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运动心理学     
G804.8,6805 9902971研究社会心理,推动全民健身[刊,中,I]/吴声洗,吴贻刚∥体育学刊.-1998(3).-80-82参10(XH)体育锻炼∥全民健身∥心理学∥模式培养与保持人们的体育锻炼行为是成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性工作,人们的体育锻炼行为是复杂的社会行为,不能被规定,而只能被选择。本文从体育社会心学角度,运用行为变化阶段模式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的我国人群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研究,对于探寻培养和保持体育锻炼行为的有效方法手段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大学生为对象,试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并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培养进行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培养需主要从影响主体的态度、主体规范和认知控制三方面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行动计划理论发展的要求及其对体育健康行为的成效。主要结论:行为频率或持续时间可以说明某一行为已成为习惯。体育行动计划能够有效促进人们不间断地对体育锻炼进行长期规划,并真正地付诸行动,保持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建议:将行动计划健康行为理论,应用在健身运动习惯的养成上,达到通过身体活动促进健康的目的;行动计划对行为的改变可以从行为"抑制"观点介入;行动计划促进体育习惯的养成有较好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4.
尚保春 《福建体育科技》2015,34(2):10-11,15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基于FIT模型理论对人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规律和培养过程进行研究,旨在指导人们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国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结论:FIT模型理论有助于促进人们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转变以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与形成,有助于有针对性的指导体育锻炼者的日常锻炼;锻炼认知度、体育需求、锻炼频度、懒惰心理、强制措施等是影响和制约人们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与形成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大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重要性宣传力度,科学指导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网络和知识转移理论的双重视角,创建关于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进而得出关于全民健身深入推进的启示。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行为之所以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惯性”和“偏好”,是由于体育锻炼者在互动中所形成的社会网络给人们带来体育锻炼信息共享与交换,塑造人们的体育锻炼行为决策偏好,甚至价值观。体育锻炼群体通常为低密度社会网络,情感网络密度越高其成员信任度越高,也越有利于体育锻炼的知识转移。体育锻炼知识转移相对依赖少数几个节点;体育锻炼者知识转移过程中的核心成员,尤其是教练或体育俱乐部负责人,扮演着重要的知识传播者角色;成员获取体育锻炼知识越来越依赖于非正式、开放和网络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体育锻炼行为和行为转变理论模式的嫁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释了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在体育锻炼行为中运用的可行性,呈现了我国在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领域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合理嫁接,以及这种嫁接所带来的意义,提出了在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的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房辉  王东海 《体育科技》2023,(6):73-75+78
对多元动机理论及其对体育锻炼促进的启示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发现,基于社会认知的动机理论认为,行为是基于意图的,而意图是基于对行为的期望和价值判断,体育锻炼促进应着重强化意图;基于人本主义的动机理论认为,人类追求自我实现的基本心理需求决定着行为,体育锻炼促进应着重强化内在自主动机;基于双过程系统的动机理论认为,自发过程系统和反思过程系统会从不同的方向影响行为,体育锻炼促进应着重减弱自发过程系统的负面作用;基于行为维持的动机理论认为,启动行为的动机与维持行为的动机是不同的,体育锻炼促进应着重于利用社会环境等资源来提供更多体育锻炼机会。借助多元动机理论,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对完善体育锻炼促进策略具有积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体育锻炼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为了更清晰了解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因素。采用《STROBE文献质量指南》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评价和筛选,统计结果纳入49项文献样本,包含55个中文变量和78个英文变量。为了更直观的反映各变量的关系,研究将影响因素分为个人动机、态度与认知、人际关系及外围环境4个维度,其中,个人动机、态度与认知被证明是青少年保持锻炼主动性和体育学习坚持性的主要原因;人际关系为青少年的锻炼动机、态度和认知发展和体育能力发展提供了支持;外围环境能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客观存在的负面因素也可能削弱青少年体育兴趣和意愿。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仅探讨单一维度可能会导致选择性注意,因此需要多角度综合考量干预策略,从而有效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9.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框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等,解释移动干预技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行为意向,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探析移动干预技术对锻炼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认为:(1)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锻炼行为的解释具有局限性。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与行为意向存在明显的同向变动关系,并且态度和行为控制感仍是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较强因素,但是主观规范不能预测体育锻炼行为。(2)使用移动干预技术干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体育锻炼行为意向作为中介变量,移动干预技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锻炼意向,并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行为。移动干预技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为了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建议将课外体育锻炼移动干预技术规范化,制定恰当的监督制度,纳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中。  相似文献   

10.
