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体育教育实践的发展,体育的教育价值渐渐为人们所认识,爱国进步教育家,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看到体育运动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振奋民族精神之重要。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868-1940)把培养学生人格列为学校教育的宗旨,他认为:“健全的人格应包括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体育列为四育之首,他推崇西方“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的主张,强调学校教育的任务是“发达学生的身体,振作学生的精神”,要求自小学到大学都要重视体育教育。在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积极提倡体育运动,竭力改变旧教育“只知终日伏首案前,不知运动”的恶习,要求学生“悉于体育之中,养成勤务之习惯”,满腔热情地号召青年学生“以健全的身体与运用思想、创造事业”。蔡元培先生虽然没有提出通过体育培养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但他的“健全精神,寓于健全身体”,体育能使学生“养成勤务的习惯”的思想,包括了体育育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奥林匹克精神与德育、体育、美育的息息相关,正如当前的“健康第一”同古代奥林匹克思想“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相契合一样毋庸置疑。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应该倾注于奥林匹克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1“.人文奥运”溯源“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奥运会上的体现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随着奴隶制民主城邦的出现和政治、经济的繁荣,古希腊人创造了与古代东方风格炯异的灿烂文化,运动会就是古希腊文化的一个分支。古代奥运会崇高的理想和丰富多彩的竞赛方式都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古奥运会已经开始认识和重视体育的教育作用。古奥运会提供精神健全、道德完善和体魄强健,运动的优胜者被视为善与美的典范,用来教育人们。随着宗教和神学的兴起,在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的一段较长时间内“,以人为本”的思想受到压制,而是认为人是不能认识和改造…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重礼”与“虚静”进行研究,揭示了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在联系,旨在启发太极拳练习者健全精神,完善人格,促进其技术的发展、技能的发挥,并以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试论奥林匹克思想内涵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林匹克思想内涵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间存在诸多相通之处,如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与中国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基本精神,都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奥林匹克运动对和平的追求、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贵和谐,尚中道”均蕴含着和谐思想;保护环境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支柱之一,“绿色奥运”的理念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同样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诸多相通之处是二者对接、交融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这种对接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体育思想深受湖湘文化影响.湖湘文化“躬行践履”的知行观促使毛泽东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探本究原”的哲理思想催生了《体育之研究》;“霸蛮”精神培育出毛泽东的蛮拙体育;“立德、修身”的传统升华了毛泽东对体育功能的认识;“经世济国”精神奠定了毛泽东体育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准确把握这种文化渊源,可以更好地领会和解读毛泽东体育思想,指导我国体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对伪满体育思想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论证了伪满体育的核心思想是“灭私奉公”。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严控学校体育,灌输忠君奉国”、“倡导体位向上,养成全民皆兵”和“推崇竞技活动,培养武士精神”。而形成伪满体育“灭私奉公”核心思想的渊源主要有三个,即“日本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和“日本武士道精神”。  相似文献   

8.
一、坚持改革的道路安徽体科所在改革前,体制不健全,建制不明,没有所长、没有固定经费。随着改革的浪潮,形势在发展。安徽省体委领导,决心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对体科所的领导和建设。随着“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公布和八四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召开,二年来我们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在贯彻“决定”和“昆明会议”纪要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端正业务指导思想:通过整党,在认真学习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文件,对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认识上有很大的提高,受到深刻的教育。同志们思想解  相似文献   

9.
论体育     
(此文是纪念“五卅”体育运动会题词。原载1939年5月30日《抗敌报》71期一版) 健全之精神,寓于健全之体格, 国民之健康,即国家之健康。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健身思想的目的是为了造就身心健全的人,研究和借鉴他的健身思想,在我国学校体育改革迅速发展的今天,对我国目前“工学结合”、“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职校办学模式下更新体育课程理念、发挥职校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本文从职校体育课程应立足“健康第一”、贯彻“终身体育”、构建“健康堡垒”三个方面阐述了陶行知体育观对更新新时代背景下职校体育课程理念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海上职业工作者不但要求有强健的体魄,更需要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及人际关系。太极拳是我国目前流行最广的健身运动之一。国内外许多实证研究表明,长期练习太极拳不仅能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提高人体心肺机能及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功能,还能防病、治病,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诸多领域发挥强有效的价值。当今,太极拳的锻炼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太极拳锻炼是航海专业大学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自我调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延安精神与延安体育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创造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研究了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体育精神,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延安体育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提升,肯定了延安体育精神在当前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中国武术运动的起源及发展进程入手,对中国武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从各个角度进行阐释,特别分析了武术运动的社会功能及其内涵的哲学思想,论证了武术运动对社会秩序、民族精神、文学艺术、风土人情、群众生活等发生的重大影响,揭示了武术运动对中国社会文明的巨大促进作用,并强调了武术运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体育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精神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中国体育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和谐精神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体育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和谐精神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体育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体育文化的人文精神为奥林匹克理想提供了一种佐证,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是人类社会公平公正意识的完整体现。中国体育文化的和谐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华文明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5.
论“人文奥运”理念的和谐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和谐是北京奥运会的灵魂."人文奥运"包含了身与心、人与人、国与国等丰富的和谐内容;主张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和谐交融,认为人的身体与精神应该和谐发展;坚持弘扬"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的奥林匹克精神,认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的奥林匹克宗旨;贯彻"和谐奥运"的理念有助于建设"和谐北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武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塑造民族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交往等功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观众稀少,武术传承断链等现象的出现对武术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武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武术文化既具有体育活动强身健体的特征,又蕴涵中华文化独特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武术的社会价值和锻炼价值十分丰富,对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研究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等学校的普及,指出它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对发扬民族优秀品质,振奋民族精神,崇尚社会文明将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东方武术理念引起西方思想考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来探讨东方武术哲学基本理念在武术中的应用,领悟东方武术哲学"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阴阳对立"的原理,从而体认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世界重要思想的作用和影响,值得西方思想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论体育教学过程的人性化与课程改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体育教学过程人性化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体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种种弊端的纠偏,是对现代体育教学观念的完善。体育教育过程的人性化,是将人的内在需求,人的主动精神,人的个性化发展视为崇高目的,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注重学生身体、情感、人格、社会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回顾全球化时代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关系,发现:东西方体育文化在对生命诉求、价值取向、身体展示模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摆脱文化困境、构建和谐的世界秩序、促进文明进步最终能促成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展望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关系,认为: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化的统一,将构成东西方体育文化关系的未来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