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杜甫陇右诗的边塞意象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流寓陇右期间,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秦州及同谷一带风物为题材的边塞诗便是其代表.关塞、胡乐舞及胡人、羌女、烽燧、戍鼓、胡尘等意象,表现出诗人心中作为边郡陇右的边塞风情以及征战年代的乱世情状.陇右自然环境的特征、安史之乱的社会背景以及诗人特殊的思想心态等多种因素,玉成了杜甫的陇右边塞诗.  相似文献   

2.
杜甫流寓陇右期间,写下了不少忧国伤时、遣兴抒怀、思亲怀友的诗篇.透过这些诗篇,可以了解诗人流寓陇右时的生活、思想和情怀,也可从中审视杜甫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3.
在杜甫一生的生活和诗歌创作生涯中陇右时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一时期的诗作具有与其他时期不同的鲜明的个性。其成就的取得有诸多的因素,其中陇右地域文化的影响是一个不应忽略的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陇右的独特自然风貌、胡汉民族浑融、文化多元情境及不时出现的边烽紧急情势对杜甫这一时期的思想和创作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激发了杜甫的诗兴,影响了杜甫山水诗的创作,陶冶了杜甫的心灵,升华了杜甫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杜甫秦州诗研究领域成果不断。已出版的专著,就有李济阻等的《杜甫陇右诗注析》、[1]高天佑的《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2]卜进善的《杜甫在陇右》、[3]天水杜甫研究会编的《杜甫陇右诗注译与评析》、[4]刘雁翔的《杜甫秦州诗别解》[5]等几部。而在这些研究成果之中,刘雁翔教授煌煌五十万言,详注详解杜甫首秦州诗的《杜甫秦州诗  相似文献   

5.
杜甫的陇右思亲怀友诗在他的陇右诗中占有重要位置,且独具特色.诗人将思亲怀友与忧国忧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概括了安史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因而,其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已超出了思亲怀友的狭小范围.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陇右田园诗颇具个性化特征。研究这些田园诗,不仅可以领略陇右的田园风光美和田园风物美,也可借此了解诗人流寓陇右时的思想变化,还能审视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7.
在《生命本原的胜利》(见《杜甫陇右诗研究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一文中,我们曾指出,杜甫诗风,至秦州为一大变.接着还认为,这种转变来自于诗人有了一种强烈的生存危急之感.  相似文献   

8.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的政治理想,其中亦蕴含着诗人的和谐社会理想.流寓陇右时期,杜甫的和谐社会理想在其创作中表现得较为鲜明突出,其中消弭战乱、反对贫富不均、主张民族和睦和吟咏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共同构成了其和谐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9.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放弃华州司功参军之职,寓居陇右.在这里,初期生活尚可.后来逐渐陷入困顿,年底前移家成都.在陇右生活的五个多月中,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17首诗,不但数量甚丰,而且有些篇章在艺术上标志着杜诗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0.
杜甫陇右诗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精神。诗人对儒家文化既有继承 ,也有发展和超越 ,他无论穷达 ,始终不忘兼济天下 ,将国家、人民牢记于心。他对儒家学说中仁者爱人的伦理观念心领神会 ,并以自己真挚的亲情和友情证明了儒家学说的合理性。他既对儒学融会贯通 ,也受到释、道思想的影响 ,力主人与自然的和谐 ,喜爱植物 ,怜悯动物 ,展现出以悲悯为特征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1.
杜甫陇右诗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在杜诗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诗作在抒情方面亦颇具个性化特征,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抒情范围广泛,思想内涵深厚,既抒发了伤世之情,更表达了悲己之意,并抒写了亲情和友情等;二是抒情方法多样,既有直接抒情,亦有借景抒情,用典抒情,通过叙事以抒情等;三是情感抒发强烈,表现在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鲜明突出,感情炽烈,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悲剧气氛和忧郁的情感色彩,能给读者以震撼。  相似文献   

