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对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之“思无邪”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对此,我们认为:1.“思无邪”之“思”为实词,义为“虑深通敏”;“邪”本义是“饱足”、“满足”;2.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不是对《诗》思想内容的总结,而是对《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及功用的概括,其语义为:《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它使人们从中得到的联想、启示和教育是深远广大,无边无际的。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思无邪’者,《鲁颂·駉》篇辞。”因此,要弄清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义、内涵,必须追根溯源,从《駉》考察起。《駉》全诗4章,每章8句。我们认为:诗中的8个“思”字皆为实词,用的是其本义。由《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段注》、《说文通训定声》等可知;“思”本为实词,是睿(或容)的通假字,源于睿之“深通”义而为“虑深通敏”义;与“邪”相对的“无疆”、“无期”、“无斁”皆为“没有止境”、“没有终止”、“没有尽期”之义虼宋颐侨衔靶啊痹诖耸杏ξ扳拧?的假借字,表“饱足”、“满足”义,和“疆”、“期”、  相似文献   

2.
《六书故》“因声以求义”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训诂学的重要理论——“因声以求义”,学术界一直认为是由清代学者提出来的。然而,学术发展的事实证明,最早提出并实践这一理论的,是宋元之际的学者戴侗,这集中反映在他的《六书故》中。戴侗“因声以求义”理论具体表现为声通声转说;假借说;联绵字说;谐声字说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六书故》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部争议较大的著作,古今学人毁之者众,誉之者寡。如果真正冷静地分析、客观地评价,就会发现它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字书。不论编排体例,还是对文字形、音、义的探讨,它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比如,它打破了《说文解字》“据形系联”的文字编排体例。按照字的意义类别把所收的字分为九类;它较早地引用铜器铭文考证文字,较早地从理论上倡导“因声以求义”等。《六书故》以前的字书,对词义的研究约可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分析文字形体入手,进而说明文字的本义,如《说文》;另一是仅仅罗列  相似文献   

4.
自《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问世以来,前人学者对其研究不胜枚举.历经了唐宋整理校勘研究、元明进一步深入研究、清代全面系统研究、近代加入古文字材料综合研究这些阶段,21世纪的《说文》研究步入新阶段.以《说文解字》中某一或某几部类字做专门研究,多见于近二十年的学术论文中.关于《说文》部类字的研究尽管涉及了很多方面,目前看来仍有深入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东汉许慎《说文》一书,从创稿至最后写定历时二十二年,是许慎“平生最经心用意之作”。他采史籀、李斯、杨雄之书,博访通人,考之于师贾逵,上溯造字之源,下辨隶行草递变之迹,博采幽远,穷理尽性,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他收字是较为全面而系统的,从先秦至汉,大凡典籍名篇中的字(词)均收入。是我们研读古籍之津梁。所以殷韻初先生说:“惟从事研究者,终当以《说文》为基础”。(见《说文解字》前言,中华书局1985年版)这可以说,《说文》是一部承先启后的旷世之  相似文献   

6.
定量分析《说文解字》篆释义与引《诗》书证义发现,《说文解字》篆释义与引《诗》书证义之间存在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三种关系。《说文解字》所收小篆单字,与引《诗》书证中的字义在绝大多书情况下是一致的,且着眼于字的本义,而引《诗》书证中的引申义与假借义只占少数。  相似文献   

7.
元戴侗的《六书故》一书 ,学界历来毁誉不一 ,元吾邱衍全盘加以否定 ,称其书“杂乱无法” ,“甚误学者”。《四库提要》有否定 ,有肯定 ,否定重于肯定。到了 2 0世纪上半叶 ,开始有人来为戴氏说话。如马叙伦的《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唐兰的《古文字学导论》、姚孝遂的《许慎与说文解字》、陈秉新和黄德宽的《汉语文字学史》等 ,但始终没有一本专门研究戴侗的书。党怀兴教授的《〈六书故〉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版 )一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从写作目的上看 ,该书在《说文》学史、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治乱归正、填补空白的…  相似文献   

8.
《易·大畜·六五》:“■豕之牙,吉。”对该句中“牙”的解释,古今颇有争议。虞翻、王弼、孔颖达、程颐等解释为“牙齿”;李鼎祚、来知德、惠士奇则训为“拴猪仔的木桩”。“牙”若解释为牙齿,就明显地出现了“■”与“牙”在语义上不搭配。为此,很多注家为了语义相通,便曲解“■”义以就“牙”的意思。《说文解字》曰:“■,■豕”。段玉裁注曰:“■、■、■,皆去势之谓也。”《周易集解》引虞翻曰:“剧豕称■”。可见“■”是阉割的意思。 “■豕之牙”,实即“■牙”,就是阉割牙。在此“牙”释以牙齿,则“■”与“牙”风马…  相似文献   

9.
王伟 《职大学报》2010,(3):30-34
历代许多小学类重要著述如《说文》、《广雅》、《韵补》等,在论述文字之际,对于《楚辞》皆有所徵引;而其相关研究著述如《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等在其进一步对《说文》、《广雅》等疏证研究时,则也更多的引用和论述到了《楚辞》。凡此相关引用和论述数量丰富,合理的利用这些材料有助于《楚辞》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字音标注所反映的上古音系统是很宝贵的汉语语音史材料,《说文解字》字音标注方式包括"读若"、"某声"两种。《说文解字》"读若"采用了多样生动的语言来源内容标注字音,为我们保留了大量宝贵的上古字音资料;"某声"提供了研究古代声韵变化的线索,为我们构拟上古语音系统,尤其是声母系统保留了大量语言材料,并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今、方雅语音的流变情况。  相似文献   

