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身体德育:学校体育的德育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教育学角度审视当下社会中的身体伦理困境,身体德育长期缺位难辞其咎。学校体育往往以竞技伦理化的"体育道德"为自身的德育起点,其理论取向已无法适应教育对象在身体道德发展领域潜在的客观需求。分析青少年群体中身体道德异化的现象,提出身体全面发展涵盖了身体道德素质的发展命题。作为公民道德修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身体道德素质并不等同于竞技伦理,身体德育才是学校体育中德育活动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体育伦理植根于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生长在现代文化的浓郁氛围中,并且吸取了奥林匹克体育伦理的精髓。因此,体育伦理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体育伦理学的角度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进行了分析。高校体育教育具有"身心并育,道德先行"、"立足现实,讲求事功"和"注重和谐,协调发展"的传统文化精髓,并且懂得尊重社会现实、理论现实和体育现实,同时还具备公平公正、和平共处、社会正义、人类理性等现代奥林匹克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在现代奥运会理想与现实冲突中探寻现代奥运会的伦理精神,就其伦理精神的道德原则的来源进行分析与解读。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与结论:现代奥运会伦理精神对道德的追求一方面来自古希腊奥运会"kalokagathia"伦理精神的继承,另一方面来自顾拜旦"贵族精神"的教育哲学;"更快、更高、更强"与"参与比获胜更重要"是现代奥运会道德追求的体现;这两个道德原则的悖论是现代奥运会理想与现实冲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1、教育是竞技体育伦理价值的基础 竞技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借助着现代社会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舞台,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魅力。而伦理作为一门研究道德的科学,必然与竞技体育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竞技体育伦理的理论界定及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的探讨,旨在更好地认识竞技体育伦理内涵。研究对竞技体育伦理中的"竞技体育"的多重含义、伦理与道德的涵义和关系、竞技体育伦理的内涵和竞技体育伦理的划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竞技体育伦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竞技体育伦理与竞技体育文化及组织文化和竞技体育伦理与非智力因素等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科学》2017,(2):72-77
为了进一步揭示传统武德的伦理价值和哲学意蕴,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传统武德思想的要义、伦理观念以及现代价值进行研究,认为:最初起源于军事伦理的"武德"概念随着军旅武术的民间化融合,指向开始出现分化并成为武者的道德和行为约束机制;传统武德的伦理观念和精神蕴含表现为"天人合一"是武德思想和理论认知的逻辑起点;传统武德追求"以德为先,以人为本"的崇高道德与精神境界;传统武德践行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仗义任侠"的行为境界;传统武德追求"厚德载物","尚中贵和"思想情怀。传统武德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在于强化"尚武精神",增强忧患意识,提升对事物的主体认识,为塑造理想人格提供基础,重构民族精神,进化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7.
兴起于欧洲的奥林匹克运动,其价值观念和活动方式大多与西方文化一脉相承。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导致了"不惜任何代价获胜"的赛场上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当前,奥林匹克道德面临着现代转型,道德失范的问题也势必会更为严重,并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西身体观的视角,阐释中西方"民本/邦本"观念下道德建构的不同历程。身体教育是道德建构的逻辑起点,中西方的道德建构殊途同归,都是通过有意识的身体活动解决生存问题,是对身体不断追问的过程。中西方"民本"与"邦本"的不同思想,与特定身体活动交融在一起,完成个人道德建构的历程。身体从个体空间走向公共空间就是走向"共在"的社会,并被感知和接受,"共在"使身体成为维系社会公德的纽带。身体在"权力"规训下承担服务政治共同体的责任,建构起代表整个国家的道德与精神。  相似文献   

