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在日语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而日语在词汇和语法等方面也极大地影响了汉语,促进了汉语的现代化发展。两者相互交融,彼此渗透,形成"糖茶交融"的现象。汉字在中日语言传播与交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日语与汉语"糖茶交融"的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2.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根据认知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提出的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理论,对汉字“火”的转喻和隐喻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探究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对于汉字“火”意义衍生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纹身的缘起、球员纹身的历史演变、纹身文化等方面剖析了NBA球员的"汉字纹身热"现象。认为纹身现象是球员对社会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和自我的认同,李小龙风靡欧美的功夫和改革开放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流行是汉字出现在球员纹身中这一现象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4.
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模式是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引起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而后再深入地进行文化推广。本文将汉字“福”作为对外文化推广的主体,在文化推广中围绕“福’’字的推广可以采用图片、文化产品、文化体验等方式。  相似文献   

5.
数字除了表示事物的数量或顺序之外,还广泛作为夸张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当然,不同的国家对于数字的意识与使用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数字“三”在日汉语言文化中的运用,发现中日两国数字文化的特征。又早在汉代,日本就开始引进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思想对日本产生深刻的影响。故通过分析两国带数字“三”的语言文化的异同,或许能从中了解两国数字中包含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在传承和宗教中所体现的古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态势日渐明朗,在此背景下,人权是否会迭代为“第四代人权”逐渐成为时代之问。历史表明,工业革命中的科技迭代,并不能改变人权的前提——“人”。根据马克思对工业革命的分析,人的“类本质”不能与异化相混淆,故“人是数字存在”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所谓的“人权迭代”思维源于“三代人权”的理论误导。“三代人权”破坏了人权的体系性,否认了人权作为体系的应变能力。在人权的整体结构中,自由权驱动工业革命的同时也伴随着异化的风险,参政权的“积极参与”功能和社会权的“国家目标设定”功能分别构成了克服异化、保障弱者的机制。这套人权架构本身就有应对工业革命保障弱势群体的强大潜力,其内核在数字时代不会迭代。因此,数字时代不会产生“第四代人权”——“数字人权”。  相似文献   

7.
陆游在夔州期间,创作的诗歌中充满"苦"与"恨"。其原因既有远游苦累、生活艰辛,更有思乡悲老的失意愁苦和报国无门的苦闷怅恨。其中报国无门的悲苦以及壮志难酬的怅恨,是陆游夔州诗歌充满"苦"和"恨"的最终根源。  相似文献   

8.
"的"是汉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汉语语法总结"的"的使用方法有十几条,然而还是不完全准确。"的"使用与否,在很多情况下,决定于语言的节奏,在学习时,需要调动学生的感受力来学习。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让学习者去体会,因为该诗的节奏性很强。通过背诵这首诗,建立"的"字用法的语感,帮助学生掌握"的"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网络传播时代出现的"标题党"现象,在中国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网络新闻"标题党"现象的问题与症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愚"乐受众、品格低下、失实与失度。"标题党"现象的产生与社会转型时期导致的竞争环境及人们的认知观念变化和传媒对于高利润的追求等相关联,因此,网络新闻宜正面引导"标题党",建立长效的把关机制,从而实现构建具有"真实性"、"思想性"、"现时性"的网络新闻"新标题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的重要虚词"之",在上古汉语中常用作近指代词,表示"此、这"意义,这一用法在贵州方言中仍在使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比较"之""这(這)"的字源及近指意义词源,认为"之"并非普通话"这"的方音读法,贵州方言中"之"作近指词语是古汉语词义的遗留;而本方言中将普通话中的"这些、这个、这时、这里、这样"等"这"类语词读作"之些、之个、之个时候、之点、之个样子"等"之"类词,是一种同义换读现象。  相似文献   

11.
史言 《江汉学术》2011,(4):16-23
以"泥土之香"为核心,在"柔软"与"坚硬"两种对大地的想象中,可探讨余光中诗歌的梦想意识。"泥土"是一个极具趣味性的意象,既可以表现出"泥"的粘着性,又具备"土"的硬质性。从"盆地-乳香"到"厨房-饭香",展现出永恒童年的深度主题;"瓜果"、"香炉"与"壶"的形象,则蕴藏着内密性特质。晚近余诗涌现出更多"香火"味?"炉...  相似文献   

12.
"又双叒叕体"是网络微时代的产物,是人们对汉字的再创造使用。其构词方式通过类推被广泛使用,从而形成了"又双叒叕体"家族。汉字是现存的表意文字,汉字的形最早源于对事物的摹状,后经融合简化成为我们现今使用的汉字,这是汉字能够被图形化重新利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永州市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的特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学生喜爱的"体育、艺术2+1项目"和教师对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艺术2+1项目"两个方面对永州市不同学段的中小学生和体育艺术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永州市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的特色体育技能类项目是从球类、跑类、少数民族拳术和健美操中任选两项。艺术技能类项目是从现代音乐类、民族舞蹈类、漫画卡通和民族音乐类中任选一个项目。  相似文献   

14.
基于造字法的理论,根据汉字的共时和历时材料,考察汉字中"家"的造字法。分析了传统意义上的"家"从宀,豭省声的形声字造字法的不合理性,从汉字的文化意义以及汉字及其结构的历时和共时的演化来阐述"家"从宀,从豕的会意字造字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总命题,并断言"知识分子改造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随着"工农兵方向"的确立,阶级斗争观念上升为审美的主旋律,人性也遭到阶级划分。就当时批评界对"毒草"的种种诟病来看,显然,文学规范的确立者认为,非无产阶级的人性,绝对不属于无产阶级人物的"真实"内心,因而是必须予以清除的。于是,诚心归顺,但又尚未完全泯灭其主动性和个体性,受着复杂的现实人生"蛊惑"的作家们陷入了尴尬的难局……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大浪淘沙的文化精粹,是学生吸纳写作"养料"的理想途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培养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很多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把"言"和"文"割裂开来,出现重"言"轻"文"和重"文"轻"言"现象,使文言文教学无法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并不令人乐观。我认为,文言文教学中,应做到"言""文"并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大夫执政乃至"陪臣执国命"等因素,共同造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典型的"失范"状态。周王室的衰微是其根源,私家的兴起只是加速器,而时人对周礼背后之"义"丧失,应是此时"礼坏乐崩"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8.
"爱与死"主题贯穿于沈从文情爱小说的始终。沈从文常说"爱与死为邻",爱与死在其情爱叙事中是联结在一起的,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沈从文之所以热衷于"爱与死"主题,这与其早年的传奇经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和湘西文化风情等几个方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使每个人发表个人意见更为便捷,但网络媒体的开放特性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监管带来困难,引发一系列问题,需要综合治理。和传统媒体一样,网络媒体也应当担负社会责任,通过"把关人"的作用,正确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公序良俗和良好媒介生态的形成,保证社会健康发展。本文以"69圣战"作为案例,从社会责任角度,对网络媒体中的"把关人"及其社会责任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杨成靖 《江汉学术》2011,(4):99-102
新世纪以来的"三言""二拍"研究有别于上世纪的地方在于文献考证方面的成果较少,研究视线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文本本身的解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人物形象研究;为某种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的出现探索原因,结果往往归于社会思潮和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