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为研究对象,对传承人的基本情况、保护措施、发展困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全面展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资金补助、政策倾斜等措施为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了保障。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危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边缘化、民族传统节日淡化、传承人收入低等是当前传承人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数理统计、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江苏省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江苏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非常丰富,但近年来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存和发展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传统体育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衰颓之势;大多数的江苏省居民对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的重要性有相当高的认知,但前景不容乐观;建议通过扩大政策空间、拓宽地理空间、提升文化空间等方式来保护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炜 《体育世界》2010,(3):80-82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进行了认识,并在这种视角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启示,提出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路径选择:(一)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体系;(二)进行数字化整理与编目;(三)打造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文化旅游品牌;(四)开发学校体育文化教育资源;(五)开展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竞赛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审思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全民健身的优势、困境,并提出助力对策。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全民健身的优势:文化资本厚重,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广大群众参与;技术体系博大,助力高效实践;人文思维显著,推进国际发展。困境:文化认同程度低,观念偏向现代体育;原有生态环境被打破,窄化了空间场域;支持力量单一,削减了方法选择;国际推广发展滞后,弱化了对外交流特色。助力对策:提升文化认同,增添文化内涵价值;优化生态环境,扩充地域资源储备;激发社会力量,丰富开展凝聚动力;深化国际交流,厚植国际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5.
鼓舞是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同民族的传统鼓舞各具特色,在国家民族体育政策的影响下,不断被挖掘和保护,并以新的形式得以传承。本研究阐释了二十四节令鼓产生的原因和发展情况,分析二十四节令鼓在海外的传播经验,并总结出其对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启示。研究认为,二十四节令鼓的传播得益于以传统体育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传承没有间断、坚实和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多文化品类协同发展的互动与互补。建议在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中,用鲜明的文化具象为载体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以独特的“以赛兴艺”的传播形式迅速扩大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影响力;让学校教育成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活化剂。  相似文献   

6.
龙狮文化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同我国优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紧密相连。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一带一路”倡议布局下龙狮文化国际传播的时代意义、传播困境和纾解路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龙狮文化在传播和交流中主要困囿包括区域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壁垒;地区间语言迥异,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交流屏障;龙狮赛事体系不健全,传播途径相对单一;复合型人才缺失,与时代诉求脱节。纾解路径:求同存异,促进文化的交流、互动与认同,冲破文化传播壁垒;推陈出新,构建多元文化传播体系,打开文化传播新局面;革故鼎新,健全国际龙狮赛事体系,开创多元传播渠道;与时俱进,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龙狮文化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龙狮文化的文化感染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为打造健康良好的武术网络社群互动环境,消解武术污名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武术网络社群,基于互动仪式链的研究视角,运用网络民族志、访谈法等方法,分析武术网络社群的互动行为、互动仪式对武术污名化的影响。研究认为武术污名群体因成员的身体共在、群体屏障、共同关注的焦点、情感共享而形成。其中情感能量催生群体污名符号、虚假群体团结和群体扭曲准则,加剧了武术污名化。最后,从互动视角提出武术污名群体的治理路径:实现互动仪式的主客一体、规制互动仪式的情感连带、构建互动仪式的场域空间。  相似文献   

8.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若干思考》一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分属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应按照不同类别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建议: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划分出文化空间、民族传统体育等类别,重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法律保护和行政保护。  相似文献   

9.
力求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同样肩负着推进传统体育文化复兴的时代使命,为了洞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的现实要义,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的现实旨归、时代向度与内在进路进行了系统审视。研究认为:经济基础的转换决定了文化复兴的性质和方向,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式微是隐匿于传统文化生活秩序现代性适应理路的外部显现,其复兴则是力求转换以跻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行列的再度强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包括现代性转换的时间向度、全球化发展的空间向度与先进性建设的价值向度,其中时间向度要求其必须是科学的、面向现代化的文化,空间向度要求其必须是民族的、面向世界的文化,价值向度要求其必须是大众的、面向未来的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是一个从立足文化自觉、怀持文化自信到实现文化自强递进深化的内在进路,其中文化自觉要求其既要内化为文化主体的价值认同,又要外化为文化主体的责任担当,文化自信则是对理性科学立场、开放包容胸怀、转化再造能力的规约,而文化自强则要求其必须遵照先进性指向、具备创新性能力、坚持人民性方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新疆锡伯族传统弓箭文化的产业化为主要对象,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资料,得出锡伯族弓箭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濒危现状,调查研究理清发展脉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顺利运作和政府推动民间组织的"三角模式"互动机制是弓箭文化产业化的重要发展对策。研究结果显示,弓箭文化产业化公司的成立在市场中占据很大的优势地位,建立弓箭文化产业化公司同时也在传承和保护锡伯族濒危的弓箭文化,对于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把握都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空间特征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挖掘体育文化消费市场潜力,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访谈等研究方法,以上海万国体育中心为例,解析都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空间生产并深入分析消费者的感知与认同。结果发现:从消费者视角看,人们对体育服务综合体的空间感知包括实体空间感知、场所文化认同和空间主体认同三个维度;从经营者视角看,体育服务综合体运营主体一方面运用地域特色和场所符号进行空间的本土建构,另一方面又积极引入国际元素进行全球化建构。进一步的调查发现,消费者对上海万国体育中心的空间感知较为正面,普遍感受到了空间环境所带来的正面消费体验,产生了较为积极的空间认同感。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表达与生存焦虑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基因认知表现在3个方面:自意识的建立和巫术活动中仪式性身体展演是传统体育文化基因的肇始之源;民俗文化场域是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的根本,并由此建立文化基因认同;具备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是其主体特征,文化基因的内核承担着教育教化功能,口传身授是主体社会化实现的手段。其文化表达则在于,拥有自然、祖先和图腾崇拜的文化隐喻,建立了与宗教信仰观念相互交融的文化符号表达体系;映射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认知和"差序格局"的社会伦理关系本位,用身体实践表达族群记忆;在"一体多元"的整体文化模式布局下,彰显了不同文化区域之间文化传统与文化生态关系的复杂性。研究进一步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焦虑体现在原生环境的变迁,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因面临消失和变异的风险;仪式构成的文化特质符号减弱,导致仪式的整合功能下降,致使传统体育的教化、认同功用减弱并趋向边缘化;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理念相悖,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寻找间性弥合。  相似文献   

