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九隆神话作为西南少数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古老神话,一直不绝于史。在与各个民族的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民间传说中九隆神话版本,这些版本的九隆神话的变异,较文献记载中的文本体现得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一些特定的北京风物传说中,时常会出现神话元素,“变化型”神话观念的流传作为一种典型的神话传承现象,体现了在生活中人们对“变化”这一现象的好奇和奇幻想象。“变化型”神话元素在北京风物传说中出现两种不同走势,一种表现为隐藏性,另一种表现为直观性,它们不但可以视为神话文化能够长期传承的典型依据,也可以从中看到人们对该类型神话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3.
希膜悲剧不仅演绎了古希腊神话和英雄传说中的故事 ,还进一步阐发了希腊宗教神话中的“命运”意象。希腊悲剧的悲剧性正体现在命运的不可逆转与人自由意志的绝望抗争却最终促成命运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伯禹愎鲧与龙马图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大禹和鲧都是黄帝有熊氏的部族,鲧为诸侯,以白马为图腾,被帝尧杀死以后回归有熊氏,就是化为黄熊。代之而起的大禹为有夏氏,鲧禹不是血缘意义上的父子关系。大禹治水成功以后被神话,到战国时期成为龙的象征,龙也就成为帝王的象征。因此有鲧复生禹,有龙负熊以游之说。从周代开始,图腾时代结束,进入神话历史化时期。汉代则开始有意把历史神话化,龙成为天子神威的标志。龙由熊、马演化形成,所以神形相似。  相似文献   

5.
中国创世神话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其中蕴含的动植物图腾、人兽合一的神灵形象、万物化生一体的生态观念等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习安是古安顺的代称。龙王洞就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处富有民俗色彩和人文特征的喀斯特自然景观,曾经一度饮誉黔中大地。在古代,安顺府的行政长官太守常在此地举行祭祀龙王祈雨的典礼,至今还是当地每逢节日时跳花娱乐的场所。这个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古老胜景,浓缩和凝聚了古安顺城的历史文化印迹。  相似文献   

7.
粤方言词“乌龙”源自博彩游戏,与博彩用语“青龙”相关,意思是“糊涂”。“乌龙王”是在“乌龙”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惯用语,用来指称非常糊涂、老出差错的人。连环漫画《乌龙王》最早刊登于1946年春的广州《针报》文艺版面。《乌龙王》连环漫画一定程度上揭露和影射蒋介石集团统治下的社会黑暗,但本质上反共拥蒋,且内容媚俗,格调低下。《乌龙王》连环漫画的主人公是一个糊涂愚蠢、荒唐可笑的角色,其性格特征与粤方言词“乌龙王”的语义相符,这正是作者将该漫画及其同名漫画杂志命名为“乌龙王”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面对人类的先验命运与现代性的困境,德国浪漫主义哲学倡导以诗化实现人类的自我救赎。竞技运动具备浓郁的浪漫主义气质,它既表达出人类对无限性的永恒追逐,又依靠身体使人类重拾自身与世界的诗意联系并散发出特有的灵韵。同时,竞技运动还通过对神话的复兴推动人类精神的"返乡",回归笃信神灵的诗意生活。  相似文献   

