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置学时少,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持续发展的“心”需要的问题,讨论了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与特性,使新媒体能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出路,开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时代。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校体育发展的要求,学校体育课程在强调发展“体适能”的基础上,同时应重视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文章对“心适能”的概念、范畴进行了阐释,阐明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在通过体育课程内容的变革,培养符合新健康概念标准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运用“对话互动”方式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通过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使师生就某一主题进行平等、自由、广泛而深入的对话交流,在充分体验、自主选择基础上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这是知识性德育课程和实践性德育课程的最佳结合方式之一,对于增强德育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性、感染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身心的和谐发展。传统的课程科目设置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创新精神、独特个性、勤奋好学才是衡量未来人才的标准,而这一切都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分不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当今教育领域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学校教育部门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却不容乐观。只有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使我们的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老师们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能育人;学校无闲时,时时要留心。”作为班主任,要时时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中要突出德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首要地位,并不断改革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探讨德育途径。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因"载体"概念的引入而打开了局面.对载体的研究,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资源的整合、功能的发挥、社会化的推进以及实效性的增强.随着网络德育的发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中引入了新媒体这一全新的载体平台,运用网络德育载体的传播特点,扩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挖掘网络德育载体的心育功能,开辟大学...  相似文献   

7.
瑜伽教育课程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建瑜伽教育课程,研究瑜伽是人们向往“慢生活”,克服“快生活”,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瑜伽教育课程是从整体上完善“身、心、灵”,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养生教育。它不仅能够增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更能缓解其心理压力,从而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基于对德育地域文化性的理解。西部农村地区有着自身的文化背景,这在根本层面上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这种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德育课的教学;学校隐性课程的开发;“美德在我心”课程的开展。文化在制约德育发展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所以提高德育实效性必须从文化入手。此外,要发展教师的道德专业素养,并在教师教育中创新德育教师培养途径;德育课程要从平凡的生活资源中获得更多滋养;学校更深刻地践行新课程德育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9.
朱熹主张学校教育之根本在于德育,倡导通过课程设置、礼仪活动、环境熏陶和道德实践的途径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化,以使生徒明人伦之理和求圣贤之道。朱熹“德育为先”理念受所处时代的限制,最终服务于维护封建伦理纲常,但其“德育为先”理念中所渗透的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等价值取向以及独特的德育实施途径对新时代高校德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所谓“生活德育”,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为基础,以学生在家庭、社区、学校的生活为内容,以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性认同为基本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教育活动。我们认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品德认知基础上,通过活动和交往而发展起来的,是在开放的个体生活实践中伴随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强调生活德育应是回归生活,又高于具体的生活的德育,是超越纯粹“说教”德育的有效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联系,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德育这个体系中去。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德育的组成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大学生又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德育教育的进行。所以文章旨在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为目前高校的德育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幸福德育解读 德育乃教育之魂。长期以来德育陷入为德而育、言行两张皮的低效困境,德育的本质和方法究竟在哪里?基于清芬路小学的历史积淀,我们提出了“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幸福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幸福是人类教育的终极目标,德育工作应以幸福作为其逻辑起点和归宿,幸福是德育的必要条件,以幸福观为切入点建构德育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透视新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方法论,也是生活与教育关系的进一步说明,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的实施原则。陶行知这一理论命题对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实施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面向社会需求探索中职德育教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目前形势下中职学生的素质状况,中等职业学校应重新认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改变传统中职德育的方式,在建立德育工作体系、建立党员联系班制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儒家文化课程、创新学科德育教育等方面探索现代德育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运动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五大目标之一,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陈勇嘉研究的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研究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干预作用,为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人的全面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需要贯穿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始终。基于“全过程育人”视角认识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成为高校心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入手,明确高校心育工作面临的现实难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深化“全过程育人”理念、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及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培养千千万万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在各个方面中,德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搞好学校的德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长期的任务。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做到“四个重视”。 第一,要重视发挥任课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首先要求各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努力促进各科知识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寓德育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时要求教师在仪表、言行等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努力做到“4个四”,即“四心”(热心,关心,耐心,诚心)、“四正”(心正、身正、言正、行正)、“四导”(教导、引导、指导、疏导)、“四爱”(爱国、爱校、爱班、爱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用躬身示说、为人师表的具体言行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18.
STW(School to Work)即学校到工作过渡,主张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结合、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的结合,它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和认知研究为基础,将“学”和“做”联系起来,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倡导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基于STW,落实“做中学”教育理念,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利于学生顺利实现由学校到工作过渡的行动导向课程,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关于提升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是对中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重要途径,关乎学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养成,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试就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实效性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取得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让受教育者健康成长,学校应在整体工作的考量和谋定上把“德育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本”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把“经常化、系列化、实践化、课程化”作为德育工作的发展思路,把“参与性、实效性、价值性、科研性”作为德育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才能让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效显著,从而有力地凸现科学的教育观、社会实践观、发现、发展现。具体作法可为:一、“有声”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