9.
传统身体文化在现代社会遭遇双重处境:文化殖民及文化革命导致传统断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引发传统重回。在此双重处境下,传统身体文化面临双重问题:一、舞龙、龙舟、抢花炮等传统身体文化源于祭祀,即有民间信仰根源,这与宗教祛魅之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均有冲突;二、民俗本真性的要求与时代发展相冲突。本文认为:承认传统身体文化的民间信仰根源,既有利于社会和谐,又可使祭祀身体文化摆脱灵肉二元之尴尬;要保证本真性,一要尊重遗产地意愿,既不可强制其移风易俗,又不可强制其保持传统;二要放弃对原生态的猎奇心态;三要把握舞龙"人丁兴旺"等具体吁求背后的核心价值,即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从而以现代价值代之。  相似文献   

10.
从先秦儒、道、医三家身体观基本理论入手,探索先秦身体观语境下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及其现实意义。先秦时期,在不同的思想背景和治学传统下,形成了儒家社会化身体观、道家自然化身体观、医家实体化身体观;儒、道、医三家身体观各有千秋,共同筑造了中国古代先秦身体观的理论大厦,这三者分别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施加了社会化、自然化、和实体化的影响;诞生在这一片身体观土壤中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在社会伦理层面、万物自然层面及人体自身生命结构层面对当代体育文化有所补足。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建立在儒学伦理和体育实践基础之上,对于现代体育的道德评价失范、个人主义盛行和道德调控机制弱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表现在通过传统体育伦理思想构建“和谐”的现代体育伦理原则,弘扬“礼让”的体育道德规范,倡导“轻利明德”的体育自律精神等。  相似文献   

12.
后奥运时期我国竞技体育与和谐社会构建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竞技体育对于民众和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方面包括:1、宣传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奥林匹克文化;2、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民族精神;3、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引导大众体育消费,促进体育消费市场腾飞;4、推动社会民主与法制进程。消极方面包括:1、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不合理;2、退役运动员安置体制混乱;3、精英体育与群众体育的矛盾;4、当代中国竞技体育伦理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确立的背景下,体育存在的不符合伦理发展现象,有可能成为目标达成的阻力因素,而小康社会体育伦理目标是调适和规范大众的体育需要。文章提出应在坚持公正、人道、生态、奉献、诚信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文化提升、政府责任和社会互动等基本途径实现小康社会体育伦理。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以历史发展脉络和背景为主线,对竞技体育演进历程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研究发现:从古代宗教仪式到现代科学技术,理性主义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凭借其优势成为始终贯穿竞技体育发展的哲学范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理性的僭越,现代竞技体育出现了一系列的伦理危机,而后现代思维在反思与批判现代理性竞技体育的狂迷压抑中找到了一条新的通路。即在观念上,要反思理性至上、体现人文情怀;意识上,保持神圣仪式感、寄托精神信仰;行动上,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高度契合,进而在伦理理性的引领下实现现代竞技体育的后现代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后现代规约来应对理性主义主导下的竞技体育伦理危机,让竞技体育的伦理精神成为全世界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转型期中国体育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现代中国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本质是精神文化的虚无主义。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也必然使运动主体表现出一系列的精神病理状态。解决现时代中国体育伦理问题的关键是开放体育伦理系统,通过文化自觉及其创造性转化,通过日常生活的超越和重构,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建设和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扬弃与批判,重建体育精神的和谐家园。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背景下对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进行文化解读,不但有助于提高对其概念的理解,而且更能提高我们对两者的认识,传统武术是建立在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一种武术文化,而现代武术则是在西方体育文化影响下,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竞技性体育文化。对两者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武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现实视角下的近代“土洋体育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廉祯 《体育科学》2011,31(2):76-84
"土洋体育之争"是发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就现代西方体育和以武术为代表的本土传统体育,谁应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流而引发的一场争论。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在体育领域里的反映,这次争论对于近代中国体育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在新史料基础之上,对此次争论进行了系统重组与理论解读。从而就其在现实语境下的引伸性价值进行讨论,由此引发对当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所面临困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深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和统治地位,它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它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体育在体育思想、体育价值取向体育体系和体育运动项目风格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