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运用民族学、体育史学、社会学方法,从原始宗教的视角对居住在云南西南部的佤族民族体育现象进行剖析.研究表明:云南佤族是我国保留原始部落社会形态时间跨度最长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崇拜大自然的原始宗教情结,云南佤族的精神财富反映在其绚丽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中.根据史籍、文物的考证和云南佤族民族体育现存形式的考察,都印证了云南佤族民族体育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王晓虎  郑勇  毛永 《精武》2012,(35):108-109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珐、访谈法、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从云南少文民族原抽宗教祭祀活动对民族体育的关系与影响出发,阐明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都与本族笃信的原姑宗教有着必然的联系,并相互依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套的进步,宗教活动中的体育活动也随之逐步从宗教功利中解放出来,冲破了娱神、祭祀的枷锁,形成了具有健身性、娱乐性、民俗性的与独具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的民族体育形态。  相似文献   

3.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本质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及其文化背景资料进行研究和考证 ,发现广西少数民族体育的形成与生产方式、军事、民俗、文化崇拜及文化生活密切相关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既具有本民族独立的个性特点 ,又具有几个相似民族的交叉特点以及多个民族间的普遍特点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还具有自成体系、历史积淀深厚、保持原始传承性、与节日民俗相亲和以及同时向文化核心聚合和向世界体育拓展的双向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4.
汪明东 《体育学刊》2006,13(1):75-77
少数民族体育源于宗教、寓于宗教,其重要形态是在各种宗教仪式中的体育活动——宗教体育。通过对少数民族宗教体育起源、功能、形态、发展的分析,明确少数民族体育对宗教和其它文化形式的依附性是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少数民族体育不会脱离宗教而变成“纯粹的体育”。  相似文献   

5.
民族体育文化主要指的是在一些山寨村落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形式中所内含的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文化中承载着丰富多样而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快速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旅游产业变得日益兴旺起来。西部民族体育文化能够有效推动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是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源源不竭的力量源泉。本文主要以云南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为切入点具体谈西部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的融合发展问题,首先,云南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融合发展的优越性;其次,分析了云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为云南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的融合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本文能够对云南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一些借鉴,进而进一步推动云南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更好地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唐代长安城市区域体育文化"群"的形成原因、文化特征及其在生态中的功能。唐代长安体育生态具有"镇集化"形态,体育文化具有"群"特征,其体育文化区域主要可以分为军事体育文化区域、宫廷体育文化区域、文化体育文化区域、食邑体育文化区域以及宗教体育文化区域等。提出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时代创造精神是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内在的、特有的动力源泉,呼吁加强对民族体育文化历史的研究,以探索我国民族体育发展独特的文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一年一度的"阔时"节是他们最隆重的节日,节日期间进行"上刀山、下火海"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受到世人关注.文章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运用田野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研究怒江傈僳族民族体育"上刀山、下火海"的功能.研究显示,"上刀山、下火海"民族体育文化与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且具有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是农业文化所衍生的产物,是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精神修养为其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当前全球化的时代发展对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产生显著的影响,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在这一时代发展背景下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是其道路还较为漫长,因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未来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之趋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与分析法,以校园体育文化,云南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以及三者之间的结合为研究对象,对构建区域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云南省体育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现有校园体育文化的结合进行研究,以期构建有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0.
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路与构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少数民族体育资源是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发展文化产业中的一种内涵丰富,运动形态丰姿多彩,产业开发价值深厚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资源。怎样把这一潜在的资源优势与生产要素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研究中,我们试图寻找民族体育向商品化、产业化转变的价值要素(其它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功能、特性)和外部支持体系(如政策、环境、市场、社会文化价值氛围、营销方式等),探索出实现这一转变的中介条件与动因机制。并提出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路、步骤与实施构想,以提高我国少数民族体育…  相似文献   

11.
侗族拥有丰富绚丽的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活动方面,有"民族体育之乡"的称号,完整保留了许多传统体育项目,一些项目被纳为国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中。哆毽是侗族特色体育项目之一,通过调查发现哆毽项目开展情况不佳,哆毽文化被忽视,其影响因素是传统体育价值观迷失、侗族文化根基被忽视。提出了有关哆毽融变发展的建议,成立"哆毽节"、开办侗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规范哆毽教学内容、哆毽技术动作编程健身操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僳僳族传统体育舞蹈分为"祭祀舞"、"生产舞"、"狩猎舞"、"嗄切舞"、"婚礼舞"、"丧仪舞"等,均产生于生产劳动,与宗教信仰(祭祀)、农事操作、娱乐、喜庆、军事、体育健身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傈僳族传统体育舞蹈进行挖掘、整理、发展,旨在使其走向科学化、现代化,从而达到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增进民族大团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理论、体育史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实地调研、文献资料,比较分析、背景分析、综合分析等对三峡库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论:三峡库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生产生活、地域,原始宗教,季节性、娱乐、健身等属性。这些属性是三峡库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根基,同时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中庸性、娱乐与竞技性等特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传统体育项目仍是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健身、娱乐和促进生产的有效手段,充分利用这一财富,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湖南省是少数民族大省,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但是随着历史和社会变迁,很多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正面临绝迹的尴尬处境。文章从科研、学校开展情况、少数民族运动会、群众开展情况等方面对湖南省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应当以城市带动农村、以民族运动会为重点、建立整体规划及协调机制的战略方针,继承和发展湖南的民族传统体育事业。  相似文献   

16.
乌孙是新疆历史上重要的游牧民族之一,曾经在天山以北建立当时西域最大的行国,由于其游牧民族特性,相关史料匮乏。虽然乌孙研究还有很多疑点尚待解决,但毋庸置疑,乌孙对新疆乃至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一千多年的民族发展进程中造就了光辉灿烂的体育文化,与中原王朝有着深入的体育文化交流。乌孙民族体育主要存在于生产生活、军事组织训练等各个领域,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特定历史环境是影响乌孙民族民族体育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乌孙民族体育的发展进程。研究乌孙民族体育对于研究新疆古代民族体育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黑衣壮是保持壮族文化特色较为完整的壮族支系,至今仍保存着本族群的原生态文化形态和元素。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社会人文的影响,黑衣壮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生态文化特征,反映了与壮族的宗教信仰、民间崇拜、时节风俗、生产劳动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宗教信仰促使黑衣壮传统体育文化产生,时节风俗促进黑衣传统壮体育文化发展,生产劳动与黑衣壮传统体育文化息息相关,既能健身娱乐,融入生活,又能凝聚人心,壮大族群,民族体育文化彰显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是一个完整而包容的整体,是民族精神与其核心价值观的象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变迁是一个随社会变化而不断演化的过程,文化在这个空间中的生产与再生产,有效地保持了文化的活态性。运用文化空间的概念来思考少数民族体育,对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壮族"抢花炮"是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深受壮族同胞的喜爱。文章以桂西高校为例,结合桂西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资源,将壮族传统体育"抢花炮"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符合国家"让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之精神,也对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