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谭红 《体育学刊》2007,14(4):61-63
新课程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学思想,学校体育课程通过人化的回归,在更高文化层次上发展,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更应关注学生“多向度”的发展,唤醒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三自主"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三自主”体育教学的改革实践后认为:应该正确认识“三自主”教学理念和理性地执行“三自主”教学形式。普通高等学校“三自主”教学一方面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由于实施“三自主”教学要求学校具备良好的教学的软硬条件,有些普通高校在体育教学条件不佳的情况下,“三自主”教学可以改良;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三自主”的教学思想,理性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实施,都不要盲目迁就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学校教务处的统一协调下作为学校行为进行网上“三自主”选课。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现代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 ,根据学校具体情况 ,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法和课程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验研究 ,形成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发展模式。使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建立了有机联系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与健全的人格的重要使命,“以学生发展为本”同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需要教师的配合,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们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审视当前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现状却存在着许多不如人意之处。如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中尚未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学法重视不够,学生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索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贯彻执行“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体育向着良性的轨道发展,加强校本教研,开发课程资源。南京市六合区教育局教研室向全区中学体育教研组提出以下“二十五”条建议,以便在以后的学校体育工作中,能够集思广益,开拓进取,及时总结经验,取得更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正确理解新体育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课程理念,符合当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顺应国际体育课程的发展潮流,适应当前国内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但强调“以学生发展中心”,并不意味着忽视和否定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依然重要和必要。因此,要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新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7.
1.关于“体育文化”(1)“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改革的关系与发展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其课程改革应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体育课程的变革正在从过去的“学科论”向“人文主义”转变,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特征,一是由学科结构向学习结构方面转移;二是由关心技能或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新课标特别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高效地提高学生学会体育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点拨式”教学法适应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客观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科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创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基本理念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创新。体育课程基本理念为: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弘扬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教育思想,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学校体育多元化价值取向,孕育出大体育课程观;重视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形成,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育理论西方化”、“反对前苏联教育理论”,“两个主义之争”、“两个中心之争”等一系列问题的剖析,认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主义”无关。指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直面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走民族化、本土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陈彩燕 《体育学刊》2007,14(7):10-14
通过对美国体育思想发展的回顾,分析美国当代学者对体育的认识,进而辨析“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两种观点的异同,得出以下结论,即“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两种体育观的主要分歧不在体育手段上,而是在体育目的上。“通过身体的教育”目的众多,与目的的唯一性不符,在实践中表现为教授运动技术,目的是否得以实现无从知晓;“针对身体的教育”目的明确,就是完善人的身体,、在实践中表现为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  相似文献   

12.
论“体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丹 《体育与科学》2011,32(3):1-10
本文首先从体育概念的语源、本义,说明体育不是斯泡特(sport),而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并引三个国际文件为据。接着分别论述了体育的属性、对象、目的或目标、手段、体育课、体育教师和体育的形成史。最后,论述了我国当代体育发展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试谈"快乐体育"和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今天,“快乐体育”和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两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快乐体育和挫折教育的关系及如何实施快乐体育和挫折教育等方面来阐述两者的重要特征及应用,目的是使它们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出它们的不同功能,同时又能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溢彰。  相似文献   

14.
赵志荣 《体育学刊》2012,(5):102-103
说课是衡量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体育课程说课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自由化现象较为突出。要从内容、时间、听众、形式等方面对体育课程说课进行定位:内容上说的是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不以听众不同变换说课内容;在形式上,是语言行为而非模拟教学。  相似文献   

15.
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论述了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突出“智能体育”,并就“智能体育”的观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与德、智、美、劳等素质的关系作具体阐明。  相似文献   

16.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华北工学院88届至94届部分大学毕业生体育活动现状、影响因素及对高校体育设置的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力图探索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方向,使体育教学改革更贴近未来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依据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体育学科的教学实际和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构建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通过对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的确定,指出影响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有效组织的因素,描述了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基本流程与成员分工方法,提出开展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要求。强调既要加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体育课程研修的研究,也要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开展"课例研修"鼓励体育教师不断促进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小学“快乐体育” 的教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斌 《体育学刊》2002,9(3):89-91
通过引入“快乐体育”教学思想,采取创建快乐体育园地、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开展家庭体育活动等策略,全面改革现行的学校体育教学。经实践后认为“快乐体育”教学是当前农村小学开展体育工作的一种有益模式,能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从身体的角度看体育的"智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体育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身体运动方式,而"身体"作为人的存在的根本维度,与体育运动始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从"身体"出发,阐述了体育之育的真正目的与效用--开发生物脑体以及发展身体智慧,把体育从"纯粹的无法思想的身体教育"中解放出来,视"身体"为可以思考、充满"智慧"的身体,说明了体育在"智识"教育上的真正意义,从而从根本上脱离了身心"二元论"并有力反驳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错误认识,以求让更多的人自觉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之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刘志敏 《体育学刊》2003,10(2):78-80
对我国普通高校“传统型”、“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改革出现的新事物,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与爱好。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的连续性,有利于把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过程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近几年,我国部分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实施了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并收到较好的效果,它必将成为面向21世纪我国高校最具有生命力的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