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叙事文学中的妓女故事呈现的意识形态性质各不相同,这体现了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2.
唐代社会开放,士人和妓女交往频繁,这在唐人的士妓诗中有集中反映。然而,士人和妓女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阶层,所以在相互的交往中,也就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士人和妓女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也使得士人在对待妓女的感情上会作出违心的举动,加上封建社会的传统影响,唐代妓女也就很难摆脱悲惨的社会命运。  相似文献   

3.
《李娃传》中的李娃,对爱情坚贞不渝,多年来人们对她赞誉有加。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更应该受到赞誉的是荥阳生,因为荥阳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第一个当官后娶妓女为妻的艺术形象。如果联系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古话,就会更加发现这一形象的难能可贵。荥阳生这一艺术形象的成功,对后世的同类文学作品影响深远,形成了一种文人与妓女相爱的故事模式。  相似文献   

4.
阿成和苏童作为两个当代著名作家,他们各有一部描写妓女生活的小说,这就是《良娼》和《红粉》。对妓女生存境遇的人文关怀,表现无情世界的感情,是它们的共同之处。而在话语和叙事策略、叙述目的上,则显出它们的不同:一写意,一写实;一有我,一无我;一挖掘人性美,一颠覆历史。  相似文献   

5.
词产生于唐,鼎盛于宋。提起宋词,人们自然会想到苏轼。他把词从晚唐、五代的窄小范围里解放出来,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是北宋词人中的名家和大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而东坡是被列在少数几个“有篇有句”的词家之中的。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东坡是“一代山斗”。元好问说:“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这些评价,虽有言之过实的情况,但东坡出而词的面目为之一新,却是的确的。苏轼对词的最大贡献,是把词的思想内容从过去倚红偎翠的所谓“艳科”的狭小天地内解放出来,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词由于历史的复杂原因,从它诞生之日起,  相似文献   

6.
台湾高阳(1922~1992)历史小说作品质量均高,研究亦夥,唯独描写海盗徐海与妓女王翠翘的<草莽英雄>,竟乏人问津.事实上,高阳创作<草莽英雄>,既有其卓越的历史眼光,也有丰厚的文学素养,尤其对名妓王翠翘在嘉靖平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他参考了相关史料,以其生花妙笔,对王翠翘与徐海等人的故事,做了很深刻的描写.笔者勾稽了高阳笔下的王翠翘形象及其事迹(身世、劝降、出家、投海),进而循线探索<草莽英雄>应用王翠翘史料的可能来源,发现高阳主要是参考明代民间徐海、王翠翘传说的早期记录:徐学谟<王翘儿>及其增改之作余怀<王翠翘传>,和戴士琳<李翠翘>这三篇文言短篇材料,赋予高度想像后,重新创造出一个崭新的王翠翘形象.希望这一结论,对于王翠翘故事演挛的了解,以及高阳历史小说真相的认识,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金陵十三钗》是作家严歌苓新问世的一部力作。小说以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后的血腥屠城为背景,描述了一所美国教堂被迫收容了寻求避难的妓女和伤兵,却无力庇护逃难者,最终祸及自身的悲惨故事,从南京城“相对安全”的一隅再现历史的真实。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别具匠心,突现了主题,唤起了读者对这段历史记忆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人 们喜欢温室中娇嫩的盆花 ,然而更欣赏寒冬中吐艳的腊梅和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人们尊敬伟大的母亲 ,而又同情于沦落风尘遭人践踏却不甘堕落的妓女。这完全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为了更好地提高读者对此欣赏的自觉性 ,我们不妨将法国作家小仲马笔下名噪一时的名妓茶花女和中国著名作家曹禺笔下红极一时的交际花陈白露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 ,看看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出身教养的女性是怎样走上相同的道路——堕落 ;又是怎样有着相同归宿——死亡。(一 )从劳动妇女到妓女 ;从大家闺秀到妓女。社会的污浊 ,生活的逼迫 ,终于导致她们走…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心理、个性的角度我们可以很好地把握陶渊明与苏东坡饮酒的异同。首先 ,他们都重视以酒为咀嚼生活的媒介 ;其次 ,他们都重视饮酒时的细微心理感受 ;再次 ,由于饮酒中历史感的表现不同 ,产生了不同的审美风貌 :一个显得异常深厚 ,一个显得逸气纵横 ;另外 ,由于渊明和东坡对出处尺度把握之参差 ,源于儒道在二人思想结构的比例的相异性 ,造成渊明与东坡在饮酒上的情感和意蕴的向度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传统小说狐精题材中的狐精形象在唐宋传奇中已初现女性的思想情感 ,特别是妓女的特征。宋代以后 ,这种生活生机勃勃的狐意象更多的为妖魅所代替 ,真正使狐之情从形象到内涵有重大突破的则是《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