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褪黑素(Melatonin,MT)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高亲脂性神经内分泌激素,在人体内有着广泛的生理作用。研究显示其对人体具有睡眠调节、抗抑郁、抗衰老、增强免疫及抗肿瘤发生等作用。最新研究还表明,褪黑素能够预防、减轻乃至逆转急性痛、炎性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等多种类型的疼痛。本文从运动角度阐述褪黑素与抗氧化系统、免疫系统、细胞凋亡以及生物节律及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关系,指出褪黑素能消除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和免疫能力并能抑制细胞凋亡,以及调节生物节律和情绪。从而表明褪黑素对运动疲劳延迟与恢复及运动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志刚 《四川体育科学》2014,(3):43-47,56,69
抑郁症不仅是大脑功能上的失调,抑郁患者突触间隙单胺类递质与其受体功能下降,海马体积明显缩小,还伴随着认知功能的下降。抗抑郁药物靠提高突触间隙5-HT的含量或增强其受体的功能发挥抗抑郁作用。而运动主要通过 VGF、内啡肽、VEGF、BDNF、IGF-1和5-TH来发挥抗抑郁作用。本文就抑郁症发病机制、药物及运动的抗抑郁作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对体育锻炼介导骨骼肌分子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骨骼肌分子钟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发现:体育锻炼可调节骨骼肌的分子钟,并影响昼夜节律的振幅和相位,骨骼肌的运动能力也受到昼夜节律基因振荡中断的影响,运动对骨骼肌时钟基因的表达亦具有特定的昼夜时间效应;体育锻炼介导骨骼肌昼夜节律分子钟的授时途径主要表现在中央时钟的间接介导、骨骼肌收缩直接驱动、细胞反应因子的诱导、应激激素释放的调节等方面;体育锻炼介导骨骼肌昼夜节律分子钟能有效改善骨骼肌萎缩、睡眠障碍、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认为:体育锻炼可在骨骼肌的昼夜节律系统中重新设置时钟,而个性化的定时锻炼亦可作为昼夜节律紊乱相关病理的有效处方,同时将运动和营养干预与分子钟同步也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锻炼对全身健康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威  晋倩  郝选明 《体育学刊》2021,(2):138-144
探讨有氧运动干预对抑郁症大鼠HPA轴激活状态的影响及其上游调控机制。以WKY抑郁大鼠作为动物模型,进行8周有氧运动干预,以下丘脑CRH分泌情况反映HPA轴激活状态,通过海马Glu和GABA以及下丘脑中这两种神经递质受体表达探讨HPA轴激活的上游调控机制。结果发现:(1)抑郁大鼠CRH显著升高,表明其HPA轴过度激活,其机理应该与海马Glu和下丘脑Glu受体高表达、海马GABA和下丘脑GABA受体低表达直接相关。(2)运动干预可以显著降低CRH的分泌从而改善HPA轴的过度激活状态,其机理在于运动干预可下调海马Glu和下丘脑Glu受体的表达,同时上调海马GABA和下丘脑GABA受体的表达。(3)运动干预可以取得与氟西汀干预相似的改善效应,表明有氧运动干预可以作为药物治疗抑郁症的良好替代手段。  相似文献   

5.
当今,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失眠人群越来越多。褪黑素是由人体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又称为松果体素,它被证实在调节人体自然觉醒周期(昼夜节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褪黑素水平随着光照水平的减少而增加,基于此,它在调节失眠人群的睡眠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近年来褪黑素作为一种具有良好助眠效果的保健品,备受大众的青睐和推崇。  相似文献   

