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构建我国高校课余体育生态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34所高等农业院校课余体育生态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和制约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生态因素主要为场地器材问题、校园环境问题、校园地理和气候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指出高校应以人为本,创建生态化体育校园环境,建设"生态课余体育锻炼基地",构建高校课余体育生态俱乐部,拓宽生态体育课程,推动高校课余体育朝着健康、文明、和谐、绿色、人文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34所高等农业院校课余体育生态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和制约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生态因素主要为场地器材问题、校园环境问题、校园地理和气候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指出高校应以人为本,创建生态化体育校园环境,建设"生态课余体育锻炼基地",构建高校课余体育生态俱乐部,拓宽生态体育课程,推动高校课余体育朝着健康、文明、和谐、绿色、人文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为"工具论"的国民体育的价值取向逐渐减弱,而"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人文体育价值观逐渐增强.体育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催促我国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由单纯的、统一的、工具性的"应试化"的体育教学向凸显个性特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文体育教学转变.  相似文献   

4.
通过追述现代大学制度的演进,及探寻现阶段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涵和方向,从而深刻揭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高校体育教学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扼要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基本发展现状,总结出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误区及其矛盾。并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背景下,提出消解高校体育教学误区的路径及策略,实现课程设计与以人为本相契合,实现教学内容竞技性与人文性相融合,实现教学过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为转变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及其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笔者运用文献综述法阐述了在高校体育礼仪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的重要意义,并对其相关的渗透途径进行了探讨,其目的在于强调人文思想的重要作用,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体育礼仪教学的实效性,推动高校体育礼仪教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人文的发展历史及人文素质的内涵探讨,及体育教学的人文教育价值分析,提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师改革体育课程,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体育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基于人本视角,大致可以分为雏形期、缺失期、纠偏期三个阶段.就现状而言,我国高校体育理论在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教学内容上皆存在人本化理念缺失的现象,系统梳理体育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分析出社会工具理性主义、我国高校体育理论同一化及特殊性等影响因素.构建我国高校体育人本化理论体系,需要在观念上,坚持从"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转变;目标上,坚持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内容上,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人文精神是展现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回归以人为本的体育世界。体育人文精神是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为了推动体育教学健康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需要认真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本文首先阐述了"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教育层面内涵,然后从应试体育观转变为素质体育观、从阶段体育观转变为终身体育观、从被动体育观转变为积极体育观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最后从体育的健身价值有效结合人文价值、教师的主导性有效结合学生的主体性等三个方面对"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措施进行了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福建省大学生、高校体育教师、体育管理部门人员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影响普通高校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发展的若干因素,提出了发展对策。研究表明:学生民俗体育意识薄弱及兴趣缺乏、体育教师学习进修民俗体育技艺的渠道缺乏、民俗体育师资及场地器材缺乏等是主要影响因素;依托地域优势开展特色民俗体育项目、给民俗体育融入人文精髓、有条件地将民俗体育纳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范围、加强体育院系民俗体育人才培养是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发展的良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