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翻译,尤其是唐诗英译,历来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精髓,诗歌兼有意美、音美和形美。那么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三美”呢?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唐诗英译实践,提出译诗要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即译诗的“三美”原则。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化极具意义的一部分,对国内外译者而言,古诗翻译一直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为提高诗歌的翻译质量,使更多外国读者领略中文诗歌的魅力,该论文依据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论",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分别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再现原诗的意境、韵律和格调。  相似文献   

3.
试论译诗的接受戴继国(陕西师范大学外语系,西安710062;作者,男,48岁,副教授)王佐良先生曾说,翻译历来是是非之地。“翻译本属至难之业,翻译诗歌尤属难中之难”(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近年来关于诗歌翻译的标准及技巧方面的探讨和评价,“是非”更...  相似文献   

4.
散文对节奏的要求虽不如诗歌严格,但同样讲究节奏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在散文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首先领悟和欣赏原作的节奏美,并在译文中尽力传达出原作的节奏美。本文以尤金?奈达博士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用实例论证散文翻译中节奏美的再现。  相似文献   

5.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诗歌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的基本活动形式。诗歌中蕴含着多元化的审美价值,如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和结构美等,诗歌的学习能促进孩子想像力、创造力以及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天净沙·秋思》原文及其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论述中国古代诗歌的模糊美及其翻译,认为应尽量采用模糊对等翻译与变异译法,以较好传达原诗的模糊美与意境。  相似文献   

7.
前景化理论是文体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也是诗歌分析中的常用理论,有利于挖掘诗歌的审美和语用效果,并为赏析其译文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She Walks in Beauty"是19世纪初著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倾心之作,本文根据前景化的理论,从前景化的手段偏离和平行出发,对原诗进行分析,并对查良铮的《她走在美德光彩中》和杨德豫的《她走在美的光影里》两个译本(以下简称查译本、杨译本)进行简要的比较和赏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诗凝练、含蓄,人称代词通常省略。译者在英译古诗时,由于受英语形合特点的影响.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出人称以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唐诗《春晓》的四个英译本选用了不同人称所产生的情景联想和抒情效果表明正确理解与再现原诗意境,对确定恰当的译文人称起着决定性作用。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翻译的审美评价标准。为了正确理解与再现原诗的意境.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全面分析原诗中的价值观念、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审美情趣.从而确定恰当的英文人称.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唐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为读者提供幽深绵渺的审美空间的同时,又能诱发特定的审美心理。在唐诗的英译方面,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曾提出"三美"理论——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力求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美的再现。本文主要对英译《春江花月夜》进行"三美"赏析,进而更好地将"三美"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中来。  相似文献   

10.
《二十四诗品》是对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的归纳,也是对二十四种美的形态的分析,本文以道家美学为背景对其进行了审美学上的分析。审美本体上,显现“道”是《诗品》美学的追求;审美方式上,它采用“立象尽美”的体悟感性方式;审美人格上,它通过去蔽求真,诗意地栖居,以理节情,铸就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诗歌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饱含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丰富的想象,能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以《红楼梦》中诗词为代表的古代诗歌更是节奏鲜明且富有音乐美。在模因论的指导下则能很大程度上达到既能准确无误的表达原作的内容同时又能使译入语读者深刻理解原作文化的目的。《忆菊》作为《红楼梦》中的诗歌之一,其英译版霍译本就能为模因论在诗歌翻译方面的应用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三美论"出发,综述了该理论的发展脉络,对许渊冲先生的主要观点利进行了列举和概括,并简述了对卡明斯(e.e.cumings)的经典诗歌Love is more thicker than forget的研究现状。从音美、意美、形美等角度对这首诗及其译文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赏析,并对"三美论"在这首诗中的体现进行了总结概括。有利于读者理解"三美论"在诗歌翻译及赏析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从更深层次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3.
《膝王阁序》是一篇很有名的序文.大古文家韩愈在他的《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及得三王所为序屈、赋、记等,壮其文辞”.这里“三王”之一,就指王勃,“序”是指《膝王阁序》.可见膝王阁能在江南诸多“临观之美”中独为第一,是因为有文辞壮其名.楼阁虽美,不过百年,无后人修聋,将不复存在,文章之美,却可传诵千古,《滕王阁序》就是这样的美文.美在其文,辞藻华丽,音律铿锵;美在其质,遭挫折而思进取,逢坎坷却能乐观.可谓尽善尽美,中国人特殊的审美人生,化作了作者胸中的自然之美,人事之美,命途之美.先说作者胸中的自然之美.《滕王阁序》写作之时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已是深秋季节,自然风景特征既有天高气清之明朗,更有草木凋零之萧瑟.所以自宋玉《九辩》出,悲秋便成为无数诗歌的主题.文中这样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及文学翻译家,孙大雨先生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他认为每首诗歌都由形式和内容这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构成,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更要注意这两方面的统一。本文对孙大雨早期的英诗汉译进行探究,重在分析他在翻译中对诗歌形式的处理,指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孙大雨更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对原诗形式进行充分迻译。  相似文献   

15.
宋代的诗歌“虚字”理论已经全面地涉及到对诗歌中虚字的态度、作用,是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第一,宋代诗歌虚字理论认为虚字能够把复杂的、细微的情事表达出来;有时炼字得当,虚字甚至能成为句眼。第二,宋代诗歌虚字理论认为虚字有“斡旋”之功,能使得诗句有流转如弹丸之美。第三,虚字可以使得诗句疏宕、散朗。宋代是中国古代诗歌“虚字”理论的繁荣期,对元明清诗论家有关古代诗歌“虚字”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荀子所谓“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并不是指没有审美对象,其审美对象是伦理道德之“礼”。在其观照方面,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审美心境,其中的“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是辩证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大清明”境界。“元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是一种精神态度,“大清明”是一种境界,而“虚壹而静”是持有这种态度、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王彤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5):100-101
西方意象派诗歌发现了中国诗学、诗歌的独特内容和表现方式,并在学习中创作出一些比较成功的作品.中国的读者、研究者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诗学理论去欣赏和研究这一流派的经典作品,感悟和谐、广阔的意境空间,以寻求中西诗学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18.
“三变”说是中国诗论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古人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它比较准确地描述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般规律,对诗歌的发展规律的描述提供一种比较准确的理论模式;同时它也带有机械论的缺点。  相似文献   

19.
把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重视“味”的特点,运用到诗歌的欣赏中来,形成中国古代独特的以“味外之旨”论诗的鉴赏理论。司空图的“韵味说”,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欣赏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20.
孟郊诗歌独特的审美意境和艺术风格,是他的个性精神与社会现实、内在世界与外在表象相互冲突、融合的结晶。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堕落,孟郊在诗歌创作中,突破了从孔子以来儒家“温柔敦厚”的审美尺度,以“寒瘦”为美,发扬并拓宽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领域,在古典诗歌的天地里开拓出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他的个性精神的艺术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