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诗与唐人小说的发展并不同步,但唐人小说中拥有大量的诗歌.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进入小说的机率越来越高,小说中诗歌与唐诗发展的风貌愈益相合.唐代诗歌与小说用诗的流程嬗变有着明显的可比性.从"四期说"的角度比对唐诗与小说的用诗,初唐诗坛因中有革,小说用诗低迷.盛唐诗坛呈现鼎盛之态,小说用诗出现俗诗短章.中唐诗人探索求新,小说用诗与唐诗和谐融通;晚唐诗坛出现衰退之象,小说用诗逐渐繁富.  相似文献   

2.
傅若金是元代著名诗人,在诗歌理论上也有所建树,他受传统的"性情说"影响而提出"诗本性情",注重诗歌的抒情特质;受当时诗坛复古风气的影响也提倡诗歌复古,但是又具有一定的通达性;继承传统的诗教观,注重诗歌的社会作用,带有儒家的功利色彩.此外,他还从地域的差异来认识诗歌风格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4.
以刘勰的《明诗》篇为核心,就诗歌生成而言,从"感物吟志"的辩证关系探讨诗之生成;就诗体而言,刘勰坚持"诗有恒裁"同时,看到了诗歌体裁的进化;就诗之体貌而言,提出了"随性适分"。  相似文献   

5.
刘克庄"本色"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后期江湖派诗人刘克庄的"本色"诗论是针对当时诗坛的具体情况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本色"论既有对理学家之诗和江西派末流之诗的针砭,又有对当时诗歌流弊的理论拯救;既有对传统儒家诗教的接受和继承,又对当时的诗歌发展提出了"有情性、尚比兴、益世教、重声律"的规范性要求,进一步丰富了"本色"诗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引诗歌入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征.这一现象的成因有三即"史传"与"诗骚"的融合;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通俗文学之间的融合.探讨形成原因,了解诗歌在小说中的作用,明确诗入小说的弊端,对我们深入研究古代小说的民族形成和民族特色会有直接帮助.  相似文献   

7.
苏轼以自己的创作经验为基点,以历史的经验为参照,更以其作为诗歌创作天才所独具之感悟和描述能力,对诗歌创作中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作了探究,形成了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从而充实、发展了传统诗歌理论。关于诗之本质,苏轼认为诗是诗人主体在感物的基础上内在精神境界的自由呈现;关于诗的价值功能,苏轼提出了"诗须要有为而作"的命题;苏轼接受皎然、司空图等人的"象外"说、"味外"说,进一步发挥了司空图的"美在咸酸之外"的诗美观;苏轼吸收借鉴道家的"虚静"说和释家的"空"、"静"观,对创作过程中主体"空静"、"物化"、"神授"、"兴会"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做出了揭示,形成了具有一定系统的艺术直觉理论。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诗唐"说的含义要从唐诗的创作、流布和欣赏以及诗人的社会地位等诸多环节去诠释。唐人创作诗歌,处于一种完全自觉、"不写诗,无以言"的状态。而唐诗的流布和欣赏则是社会化了的,在此基础上,诗人为全社会所拥戴。"诗唐"说有巨大的理论启示意义,其一就是促使我们重新评估晚唐诗。以"诗唐"的观点,初唐是诗歌由齐梁到唐的过渡期,盛唐是诗歌的全盛期,中唐是诗歌的中兴期,而晚唐则是"诗唐",即唐诗社会化的完成期。  相似文献   

9.
吕本中提出的"活法"一说对江西诗派的发展,对南宋诗歌的变革,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江西诗派自身的积弊是"活法"理论的产生的内部要求,"活法"理论的许多内容都可以溯源至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吕本中先生明确提出"活法"、"悟入"理论,带来了江西诗派诗风的重大变化,有振起南宋诗风之功,并得到与其同时的曾几、曾季霾等人的践行与发展.而后,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创作了大量的"活法诗",并且从理论上丰富发展了"活法"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宋朝诗人喜欢以学问入诗,常会忽视诗歌的特点。严羽对此提出批评,他的《沧浪诗话》以禅入诗,并提出"别材"说、"妙悟"说、"兴趣"说、"气象"说等,揭示诗歌的本质属性、审美特征、创作的直觉心理机制和作品的艺术境界。严羽的诗歌论对纠正宋诗流弊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