9.
女娲神话是中国最古老的神话之一,女娲人首蛇躯,既是伟大的始祖母,又是造人、补天的大英雄,集神格、人格于一身。有唐一代,文人们频频以女娲神话入诗文,经过不断地改造与移位,女娲形象日益丰满,女娲神话也渐渐步入了文学化的正轨,成为了重要的文学意象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小说观念和小说文体入手,对小说起源这一历史命题作了理论上的分析与探讨,认为神话作为一种原生态的哲学是神话思维的本质内涵;神话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文学是神话思维解释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不自觉的艺术方式”;而神话作为小说的历史起源则决定于神话是故事以及故事所赖以实现的文体结构和文体形式。同时还分析了神话的艺术特质与文学艺术的历史联系,提出了在文学艺术门类,“神话尽管是各种文学艺术样式的共同母胎,但唯一又是小说的最早形态”这一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典籍注释是一历时性转换传意行为 ,须经注释主体理解与解释两个阶段。典籍注释传意具有客观性 ,但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使传意形成主客统一的特征。典籍文本信息的系统性、潜在性、可转换性、表现形态的多样性 ,语言符号的概括性、抽象性、能指与所指关系的复杂性 ,典籍注释传意的历时性以及注释主体理解与表达的主观性是影响注释传意客观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经学于清代初年开始复兴发展,产生众多经学大师,著作丰硕。吴地作为东部地区文化中心,出现了吴派和常州派两大经学流派,文章试图对吴地经学作一简要概括,并对此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北宋是宋代诗学由宗唐学古到宋调成型的转变期,也是宋人不断遴选诗学经典的时期。杜诗由宋初的落寞到后来被树为至高无上的诗学经典,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其中既有诗学演进的内部因素,亦有文化选择的外部因素。同时,杜诗之成为经典影响着宋诗的特质,宋人遴选诗学典范的历程,也表现为北宋诗学动态发展的过程,杜诗学与北宋诗学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是以一种实在性与抽象性相兼的姿态存在着,且以文本、人本、思本和事本为其呈现形态。文本作为文学史的本体,主要指历代文学作品,即物化了的、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被文字所凝固的文学创作活动。无论什么时代的文学史或中国文学史的课堂教学都体现着文学史本体观。从文学史角度看,所谓文学经典就是入史率极高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入史率可以作为测定其经典化程度和水平的重要参数。文学经典不是永恒不变的化石。当代文学家及媒体对经典应作严肃、正确的阐释和积极有效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关于儒家血缘亲情的讨论既涉及文本的解读又涉及典籍诠释的视角与方法问题。从对文本思路的疏解入手,必须顾及传统本身"经"与"权"的不同层面,顾及其具体的历史性含义与超越性蕴含;从对传统的诠释来说,则又必须看到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贯通及其主体自觉选择的作用。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既存在着"经"与"权"、具体与普通之间偏取的倾向,又存在着对文化传统一概抹煞的心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学经典的价值维度中,文学精神始终是最重要的一环,而悲剧精神及其衍生的批判精神构成了五四后中国文学精神的某种核心。悲剧精神的深化,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达到的高度。如将战后海峡两岸文学纳入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整体研究视野之中,可清楚看出:正是文学的悲剧精神、批判精神在解决文学与政治、传统与现代的紧张性对峙矛盾中,延续了“五四”后中国文学典律构建的命脉,而它的失落也造成了经典性的萎缩。  相似文献   

17.
李倍雷 《美育学刊》2020,11(1):30-38
《汉书·律历志》引《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给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和"立人之道",如果接着讲,那么"立艺之道"为何?按照"二十六史·艺术列传"的脉络路径与文化逻辑,"艺术"是人类最高技术的展示与运用,是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直接相连的技术。所以"艺术列传"中那些掌握最高技术的人几乎是通《易》之人,甚至有的是通"五经"之人,而"艺术列传"本身就被纳入"二十六史"正史中,"艺术"交织于经与史之中。故此,我们认为"立艺之道"必然就是"曰经与史"。  相似文献   

18.
两汉是经学的昌明时代,就儒家经传的诠释而言,因五经立于学官而出现所谓今古文与师法家法之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汉注特有的灾异说经与注重章句训诂的解经特色。而两汉《谷梁经传》诠释,既凸显了这两大特色,又在形式与内容上具有《春秋》学特有的"日、月、时"例发微与浓重的伦理、礼法思想。  相似文献   

1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英国文学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英国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现状依然存在问题,为了推进英国文学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关注下一代的人文情怀,我们需要更加重视阅读经典与英国文学教学相关方向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元曲中出现离经叛道思想,展示出文人们出于对统治者和旧传统的不满和失望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对离经叛道思想在情爱方面的表现做出客观的分析,可以看出包含这些思想的作品的积极意义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