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关于武术概念的争辩从未停止,先后形成了相对说、艺术说、文化说和体育说等多种武术概念学说。多种学说的形成,对深入认识武术概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没有结束关于武术概念的争论。为此通过评析几种武术学说,以此为基础,分析存在问题,进而探析武术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武术概念阐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理论体系是由武术概念为逻辑出发点,由若干相互联系的下属概念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所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理论的缺陷导致实践的困惑.运用逻辑学原理,在批判分析原武术概念基础上,提出武术广义和狭义两个定义:广义武术概念:武术,亦称'武艺'、'功夫',旧称'国术',是以技击为内容,以身心练习为基本手段,中华民族传承的个人防卫实践活动.狭义武术概念:武术又称武术运动,是在继承传统武艺基础上形成的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体育项目,表现为套路、对抗等多种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3.
武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与世界接轨后,武术的文化内涵逐渐剥离,一度被视同为体育.鉴于此,理论界争辩之声升级,有坚持将武术界定为体育范畴的,有将武术厘定为民族传统技击术的,有持广狭二分说的,统合争论焦点在于是以功能或以内涵来厘定武术概念.  相似文献   

4.
非武术专业大学生武术认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非武术专业大学生对武术认知的调查表明:1)非武术专业大学生对武术的总体认知比较科学理性,在大学武术教学前后依然对武术保持较强的兴趣,对武术的认知渠道虽然呈多元化但相对集中在武术的影视娱乐节目上;2)非武术专业大学生建立科学武术概念及树立终身武术理念的比例不高,3)体育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差异显著应引起体育专业教育人士的重视,应该加强体育大学生的武术教学研究,真正使大学的武术教育担负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一词的起源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下武术概念的演进进行了梳理.利用逻辑学原理对武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进而对武术概念内涵的四种属性进行阐述,采用“属加种差法”确定武术的“邻近属概念”和“种差”.运用“性质种差法”确定武术的特有属性,并以此为划分依据,运用“二分法”对武术概念的外延进行划分.以期为武术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人类学为视角,对不同时期武术概念进行资料梳理与学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学意蕴中武术概念的解释性理解.研究认为:对于武术概念的解读需跨越体育技术以及文化的特定领域范畴,应视其作为一种人类身体的活动现象进行更加普遍意义的人类行为审视;武术不仅仅只是一项"体育"运动,或者说是一项身体"唯美技术",更应理解为不同地域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人类学身体文化领域所关注的"身体结构"、"身体意象"和"身体符号"三个维度对武术特有的"身体技术""身体艺术""身体文化"属性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期探讨和诠释武术概念的涵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当前,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概念与关系问题已成为武术理论研究的焦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界定了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中国武术的概念,探讨了当代武术发展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矛盾冲突与规避路径,以及二者的当代价值定位。研究认为,涵盖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内涵于一体的中国武术概念界定法存在缺陷,而“广义”与“狭义”的分别界定法较为妥当;竞技武术套路源自“舞”的表演属性而非“舞”的练功属性,竞技武术散打、竞技太极推手、功法运动源自传统武术中的练功方法,如此认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关系,是规避二者存在矛盾和发展冲突的有效路径;竞技武术三个运动项目虽然源自于传统武术的打、练、演三项主体内容,但却算不上是对传统武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竞技武术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好体育化道路,发挥体育竞技的价值,传统武术则应该坚持“打练结合”的武技、武道修炼方式,发挥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运用体育人类学研究方法,剖析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现状,结果表明:学校武术被片面的定位于单一的体育课程,在价值选择中过分追求其体育属性,从而忽视了武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而指出学校武术过度体育化是致使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缺失的根本原因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武术概念的论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学术界对武术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历来就存在分歧,然而武术概念的规范、统一对武术运动走向世界及武术学科理论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同时也是武术学科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历史上各个时期对武术概念的理解和认识进行分析,并用逻辑学中的“属加种差”定义法对武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10.
现代"体育"概念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现代"体育"概念的长期混乱有其国际上的根源、翻译上的根源和认识上的根源.对体育总概念内涵的认同和正确表述有赖于对体育各基本形态的共同特殊性进行哲学层面的分析和概括.体育总概念的某些相似概念使用频繁,亦需尽快规范.  相似文献   

11.
以逻辑学的视角从武术概念的本质问题、武术定义中属概念问题和武术概念完整性问题,对现今通用的1988年全国武术专题论文研讨会上确立的武术概念进行了再次审视,分析其不足之后对武术的概念进行了从新界定,并从三方面阐述了新武术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观念转变与信息化促进武术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术长期在农业经济环境中生存发展,上世纪下半叶的后20年才真正接触到"现代化".新世纪武术面对的世界是飞速发展的.所谓"现代化"就是要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因此讨论"武术现代化"有两方面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观念转变问题,二是以信息化促进武术现代化问题.归纳了4种需要转变的观念,同时在阐述中心论点时提出:信息化是武术发展的关键,是武术现代化过程中与时俱进的必由之路,我们在转变观念中应该及时树立这一思想,并抓紧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社会转型的价值观念、经济利益结构和社会心理结构三个核心层面,系统分析了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必须以批判的眼光来继承和发展武术文化,培植武术的多元化发展;用商业体育的思维观念来推动武术文化更大范围传播;重视民间武术的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论述武术是从历史中走来的一种文化后, 对武术运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武术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运动,更多的是 一种文化的存在,是整体意义上的武术。武术运动,只是一种体育理念下的竞技体 育竞赛的武术形式,技术层面的关注和追求更多于文化层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武术的嬗变与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长期以来,武术的定义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从逻辑学角度,在把握概念确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基础上,界定了武术的定义.认为:"武术是以徒手和器械攻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拳种方式传习,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技击类体育项目".同时,还对近代以来武术的嬗变与发展进行了宏观分析,指出武术的嬗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不同历史阶段社会需要的产物.面临21世纪的今天,人们更要准确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正确认识武术的本质,增强对武术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以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生态体育"、"和谐体育"的大背景下,通过深入探究传统武术所蕴藏的生态内涵和生态思想,提出传统武术本质上是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性灵与肉体高度和谐统一的人,并为消解当今竞技体育凸显出的尖锐矛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摘要: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对理解整体中国武术文化有着现实的学术积累意义,丰富的区域研究成果对近距离地认识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贡献。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地方武术文化研究”和“区域武术文化研究”两种范式的辨析以及“区域武术文化研究”的超越进路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当下的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根源在于对地方武术文化和区域武术文化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混淆。前者只是研究某一固定边界的区域内部的武术文化事项,而后者则是藉由某一区域透视整体性武术文化内在运行机制的一种研究范式。遗憾的是,当前很大一部分以“区域武术文化研究”为名的成果,实质却是“地方武术文化研究”。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应秉承藉由地方性知识达至整体认识的研究理念,在研究实践中,以文化场域为研究对象,从大问题出发,秉持整体观念,以客观中正的态度开展调查,努力探寻区域武术文化形成、发展的内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社会环境的变迁、实践舞台的缺失、武术竞技化的发展以及传承观念和方式的制约,影响了我国传统武术的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武术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认为可以通过立法保护、保护传承人和生存环境、应用数字技术、建立武术博物馆等方式来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