11.
我以前写了一篇《陇南方言本字考》,刊登于《西北师院学报》。在那篇文字的引言里说:“考证方言词的本字,不仅有助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化,而且通过证音释义,推见本字,可以探讨语源,钩求古义,训释上古典籍,所以自汉代以来,方言的研究就是训诂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以甘肃陇南方言中一常用的词语为例,来证明古音古义往往保存在民间口头语言的事实。”近来读书又续有所得,因按前例写成续篇,以备研究汉语方言和编写地方史志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病 《说文》:“病,疾加也。从疒,丙声。”许氏所谓“疾加”,就是重病。这是“病”的本义。名词。例如: 《韩非子·难一》:“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于大命,将奚以告寡?’”——管仲病危,齐桓公前往探问他,说:“您要不幸去世,将以什么遗言告诉我呢?”(管仲病而桓公问遗言,可见其症状不轻。成语“病入膏肓  相似文献   

13.
随着晚清常州公羊学派的兴起,诸儒逐渐开始舒缓汉宋之防,汉学的自我更新亦随之兴起。经学研究内部出现了一股以《公羊》解《论语》的热潮,尤以辑录何休《论语注训》为盛。其中,刘逢禄的《论语述何》被后人批评为师心自用,而有“郢书燕说”之讥;相比之下,刘恭冕的《论语注训》,或兢兢于辑录,或引申其说,间裁断于己,而又论证严谨,令人信服。刘氏以朴实的乾嘉学风为根基,去认同今文家的素王大义,故而产生一种事与理的融通,在晚清群经公羊化学潮中独树一帜,并对后学产生一定影响,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4.
《尔雅·释诂》中存在着大量的非同义训释,即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无共同义位,不是同义词关系。借助现代语义学的理论,以训释词和被训释词有无共同义素存在为标准,可将非同义训释划分为两类:一、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有词义内部联系,二者有共同义素存在;二、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无词义内部联系,即二者无共同义素存在。第一类非同义训释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古代训释的目的在于“求其同”,寻找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词义内部的相同相通之义;第二类则是古代训释不科学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漫话谜语     
谜语是文学百花园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品种。这朵文学之花,长期以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深为人们所喜爱。《说文解字》解释“谜”字时说:“谜,隐语也,从言迷,迷亦声。”意思是说“谜”是一种“隐语”,由“言”和“迷”组成,“迷”也是它的读音。所谓“隐语”,是说它对事物不作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隐喻和暗示去表现,让人们依据隐喻和暗示所提供的线索,经过联想和思考猜出本来的事物。谜语的特点正是这样。谜语由“谜面”、“谜底”和“谜扣”三部分构成。“谜面”是“喻体”,它是巧妙地隐喻着“本体”的短谣或韵语;“谜底”是“本体”,它是“谜面”实际所指的事  相似文献   

16.
许多历史书都说“发明家马钧创造一种新式灌溉工具——翻车”,依据就是傅玄《马先生传》所载“先生乃作翻车”。其实这里的“作”是“制作”之义,下文有“其  相似文献   

17.
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因声求义”作为一项重要的训诂方法在这一时期得到巨大发展,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活跃在这一历史时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因声求义”这一重要的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释“瓜子”     
“瓜子”一词,是甘肃、陕西、四川等地常用的方言俗语,其义与通语称白痴为“傻瓜”或“傻子”相同.前人所作的笔记杂著,偶也记述“瓜子”一词,而于词源则语焉不详.如清代黎土宏《仁恕堂笔记》中说.“甘州人谓不慧之子曰瓜子,殊不解所谓.后读唐书:贺知章有子,请名于上.上笑曰:可名之曰孚.知章久乃悟上谑之,以不慧,故破孚字为瓜子也.则知瓜子之呼,自唐以前已有之.”但现在通行的辞书转引记述此词甚为纷乱,或作“瓜子”,或作“爪子”,或“瓜子”、“爪子”并存而不辨其误,所以本文首先辨正各书引述讹误,然后考释其词源本义.  相似文献   

19.
张昕怡 《美育学刊》2020,11(2):I0005-I0005
“意境”几乎是中国艺术理论中最复杂的范畴,一直是文艺理论界争鸣的热点,其内涵至今仍然在不断丰富中。目前学界关于“意境”研究集中于四个维度:意境史研究、多学科多视角的意境研究、文艺作品的意境研究、“意境”的学科建构。恽寿平在清代被公认为花鸟画第一大家,清初山水六家之一,他的《南田画跋》论思想之精湛、语言之诗情画意,清代画论无出其右。恽寿平的意境观念在中国画论之意境论中处于开创地位,在意境观念史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闵靖阳的专著《“意境”如何实现——恽寿平意境观念研究》在恽寿平意境观念的研究中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性之功,丰富了“意境”的学科建构。  相似文献   

20.
清代以后的《老子》注释,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一些词义误考.以晚近发现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为底本,与各家注释所据的传世本进行对勘,择取“粪”、“握固”、“加人”三词,对诸家释义进行考辨,或择善而从,或别出新意,认为三词分别为“为田施肥”、“握拳紧”、“施加”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