13.
为保护和弘扬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村落文化繁荣与发展。采用访谈、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重庆酉阳后溪镇摆手舞与村寨文化互动发展进行分析。指出传统体育与村寨文化发展的协同关系和价值诉求,提出摆手舞与村寨文化互动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对如何根据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特性进行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容,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启示;分析了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有限性、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商业利益矛盾等困境;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建立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职能管理机构和分级保护体系;构建传统体育文化的法制保护机制;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功能,提高馆藏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水平;开展普查工作,建立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数据库;重点加强对传统体育文化中"人"的保护与关注;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保护与文化空间保护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力求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同样肩负着推进传统体育文化复兴的时代使命,为了洞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的现实要义,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的现实旨归、时代向度与内在进路进行了系统审视。研究认为:经济基础的转换决定了文化复兴的性质和方向,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式微是隐匿于传统文化生活秩序现代性适应理路的外部显现,其复兴则是力求转换以跻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行列的再度强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包括现代性转换的时间向度、全球化发展的空间向度与先进性建设的价值向度,其中时间向度要求其必须是科学的、面向现代化的文化,空间向度要求其必须是民族的、面向世界的文化,价值向度要求其必须是大众的、面向未来的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是一个从立足文化自觉、怀持文化自信到实现文化自强递进深化的内在进路,其中文化自觉要求其既要内化为文化主体的价值认同,又要外化为文化主体的责任担当,文化自信则是对理性科学立场、开放包容胸怀、转化再造能力的规约,而文化自强则要求其必须遵照先进性指向、具备创新性能力、坚持人民性方略。  相似文献   

16.
李志清 《体育科研》2006,27(4):17-25
从仪式的角度深入实地研究少数民族体育,在我国体育科研中是一项创新性的研究。这是一种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不足和相关研究的成功经验得出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梳理相关学科对仪式的研究可以看到,仪式常被“作为秩序的象征性表现及合理性来源”,仪式产生集体欢腾、集体记忆和集体认同,仪式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反映及互动的媒介,仪式具有文化传承作用。对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的研究可以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视角、概念工具和分析框架——重视个案研究,族际的视角,大传统与小传统关系的审视,文化网络概念的引入,国家-社会分析模式的运用,现代性、国家和地方性知识3个维度的考察和理解。这样一项质的研究,村落社区是研究的基本单位,采取的是以实践为根据的认识方法和以田野调查结合文献研究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与科学》2014,(5):59-62
本文从仪式和宗教的理论视角入手,依靠互动仪式链理论对球迷狂热现象进行深入剖析,研究认为:现代运动项目经历了从神圣走向世俗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保留了仪式性的隐喻,在神圣与世俗之间寻找平衡并开始走入大众视野;互动仪式是球迷实现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的基础;足球项目具有宗教性的表征,这给球迷的崇拜和痴狂提供了动因;球迷对球星的崇拜来源于赢球崇拜情结和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情感上的狂热和行为上的偏执是球迷文化的共同特征;作为社会文化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球迷文化可以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一线球迷的行为表达更为痴狂,二线和三线球迷的行为表达方式相对温和。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进高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及启示。主要结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的团结、民族精神的认同等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启示:民族传统体育进高校要把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方向,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维护好民族团结、培养传承人、引领传承人。高校学生作为传承人更要树立正确价值观,加强文化认同、民族精神认同和建立文化自信,并有责任和义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做引领之事。民族传统体育进高校要构建好高校平台,开拓发展的空间;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打造创新之路;加强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顺应“一带一路”之势,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9.
认为不同文化主体的人们在不同体育文化的互动中吸取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积极的进行自身认同的重构。在保持文化个性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建构性认同态度,努力实现体育的文化自觉,实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从而形成多元文化认同共存的全球图景。  相似文献   

20.
民族传统体育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其历史背景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与劳动形式的不断融合而发展形成的,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与文化性的内在关系可以充分挖掘出其传承与超越的动态发展机制。本文从文化认同视角出发,提出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超越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文化认同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变异,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进行建构,根据建构框架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困境,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困境的对策,即如何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新超越的形成,从而揭示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整体性的描述,以强化民族认同的功能及其发展道路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