6.
围绕鸢尾素介导运动干预神经精神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梳理鸢尾素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促进产生神经营养因子、改善神经元功能、促进神经元增殖和神经发生、改善脑内能量代谢和氧化应激水平、降低神经毒性作用等功能,从外周途径阐述鸢尾素信号通路在运动改善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综合征等神经精神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发现鸢尾素在运动改善神经精神疾病中起着积极的调控作用,运动诱导的鸢尾素水平会随运动强度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肌肉与脑存在着一种以内分泌为主导的通路,骨骼肌作为一种内分泌器官可调控大脑健康和稳态,鸢尾素信号通路可介导运动对神经精神疾病的干预。运动引起的骨骼肌收缩产生的鸢尾素通过外周途径调控大脑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进而对情绪、认知及神经功能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康杰  刘畅 《体育科研》2022,(1):9-20
昼夜节律计时系统或昼夜节律生物钟在许多生物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睡眠-觉醒周期、激素分泌、心血管健康、糖稳态和体温调节。由于代谢紊乱发病率的快速提升,了解昼夜节律系统如何影响代谢稳态已成为过去几十年来众多研究的焦点。长期的昼夜节律紊乱会导致能量失衡,从而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本文综述了昼夜节律对代谢过程和能量平衡的双向影响,提供了相关研究证据和用于进行相关实验的方法,同时提供了基于证据的建议。研究发现,生物钟不仅可以影响代谢途径,也可以被饮食和运动等非光刺激调节。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可能会提高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成功率。鉴于生物钟-代谢相互作用的复杂性,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这些过程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便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进而抑制与生物钟紊乱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上升速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整合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并结合运动锻炼的调控作用,系统地整理运动锻炼改善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PubMed和ScienceDirect等网站中搜索关键词"exercise""depression""neurotrophic factors""HPA axis""immune system""BDNF""IL-6"等,分析相关文献,综述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相关机制以及运动锻炼改善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结果:运动锻炼能够有效调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糖皮质激素水平、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形态结构以及前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诱导中枢神经系统海马神经发生,从而有效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结论:1)运动锻炼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生物学相关机制缓解抑郁症症状;2)建议将运动锻炼作为缓解抑郁症的一种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脑-骨交互角度,通过运动干预手段,探究抑郁症和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联性。抑郁症和骨质疏松症是影响机体生物学机能的两大慢性退行性疾病,基于脑-骨交互视角,两者存在潜在的相互调节关系。其中,抑郁症的调节机制在于:应激激素变化、炎症细胞因子串扰、抗抑郁药、合并性疾患等因素,不仅诱导抑郁症状加重,且抑郁行为还进一步导致骨微结构退化,诱发骨质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运动介导抗抑郁效果的同时,可导致骨骼质量的显著性提高,使骨骼质量向良性态势发展。骨质疏松症的调节机制在于:成骨生成能力减弱、破骨分解能力提高,引起骨微结构破损加剧,骨质下降,诱导身体机能退化,可进一步引发抑郁情绪和抑郁行为变化。运动在缓解骨转换的同时,提高骨骼质量,引起骨骼分泌水平升高,经血液循环进入脑组织,改善抑郁症状,其运动手段亦缓解心理情绪。  相似文献   

10.
通过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copus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与择时运动、代谢综合征相关的文献,分析择时运动、昼夜节律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发现:一天中不同时间的运动会影响血糖代谢反应,择时运动对血糖代谢的影响与进餐时间有关;择时运动能够降低代谢与心血管风险,与早上运动相比,晚上运动对降低血压有更大益处;AMPK、PGC1α以及HIF1α在运动调节昼夜节律影响代谢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可能是择时运动影响代谢健康的潜在机制。认为:择时运动可作为昼夜节律紊乱相关病理的有效处方,将择时运动和进餐时间与分子时钟同步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对全身代谢健康的促进作用。未来研究可尝试探索不同运动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对机体代谢的影响,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效益。  相似文献   

