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分析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旅游的意义、瓶颈及其路径,认为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旅游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扩大区域乡村旅游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扩散效用。瓶颈体现在广西体育非遗市场化有待开发,应拓宽消费者的消费视野;提高相关部门对非遗文化完善保障力度,加大对非遗活态传承与旅游市场的融合力度。相应对策为:紧密结合当下广西节庆体育,推动区域体育非遗走向旅游产业化;创新体育非遗与旅游的营销方式,推广区域体育非遗文化旅游;加大对体育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提高体育非遗传承人的业务素养。  相似文献   

2.
乡村体育旅游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动乡村文化、生态、产业等发展的主要内容。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场景理论的真实性、戏剧性、合法性维度探究乡村、体育、旅游三要素融合的理论逻辑、发展困境与纾解路径。构建“新场景—新行为—新价值”乡村体育旅游融合的理论逻辑,阐释乡村体育旅游融合的乡村表达性、符号感知性、融合生产性等多维度困境,并提出场景理论视域下乡村体育旅游融合的纾解路径:深挖文化内涵与乡土特色,感知乡村体育空间;提升具身体验与品牌设计,彰显乡村体育价值;强化创新意识与产业实力,完善乡村体育产业链。  相似文献   

3.
体育赛事嵌入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为乡村地区发展的一种常态。以开江荷花节为例,对体育赛事嵌入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表征进行探索。研究表明:体育赛事与乡村旅游属于包含关系,体育赛事只是乡村旅游的吸引物;体育赛事嵌入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处于萌芽阶段;政府是体育赛事嵌入乡村旅游的保障者。并提出推动路径:政府引领,加强战略部署,促进多元化发展;开发自然资源,完善旅游吸引物,形成旅游亮点;开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项目,推广区域民族特色;紧跟政策红利,加快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4.
张敬豪  钟曼 《体育风尚》2020,(1):203-203,205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湘西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的优势与劣势进行研究,针对湘西地区乡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现状,提出乡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相应的策略:保护环境持续发展;产业融合健全机制;整合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政府监管加大宣传。  相似文献   

5.
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不仅能使民族体育文化在乡村旅游中得以传承,还能让乡村旅游彰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新形势下黔东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融合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对策,以期为黔东南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调查法与文献法对辽宁乡村旅游和体育旅游融合的模式和类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辽宁乡村旅游和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主要有嵌入式融合、互动融合和重组融合等模式,形成康体养生型、乡村民俗体验型、体育观赏型、探险(刺激)型等多种乡村体育旅游业态。但辽宁省的乡村旅游和体育旅游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要实现乡村旅游与体育旅游的有机融合,必须拓展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并在经营模式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7.
《湖北体育科技》2019,(6):502-505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酒埠江旅游风景区的个案进行研究,旨在为酒埠江或其他地区发展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思路与参考。研究表明:体育旅游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或总目标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体育旅游对乡村经济、产业、人口、文化、环境5个方面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酒埠江风景区虽具备较好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但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以及项目指导人才等方面存在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阻碍了酒埠江乡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3+1"模式共同协调发展、开发多样化的旅游商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视人才等策略。  相似文献   

