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通过对第七届城市运动会跆拳道首次使用电子护具的技术和四川跆拳道队技术进行分析,了解跆拳道比赛使用电子护具后对运动员在得分、技战术的使用方面有无明显变化进行总结,努力探索新规则、新记分情况下跆拳道项目的制胜规律;选取第七届城市运动会跆拳道决赛的运动员和四川队的队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录像资料进行分析,了解使用电子护具后的技术与四川跆拳道队在比赛中的技术使用情况;结合四川跆拳道队目前的情况提出建设性规划。  相似文献   

2.
随着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跆拳道已经列入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跆拳道是一项激烈的对抗运动,是一项以脚为主要进攻而得分的运动项目,在训练及比赛中产生损伤是在所难免的。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确保运动员科学、系统的训练及比赛,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省跆拳道队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损伤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恢复及治疗措施,为提高训练水平预防运动损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国跆拳道运动员的身材基本都符合优秀跆拳道运动员体型要求,其中男队平均身高182.6cm;女队平均身高171.4cm,且身材匀称,肌红蛋白含量较高,生理测试各项指标突出,位居全国前列。另外,自成立我国跆拳道队以来一直非常重视运动员一般身体素质的训练,因此体现在各个年龄段运动员的一般身体素质相当出色。但是,我国跆拳道队备战奥运会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教练员队伍建设落后、裁判员队伍建设薄弱、训练工作与科研工作脱节,缺乏尖子运动员。为此本文建议如下:1.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充分发挥东道主优势充分发挥出东道主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跆拳道队40名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并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为主,目的是研究几种柔韧练习方法对跆拳道运动员柔韧素质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西安体院跆拳道队22名运动员的伤病调查及伤病治疗,我们对跆拳道运动员髌下脂肪垫损伤的发生有了较深的认识,并从伤病学、训练学、解剖学等角度,探讨该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全国十四所专业体育学院及教育部批准的十七所试办高水平跆拳道运动队的院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跆拳道队生源结构情况展开调查研究和论述,发现我国高校高水平跆拳道运动队运动员整体年龄结构、运动技术等级等方面,体育院校明显高于普通高校,生源结构更为合理;传统的招生方式和单一的生源,加之学训矛盾的存在,使得我国高校高水平跆拳道运动队的竞技水平与世界高水平仍然有一定差距。文章通过对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校高水平跆拳道运动员的现状特点,为高校高水平跆拳道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了解跆拳道训练对普通大学生体能的影响,本研究特运用测试法等选取相关指标对桂林理工大学跆拳道队中10名运动员进行了测试,旨在探寻跆拳道训练对普通大学生体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陕西省、山西省、西安体育学院、河北省、黑龙江省和福建省男子跆拳道队共61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和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法,从21项初选身体素质指标中筛选出能有效反映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身体素质的4项指标,建立了身体素质特征模型和等级评价标准。旨在为教练员科学规划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和跆拳道项目的选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跆拳道是一项颇具对抗性的运动,比赛中交战双方不仅要较力斗勇,更需较技斗智。因此,跆拳道运动员要具备沉着应变、勇猛善战,敢打敢拼的品质。虽然跆拳道运动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但我国运动员已获得了该项目的奥运会、世锦赛和亚锦赛冠军。中国跆拳道队仅用6年时间就勇夺奥运金牌,创造了世界跆拳道史上的奇迹。遵循项目发展的自身规律,寻求运动损伤预防良策,确保运动员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对跆拳道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体能是跆拳道运动员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体能储备,才能在一场高强度的比赛中占据优势,先拔头筹。力量素质是体能训练的核心,肌肉力量的大小不仅对运动成绩的好坏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其他各项运动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是一切运动的原动力。文章从跆拳道运动力量的特点出发,以山西省跆拳道队部分男子运动员为例,针对目前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这一薄弱环节,通过研究跆拳道运动员的力量特点,以期找出将一般力量转化为专项力量以及与专项技术相结合的训练方法。为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提供参考,对跆拳道运动员专项力量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就运动队的生源质量、经费使用、运动员学习、运动员就业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并就未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道路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辽宁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高校并没有被赋予承担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使命;辽宁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经费少、开展的项目少、竞技水平低、运动员等级低、参加竞赛赛事少;运动员就业不理想;各高校为解决运动员学训矛盾所采用的手段没有本质性提高,学训矛盾还将继续存在;辽宁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走市场化的道路尚未打开。  相似文献   

12.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辽宁省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自我效能结构进行调查。得出辽宁省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自我效能结构由六个因子组成,分别为应变效能、技战术运用效能、处理关键球效能、情绪控制效能、意志效能和保持注意效能;每个因子都由不同项目组成。通过分析,认为辽宁省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自我效能结构合理,但在部分项目上发展不均衡,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3.
对1993~2003年间辽宁省水上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的比赛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了第八、九届全运会赛艇和皮划艇奖牌在各省的分布情况,以及1993~2003年间辽宁省赛艇、皮划艇运动员参加国内和国际比赛的情况,阐述了辽宁省水上竞技运动成绩一直呈上升趋势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探讨福建省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病特点。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参加2016年8月2016年10月在福建省跆拳道队训练及集训的31名(女16名,男15名)运动员有关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损伤部位性质及原因,并对其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做详细分析。结果:福建省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96.8),其中,中度损伤为41.9%,重度损伤为6.5%,损伤部位主要为踝关节、膝关节、足;损伤主要原依次为注意力不集中、准备活动不充分、超负荷运动;治疗手段依次为针灸、物理治疗、推拿。结论:福建省跆拳道运动员膝关节运动损伤发病率高,给予积极预防治疗,可以最大程度控制病情发展,保证训练及比赛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体育系统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采取抽样调查手段对辽宁省体育系统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社会影响因素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辽宁省体育系统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经费主要来源于运动员缴纳的各项费用;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有较好的社会生存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辽宁省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重视培养年轻、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是提高训练水平的根本保障;辽宁省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目前的专项技术存在许多问题,改进运动员的专项技术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科学安排基础训练阶段的运动负荷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策略;管理部门的重视是竞走项目发展的根本保证;高度重视竞走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青少年运动员将来成为优秀运动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训练过程进行科学的状态诊断是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以及比赛成绩的重要环节。为获得辽宁省网球运动员的机能测试指标的参考值,对辽宁省优秀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实施有效的调控,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室测量法、实地调查法对辽宁省优秀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冬训前体能与体成分、有氧及无氧能力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状态测定,掌握辽宁省网球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第一手数据资料,旨在为优化我省网球运动员的训练过程提供科学支持并为全面提高我省网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及运动成绩服务。  相似文献   

18.
跆拳道项目在我国已经由潜优势项目成为重点项目。为了加快辽宁省跆拳道运动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促进跆拳道竞技水平快速提高。文章运用调查问卷、文献综述、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辽宁省跆拳道运动员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辽宁省跆拳道运动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策略,为今后辽宁跆拳道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管理学角度,对辽宁省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旨在为辽宁省高校创建高水平篮球队、培养全面发展的篮球运动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马旭  李波 《辽宁体育科技》2011,33(6):104-105
对辽宁省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学校的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辽宁省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情况,研究高水平运动员生源优化途径,以期为体教结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