12.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大诗人杜甫先后流寓秦州、成州,创作诗歌一百一十多首,数量多,艺术价值高,在为后世留下丰富文学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疑问,如杜甫辞官西行的原因,在秦州及同谷流寓的情形,交游者赞公、杜佐等人的身份,流寓路线等等,都是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难题。面对这些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诗史互证,综合考述,实属必要。我们的主要观点是:杜甫西来秦州是因为罢官加关辅饥乱使然;南下同谷的主因不是秦州贫寒,而是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杜甫和赞公交游的地点只能在秦州而非同谷;杜甫西来秦州、南下同谷走的都是当时的官方驿道;"陇右诗"称"秦州诗"更符合实际情形等。  相似文献   

13.
肃宗乾元二年秋,杜甫离开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携眷西行,来到了秦州。三个月后,又移居同谷。迫于衣食无着,只在同谷住了一个月,便奔赴成都。在寓居陇右的四个月中,杜甫共写下了117首诗。透过这些作品,我们既可以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思亲怀友的真情,也可以感受到杜甫同情关心弱者、富有正义感和勇于自责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4.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对于诗人杜甫来说是极为不寻常的一年,"一岁四行役"的经历使他的生活和创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陇右时期是他生活的转折期,也是他诗歌创作的转型期。杜甫这一时期的诗作具有与其他时期不同的鲜明个性,其价值和地位已为愈来愈多的人肯定和认可,而其成就的取得则和陇右的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他的陇右之行和诗歌创作又对陇右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两者之间关系及相互作用的探究,有助于对杜甫诗歌的深入研讨和对陇右文化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5.
杜甫陇右纪行诗《积草岭》的地理方位,是典籍、史料稀缺,古今释注者尚未开垦的一方荒地。对疑似积草岭的“马莲垭豁”、“老关庙梁”、“二垭子梁”、“银子崖”、“焦山沟梁”等去石峡石龛和到成县泥功山的古今通行路线、地理方位、地貌特征实地考察,发现西和县石峡镇“焦山沟梁”与杜甫笔下的《积草岭》诗意相契合,应该是当年诗圣经过的“积草岭”。  相似文献   

16.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高度的诗歌艺术成就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七月,杜甫辞弃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眷西行,先到秦州,后到同谷(成县),寓居陇右约半年时间,流传下来的诗歌有117首。千百年来,这些辉煌的诗篇不但增彩了天水厚重的人文积淀,也引起了后世历代学者的重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为了推动杜甫诗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由四川  相似文献   

17.
公元七五九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杜甫自华州弃官西行,流寓陇右(古代指陇山以西地区)。其间,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三个月时间,在同谷(今甘肃成县)不足一月。对杜甫陇右行踪游迹,历来注杜诗者各有所据,众说纷纭,近代学者论及时,往往摘引古注,很少亲往实地考察研究,以致讹传错抄,舛误甚多。近几年来,笔者通过实地探访和查阅有关地方志、史料,对杜甫陇右行经地和诗中提及的地名作了初步考察探索,特略述如后,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杜诗研究者和文史学者。  相似文献   

18.
伏羲文化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影响########################侯维民,江悦,等(1——001)立足地域优势,探索重点学科建设的新途径——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陇右文化”学科建设实践初探##########雍际春,于志远,等(1——005)杜甫的“陇道难”与李白的《蜀道难》之比较##############  相似文献   

19.
西征客秦的问题是杜甫陇右之行和杜甫陇右诗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学者多所意见。一些意见虽给人触动或启示,但整体看来许多研究却彰显不足和问题。问题主要有二:一是证据不足,更多发挥想象:二是背离诗歌本体立场,文学本身的思考太过缺乏。其中第二点最为突出,它亦是整个中国学界古典文学研究中极为常见的问题。回归问题本身,理想的研究应该注意这样两个厚则:第一,在各种可能因素构成的复杂场域中分析对象,思考话题。第二,坚守文学的本位立场,通过文学价值的建构派生或寻找其他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杜甫与陇右的缘分,可谓得山川之助,歌诗更助于山川。他从雄秀奇丽的高山巨川感发诗兴,与大自然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发出和谐的共鸣,赋予陇右山川以美学品味,为中国古代诗歌史增辉添彩,给后人尤其是甘肃人民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宣传甘肃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发旅游资源,滋润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