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研讨等方法,对安徽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竞赛体系构建进行探索。在现状分析和文献资料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地域特点及我国高校体育课余训练竞赛的特征,选择了"基础保障"、"训练开发"、"竞赛组织"和"体育文化"4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若干,形成安徽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竞赛体系。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课余游泳训练初探●黄羡仪几年来,我校游泳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游泳课余训练,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在提高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方面做了一些探讨性的工作。●制定符合大学生特点的训练周期及训练计划高校游泳竞赛每年在六、七月份...  相似文献   

3.
小康生活条件下对我国中小学课余训练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余训练是我国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作者根据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课余训练存在的招生难、升学难、出路难的困扰,以及课余训练在体教两委中共生和分流的矛盾,指出在2000年后,随社会生活的涨落而升降的中小学课余训练,将可能面临投入多和产出少、期望值高和吸引力低、选才易和育才难、业余竞赛蓬勃和课余训练萎缩等四对矛盾。作者认为,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中小学课余训练要想摆脱新旧矛盾的困扰和健康发展,必须创建协调课余训练的组织结构,制定课余训练在组织形式上与教委一条龙,在训练走向上与体委一盘棋,在训练思想上与社会一体化的工作方针,并实施课余训练重点由大都市向小城镇的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4.
<正>学校课余训练与竞赛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共同构成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学校课余训练与竞赛工作。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学校课余训练与竞赛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课余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训练水平是衡量学校体育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多年来,我校一直把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高水平运动人才辈出,竞赛成绩不断提高。但在常年课余运动训练过程中,依然有一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各运动队的正常训练工作,造成课余运动训练松散。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学校课余训练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天津市课余训练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课余训练的组织形式主要有4种。其中体育俱乐部的课余训练效益普遍较好。其它3种形式都因竞赛制度的弊端,经费不足、训练时间不能保证、教练员队伍不够稳定,而导致训练效益和成材率不尽人意。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普通大学生课余体育竞赛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逻辑等方法,对我国普通大学生课余体育竞赛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总结和借鉴国外普通大学生课余体育竞赛运作方式的基础上,从组织、项目、时间、评价、空间、经费方面提出了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即:建立课余体育竞赛的管理机构,实行办赛主体社团化;竞赛项目多样化和层次化;竞赛项目的时间安排离散化;各项竞赛成绩相互关联,评价机制周期化;竞赛空间区域化,经费补偿市场化.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校学生课余田径训练是一个完整、复杂、多层次的教学过程。大学生在校以文化课学习为主。课余时间训练,其训练特点既不同于专业队,也有别于少年体校。因此,探索课余田径训练的规律性,构建符合高校实际的最佳模式,是迅速提高运动成绩的有力举措。本文在高等院校课余田径训练的运动员选材、训练时间安排、运动负荷、训练周期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阐述。  相似文献   

9.
张玉英 《体育科技》2005,26(1):77-79
竞争能力是个体为了生存与发展应拥有的首要能力之一,甚至可以说:没有竞争,就没有成就。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体育,教学、课余训练和竞赛中体育教师应充分地挖掘教材的竞争因素,灵活地选择组织教学、课余训练和竞赛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培养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发展中学生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为给大家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平台的学术研讨空间,今年本刊将在BBS论坛(http://bbs.sports.edu.cn/index.php)中陆续开通与杂志相关的学术版块,首批开通的版块为"训练竞赛"和"体育游戏",欢迎大家积极参与交流研讨,展示经验与智慧。一、"训练竞赛"版块目的与意义:针对全国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与竞赛工作,面向全国学校体育课余训练带训教师建立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搭建杂志"训练竞赛"栏目和读者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1)提供训练与竞赛相关基础理论学习资料;(2)开展训练与竞赛的计划、学  相似文献   

11.
夏志琴 《湖北体育科技》2012,(3):352-353,340
课外体育俱乐部是近些年来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新模式,但是在组织和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课外体育俱乐部网络平台意义阐述的基础上,认为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网络平台不仅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学生,激发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师范类院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安徽省部分师范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和走访等方法,对高师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与分析研究,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喜欢或非常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时间与方法主要是随自己的爱好。场地器材短缺、学业负担过重、组织指导不足等外在客观原因是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现有体育俱乐部的构建形式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对当前我国一些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方式、学习与练习方式、学生参与方式等方面的综合分析 ,揭示了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基本运作模式 ,以及各种模式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对吉林省15所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结果表明:对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存在认识模糊、项目设置不合理、评价机制落后、竞赛组织陈旧等状况,并对此提出相应改革措施,皆在为吉林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高校课外体育组织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课外体育组织是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活动的群众体育组织 ,具有个性化和自由组合的特点。它是吸引广大学生按着自己意愿、兴趣爱好和情感取向 ,自由组合自觉进行锻炼活动的改革创新的组织形式 ,具有很强生命力。实践表明 ,大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可培养和提高其体育意识和能力 ,对于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发挥重要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是体育的最初目标和基本功能,人类不断发现与重视体育本身所具有的新的功能,并在课余体育训练中增加新的内容。对影响高等农业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因素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高等农业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相应对策和建议,为改善高等农业院校课余体育训练提供理论指导,为高等农业院校领导作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校应成为我国竞技体育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可行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和访问调查法,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业余训练的现状出发,分析了高校业余训练向高水平竞技训练方向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竞技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应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体育管理模式,走教体结合的道路,逐步把发展竞技体育的中心引入高校,是我国今后培养高级竞技体育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彭伟 《体育科技》2013,(6):95-98,106
课余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发展身体素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课余体育锻炼已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锻炼场所、锻炼项目、锻炼持续时间具有明显的集中趋势;强身健体、调节情绪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价值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明显不足,这主要与学习任务繁重、缺乏兴趣、缺乏喜爱运动项目等因素有关.同时,在余暇时间安排方式、锻炼项目、锻炼场所、锻炼频度,锻炼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9.
课余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一个人人文素质的综合反映。文章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发现其课余生活方式丰富多样,但主要是以满足感官刺激的一些轻松、娱乐和简单的内容为主,而内在的精神文化内容却很少有人涉足,足见其人文素质一般。主要原因是学生自身的素质不高、学校对课余生活的重视不够以及当今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引导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向更有人格修养更有生活情趣的人文素质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对皖西学院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态度和参与比例不够理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项目、频率、时间、地点和形式以及影响因素等呈多样性;男、女大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诸多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建议学校从教育和引导、体育场地器材建设、体育社团组织管理、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指导和教学时间段安排等方面入手,切实做好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