11.
人体生物节律与运动训练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合理利用人体生物节律规律对运动训练的质量和运动成绩的提高都很有益处的。文章阐述了生物节律的研究进展以及生物节律与运动的重要关系,提出了重视运动与生物节律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运动对改善大学生睡眠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对比运动前后的睡眠评价和结果,结果显示:规律运动可影响生物周期节律,这种影响与光线对睡眠的影响一样强烈,运动对睡眠帮助最大。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elatonin administration on muscle glycogen concentration during recovery after exhaustive swimming exercise in sedentary and trained rats. Male Wistar rats were assigned to one of four groups: sedentary control (C), sedentary melatonin-injected (M), exercise-trained (T), and trained and melatonin-injected (MT) groups. Exercise-trained groups were subjected to six weeks of swimming exercise. All rats completed an exhaustive swimming exercise. Two daily subcutaneous injections of melatonin at a dose of 3 mg·kg?1 were given to the rats in the M and MT groups immediately after the exhaustive exercise. Plasma melatonin, glucose and lactate concentrations, and glycogen concentrations of the soleus and epitrochlearis muscle tissues were measured after exhaustive exercise. Plasma lactate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T and MT groups than in the C group. Plasma melatonin concentration was higher in the supplemented groups than in the C group. Plasma glucose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T and MT groups than in the C group. Both epitrochlearis and soleus muscle glycogen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in the trained groups than in the C group. In conclusion, although exercise training results in improvement in muscle glycogen, exogenous melatonin administration after exhaustive exercise did not restore the glycogen concentrations in fast- or slow-twitch muscle tissues.  相似文献   

14.
康杰  刘畅 《体育科研》2020,(2):1-17
人体内几乎所有的生理生化过程都遵循着生物节律。对于人类而言,视交叉上核根据日出日落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和其他日常生物节律。除其他因素外,这种昼夜变化已被证明对与运动表现有关的关键生理过程具有调节作用。最佳运动状态一般出现在傍晚,与核心体温的最佳状态相一致。核心体温的升高已被证明可以提高能量代谢,改善肌肉适应性,促进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的交叉桥接。研究还表明,如果在运动员表现最好的时间段安排训练,可以提升运动员的训练适应性。在研究生物节律对运动表现的影响时,除了考虑昼夜变化外,个人对运动时间(白天或夜间)的偏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经常参加国际比赛的运动员会经历生物节律的改变,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表现不利。因此,那些更容易受到时差影响的运动员可以考虑使用适当的应对策略来更快地调整生物节律,确保最佳竞技状态。  相似文献   

15.
肖平  徐本力 《体育学刊》2006,13(4):131-134
运用时间生物学、时间医学和运动时间学等理论,阐述了人的机体内环境存在的各种时间生物学规律(生物节奏),分析了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的时间学关联,及人在每日、每周、全年中机体各器官、系统和人的运动能力的生物节奏规律,合理的安排健身锻炼的时间、内容、手段、负荷和制定科学的健身运动处方,并据此确立了“择时健身”的新理念和“同步生物节奏锻炼法”的新方法,对提高身体锻炼效果有好处。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细胞(VEC)及其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在调节血管张力中起重要作用.它们与各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现已认为有规律的运动对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是有效的。运动引起的心血管保护机制中内皮细胞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靶点。讨论了运动对VEC的形态,内分泌、黏附功能以及受体表征和凋亡的变化,了解运动对VEC的影响,有助于指导未来心血管疾病预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Seventeen healthy adults exercised for 30 min (70% V O 2max ), at different times of the day and night throughout a 24 h period. The effect on the phase of core temperature rhythm was assessed by comparing the rhythms on the day immediately before and immediately after the day of exercise with the participants living normally on these 2 days. Assessments were made upon data that had been corrected for the thermogenic effects of sleep and activity. When exercise was performed in the period between 4 h before and 1 h after the temperature minimum, there was a phase delay of 1.03 - 0.78 h (mean - s ; n = 6); when performed between 3 and 8 h after the temperature minimum, there was a phase advance of 1.07 - 1.23 h ( n = 9). Both mean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zero (Student's one-sample t -tests: P ? 0.05). Performed at other times, exercis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hase of the temperature rhythm. The phase chang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previously observed by us in sedentary individuals exposed to domestic lighting. We conclude that the amount of physical activity has very little effect on the body clo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