8.
余芝芝  张燕 《当代体育科技》2020,(2):185-186,188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铜仁市少数民族村落体育发展进行研究,在现状调查中发现,铜仁市少数民族村落体育发展存在以下困境:(1)少数民族村落体育参与主体的缺乏;(2)少数民族村落体育保护的政策制度不健全;(3)少数民族村落体育资源开发不合理。针对存在的现实困境,特制定以下发展措施:(1)因地制宜,政府部门制定保护与发展政策;(2)加深乡村旅游与少数民族村落体育融合发展;(3)加强引导,确立村民的文化自信感;(4)丰富少数民族村落体育锻炼内容,提高村民参与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湖南省湘南地区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人民群众及游客为调查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实地考察与走访。总结了湘南地区主要的乡村旅游胜地及其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了解其当前乡村旅游与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二者融合发展的思路。在推动乡村旅游和谐发展与创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方式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后续此方面的研究开展起到良好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汉江庆典作为韩国节庆旅游与民俗体育融合的代表,彰显了韩国民俗节庆的体育表达。通过对汉江庆典的演变、文化内涵与游戏表征进行探析,架构起民俗体育与节庆旅游的耦合机制:竞技性体育+娱乐式传统民俗文化融合、体验性民俗+参与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观赏性文化+学习式节庆旅游文化融合。反思关公文化旅游节庆的启示得出:“武圣杯”体育赛事的泛娱乐化开发;关公民俗体育的身体展演与文化意蕴;关公文化的体育仪式与精神符号架构。为关公文化节庆旅游与民俗体育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对2003-2013年我国发表的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认为目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要从保护与传承研究、区域性研究、个案研究、传承人、法律保护、校园传承、传媒研究、社会学研究以及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借助媒介传播方式来提升公众自觉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学校的教育中来深化保护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引入到体育旅游开发,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湖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国家政策给予该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活态传承有机融合,碰撞出无比绚烂的火花。在这样的融合下,湖南体育非物质文化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使得非物质文化在传播中得以保存,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也因为非物质文化的融入而更加细腻隽永。其实,不管是传承模式,亦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便是它们最核心的要素。该文主要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影响因素及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以及考察观摩等方法对体育场馆的各类体育文化传播载体进行研究,从场馆设计,体育场馆物质文化遗产,体育标志景观,展板图片,实物展示以及网络多媒体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性对策,对提高场馆体育文化的宣传、教育、激励、警示功能,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区域文化影响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等功能,合理有效的整合,增加人们大众的体育文化修养,进而更好的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侗族拥有丰富绚丽的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活动方面,有"民族体育之乡"的称号,完整保留了许多传统体育项目,一些项目被纳为国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中。哆毽是侗族特色体育项目之一,通过调查发现哆毽项目开展情况不佳,哆毽文化被忽视,其影响因素是传统体育价值观迷失、侗族文化根基被忽视。提出了有关哆毽融变发展的建议,成立"哆毽节"、开办侗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规范哆毽教学内容、哆毽技术动作编程健身操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邬凤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11):112-113,12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雷州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社会文化特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使其能跟当前的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这对于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雷州半岛特有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节庆期间我国农村民俗活动的调查,以盐城农村义丰龙舞及楼王莲湘为个案,揭示农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追溯农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及其现实困境,并提出发展农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分析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文化的分类、目前保护的现状与措施等,结果认为:成立专门的申遗机构,与学校体育联合,保护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重新思考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与归属问题,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等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但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分析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申报方面都受到诸多限制,主要影响因素有杰出传承人的确定、发展时空性、文化价值、普世价值、保持原生态几方面,只有在这几个方面深入挖掘才能够确保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  相似文献   

19.
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背景下,建设更具全球影响的体育文化中心是一项重要的建设目标,这是基于上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时代选择。作为我国近代体育的发祥地之一,上海形成和发展了海派体育文化,体育与文化相伴而生。让体育文化立起来、让体育文化活起来、让体育文化走出去是体育文化中心建设的主要内容。基于此,提出体育文化中心建设的路径:一是培养市民养成主动自觉的运动意识和行为方式,不断提升市民的体育文化素养;二是加强以运动项目为核心的体育文化建设,塑造与弘扬体育精神的文化影响力;三是大力发展体育文化的信息化和智慧化,打造更多高品质的体育文化产品;四是发展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赛事市场和球迷文化,打响上海体育文化品牌知名度;五是传承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多种主题的体育博物馆等。  相似文献   

20.
以往体育学界未能充分认识并具体分析政府及其衍生机构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机制中的引导,所提协同机制操作性不强,不能充分揭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症结。针对这些问题,受挪威人类学家弗里德里克·巴特(Fredrick Barth)的文化转换“生成”过程论的启发,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引导性协同机制的生成过程开展个案研究,以弥补学界当下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机制研究及其建构过程实证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Y寨苗拳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生动的个案。在翔实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转译”概念、德勒兹的“生成”思想来剖析体育非物质文化传承中个体与组织、机构间的协同机制生成过程。该研究个案表明:州武协、市文广局、镇政府作为核心行动者之一,对苗拳师、村民实施行动意图、目标、路径上的转换,形成一种引导性协同机制,使武术文化旅游成为苗拳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可选路径。他们在交往的基础上,就武术文化旅游的筹备反复协商,凸显了政府对苗拳传承在人员、政策、活动、物质等层面的引导,生成了苗拳师与其他村民、镇政府、州武协、市文广局的多维联结关系,生成一种基于利益相互嵌合的、具有引导性协同机制效能的行动者网络,使武术文化遗产的传承成为可能。通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导性协同机制生成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症结问题,而且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政府及其衍生机构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机制中的引导作用,以及具体的引导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