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使我国的竞技健美操在今后的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有必要对以往的混双项目的高水平队的竞技能力与我国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对近两届世界锦标赛中混双前五名队的成绩的对比分析,探索相应的提高措施和对策,旨在为我国的混双项目能更快、更强的发展,在今后的世界健美操比赛中获得奖牌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是最能体现男、女运动员特征的竞赛项目。从2006-2010年三届世锦赛中我国混合双人项目的成绩来看,成套动作的完成方面是我国最突出的地方,在艺术性方面与国际高水平选手之间存在着一些差距,如何在这些环节方面处理得当赶超国际强手,是我们必须要尽快解决问题的内容。通过对2006-2010年三届世界竞技健美操锦标赛混双前三名及我国混双的成套动作进行分析,探索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的项目特点。为我国健美操项目的技术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统计观察法和对比分析法,在FIG(国际体操联合会)第五次重新修订并颁发的2009—2012年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的基础上,对第8届世界运动会健美操比赛混双项目前六名运动员的分布、组别、分值、空间转换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我国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的优势和不足,从而缩小我国与世界强队之间的差距,得以进一步提高。结果指出:我国混双项目在难度动作的分布上比较合理,但是选择C组难度动作的数量过多,应增加D组高分值难度;0.6以上分值难度的完成与冠军队相差较大,空间转换倾向于A类和C类,在场地编排方面缺少移动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决赛前八名代表队难度动作的类别及数量、难度动作的选择与得分、难度动作分值、B组难度动作、成套动作难度的分布五个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难度的发展现状,并为其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历届世界竞技健美操锦标赛(1995—2012)竞赛成绩的统计分析为切入点,在世界竞技健美操竞争格局中对中国竞技健美操优势转移现象进行纵向剖析。中国竞技健美操优势转移现象:从整体优势来看6人操、3人操呈明显上升趋势,男单、混双呈微弱上升趋势,女单呈下降趋势;6人操、3人操项目具有较强的夺冠优势,混双、男单开始崛起;优势的获得是从单项优势突破、扩展开来的,且潜伏期较长;曾经占据过优势的项目,重新获得优势的时间段较短;优势的展现主要集中在集体项目和男性运动员上。另外,根据中国健美操运动发展背景及自身特点提出优势保持的影响因素,包括民族文化传播、后备人才培养、国际组织地位、裁判权威度等方面,为制定促进中国健美操长盛不衰的可行性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难度组合"的出现使竞技健美操向着高难度和高艺术的方向发展,这是世界竞技健美操进入崭新层面的重要标志。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008、2010年两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和2009年世界运动会健美操比赛中,男单、女单、混双、三人和六人五个项目决赛前八名的难度组合动作进行了研究,有效地促进难度组合的价值提升与创新发展,提高运动员的制胜能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技术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我国健美操混双项目技术水平的提高,以第十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混双项目中取得第五名的中国运动员和取得前三名的国外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录像解析法、对比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对他们比赛时的难度动作、艺术编排、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差距、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分析、数理统计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对2010年第十一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混双项目中外选手的成套难度动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混双选手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逐渐拉大,主要表现在:难度动作完成质量不高导致得分率低、难度动作选择欠多样性以及难度空间转换、利用的非均衡性。并进一步从国内混双项目的现状咎其落后的原因提出相应建议,从而为我国运动员备战2011年深圳世界大运会健美操混双比赛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加速专业化进程,迅速提高我国竞技健美操水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竞技健美操距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分析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征和发展方向后认为竞技健美操是集体能、技巧、音乐和艺术表现力为一体的综合运动项目,我国目前的竞技健美操训练体系很难达到高水平成绩,必须加速我国竞技健美操队伍的专业化进程,以应对竞技健美操可能加入奥运会的形势,并提出建设竞技健美操专业队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1995年至今,我国共参加了近十次国际性健美操项目的赛事.通过运动员和教练员十几年的努力,竞技健美操女子单人的最好成绩已从1998年世界健美操锦标赛的第35名上升至2006年的第2名.我国的女子单人项目已经呈现出较强的上升趋势,通过两次FIG的规则变化就当前竞技健美操女子单人项目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试图找到国际竞技健美操女子单人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我国竞技健美操的教学、训练提供点滴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浅析影响竞技健美操六人项目运动成绩的非竞技能力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象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影响竞技健美操六人项目运动成绩的非竞技能力因素,为我国健美操教练员、运动员提供参考指标,为我国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特征是竞技健美操运动项目存在的基础,是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独特性的具体体现。因此,要确保竞技健美操作为一个独立的竞技体育项目,并按照其自身独特的运动技术特征进行发展,争取早日实现进入奥运会。本文试图从FIG制定的《国际健美操评分规则》入手,剖析竞技健美操的运动技术特征,为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水平尽快缩小与世界的差距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国际体操联合会( FIG)2001年至2012年3个周期的规则演变,使竞技健美操的完成、艺术、难度等评分细则和规定越来越合理.规则的变化将加快推动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发展.对我国竞技健美操女子单人项目与世界前3名运动员技术水平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差距,以期能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女单项目.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竞技健美操发展战略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竞技健美操现行发展战略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本文认为:现行发展战略内容的制定符合我国竞技健美操发展现状和特点,是我国竞技健美操项目走向世界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指出我国女性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滞后的问题,笔者就此提出了解决方案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试论竞技健美操的形式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有关美学和舞蹈艺术的基础理论,结合竞技健美操项目本身特点,对竞技健美操的形式美进行探讨。认为形式美在竞技健美操的运动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竞技健美操形式美的物质材料、表现手段以及构成形式美的法则三个层面来分析竞技健美操项目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16.
用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录像资料法等科研方法对我国参加的3次世界健美操锦标赛的成绩及表现进行分析研究,指出目前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未束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2005年世界运动会上,中国健美操在6人项目上首次获得世界冠军,被世界所关注。2006年第9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即将在中国举行,作为东道主,能否在此次世锦赛上再次夺冠,给中国健美操队提出了考验。基本步伐作为竞技健美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成套动作的艺术编排、完成得分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影响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基本步伐技术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中国健美操竞技水平快速提高的所在及不足,为中国健美操队在今年的世锦赛上再次夺冠,取得更好的成绩寻找契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项群理论的竞技健美操制胜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竞技健美操的特点及制胜因素进行剖析,从而明确竞技健美操制胜因素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难美项目的技术、训练、竞赛和选材情况,揭示竞技健美操的制胜因素和难美项群制胜关键在竞技健美操中的应用,以期对竞技健美操的训练、选材和竞赛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统计分析法的研究,发现我国竞技健美操三人操的编排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难度动作、配合动作、过渡与连接动作上。结合新规则,提出我国竞技健美操应加强科学研究,建立专业训练体系,提高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和艺术修养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市场化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在我国新时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研究,探讨运动项目市场运作的基本条件、项目管理经营的理想模式以及竞技健美操运动队物质保障,确立竞技健美操运动市场化过程以建设项目基地、培育消费群体、积极与大众传媒合作为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