近似与幅度R成正此;(2)摆长l对最大偏摆角的影响在n>2时尤为显著,变化复杂,各特性曲线会相交,在n≤2时,影响不大;(3)负的初偏角会使最大偏摆角减小,反之,会增加。  相似文献   

14.
采用技术动作录像拍摄与分析,对参加2004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两臂和摆动腿摆动技术有关的运动学参数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角度速度最大值为腾起垂直初速度呈非常显著性的正相关,两臂和摆动腿的摆动使身体重心高度运动轨迹曲线呈上升趋势。另外,改进摆动技术,提高两臂和摆动腿的快速摆动与制动能力,是提高背越式跳高成绩的有效训练途径。  相似文献   

15.
跳远起跳阶段摆动腿摆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物力学原理,根据起跳腿的运动特点,把起跳阶段摆动腿的动作划分为体后前摆、体前前摆、“突停”制动三个阶段。对起跳阶段摆动腿的技术特点对运动成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重视对跳远运动员摆动腿的力量、速度、幅度的专项训练,是提高运动员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04年苏州全国体操锦标赛上肖钦、滕海滨完成的单杠特卡切夫腾越动作技术的比较分析,找出了两名运动员在振浪、越杠、再握技术环节的优势与不足,为二人以及其他高水平体操运动员对此技术的掌握与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设计制作单杠回环辅助练习器,并以大半径四环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大回环动作为例,进行了训练效果的实验验证,旨在为教学训练缩短学习、掌握动作的周期,减少练习者伤痛和减轻教师、教练&工作强度,扩大教学训练容量,提高动作质量和训练效率,同时也为运动辅助器材的研制与开发,进一步改进和丰富体操教学训练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银河系中有许多类似太阳的恒星,它们核聚变正在间歇地进行着,它们的质量损失也是间歇的,恒星在径向加速也是间歇的;这些恒星之间的距离会出现缩短与增大交替现象,当我们观察这些恒星时,会有谱线发生摆动的恒星。银河系除双星绕转运动可引发谱线摆动外,还有一些单个恒星谱线也会发生摆动;原来认为是单谱分光双星,其实它们不完全是双星,其中包含一些谱线来回摆动的单个恒星。  相似文献   

19.
2005—2008版新规则同03版相比完成比重大幅度提升。通过录象观察,对新规则修改后我国举办的第一次全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比赛完成情况进行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动作的完成仍然是我国选手相对比较欠缺一个方面。器械抛接不到位,平衡、柔韧时间不足,重心不稳,转体度数不够,跳步高度、动作幅度缺乏,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成套的动作质量、抛接成功率和准确性,减少比赛中的失误,是我国选手成功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从缓冲和蹬伸阶段对跳远起跳过程中摆动腿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摆动腿的正确摆动过程和有效用力方法对达到理想化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起着关键作用,在缓冲阶段,摆动腿的摆动对重心的垂直速度起着主导作用,摆动腿摆腿速度越快,可为后继的蹬伸动作创造更好的条件。起跳蹬伸阶段摆动腿的摆动制动加速度直接影响起跳离地瞬间起跳的蹬伸运动效果,与腾起初速度和跳远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