高中时期是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培养的关键期,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获得体育健康知识是学校体育教学目的之一。本文以山东省淄博市部分高中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淄博市高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量表法,对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与锻炼行为之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由社会环境支持、物理环境支持、锻炼方案支持三个维度构成;男生身体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优于女生,初中生身体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优于高中生,中学生身体锻炼的主观规范无性别和学段差异;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是预测其锻炼行为的重要指标,它既可以通过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影响行为意向,进而影响锻炼行为,亦可通过行为控制感直接影响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2.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在锻炼自我认同、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的中介或调节效应。采用被试自我报告形式收集数据,考察两个理论假设:1)锻炼自我认同对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的中介模型;2)社会比较对锻炼行为和锻炼自我认同的调节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对女性被试,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的关系部分被锻炼自我认同解释;对男性被试,在预测锻炼自我认同时,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那些知觉到锻炼投入水平和同辈相当或更低的男性被试,锻炼行为和锻炼自我认同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Across various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 behavioral intention is broadly argued to be the most proximal and important predictor of behavior (Ajzen, 1991; Gibbons, Gerrard, Blanton, & Russell, 1998; Rogers, 1983). It seems probable that an intention to increase behavior might be differentially determined from an intention to maintain behavior. Thus,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1) the change in two types of behavioral intention over time and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tion and the social-cognitive factor mental imagery. Behavioral intention, exercise imagery, and observed exercise behavior was measured in 68 exercise initiates participating in a 12-week exercise program. Results revealed that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increase exercise behavior decreased over the exercise program, whereas intentions to maintain exercise behavior increased. Appearance and technique imagery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intention to increase behavior during the first 6 weeks of the program, and only appearance imagery predicted intention to maintain exercise behavior during the last 6 week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two types of behavioral intention are distinguishable and may be useful targets for exercis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14.
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分析,有利于体育锻炼行为的转变,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促进现代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加快体育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06)数据进行二次资料分析,发现不同教育程度、职业的管理位置、居住空间城市老年人的健身锻炼情况有显著性差异。退休前不同的技术职称等级、行政级别、所在单位不同等级、不同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和社会经济地位主观认同的城市老年人对是否锻炼有显著性差异。性别、年龄没有成为区分体育锻炼行为差异的变量。应用社会分层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分析认为社会客观位置与锻炼行动之间存在"结构化"关系,具有追求健康、非生产性、炫耀式休闲特征的身体锻炼行为成为文化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被用来强化社会地位群体的边界。研究进一步对体育部门职能方向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2005年福建省三城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取得的20-59岁成年人资料,按是否锻炼者、是否体育人口、坚持锻炼时间等标准将其分为多种类别,对影响国民体育锻炼行为的人口特征、阶层、行为特征、体质等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和初步探索。发现成年国民是否锻炼主要与受教育程度和城乡种类等10个变量有关;成年有锻炼习惯的国民是否属于体育人口与步行时间和工作时间等行为方式等8个变量有关;随着坚持锻炼时间的延长,所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少,在比较坚持锻炼3-5年与5年以上的锻炼者两种类别概率时,只剩下年龄和体质总评分数因素有较显著的作用。文章运用社会心理学原理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运用社会学调查方法,对海岛渔农村居民体育健身行为意识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海岛渔农村居民发展体育健身活动要构筑和谐的生活理念;构筑和谐的渔农村体育文化活动载体和平台;建立和培养渔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渔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基金;建立"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全局发展观等对策,为全面小康和新型渔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社会分层视野下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社会分层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各阶层居民体育锻炼参与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的趋势;2)对体育锻炼的身心健康期待是各阶层居民的共同因素;3)各阶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并随着阶层上升影响因素越趋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锻炼行为阶段变化与变化过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跨理论模型为理论基础,探究锻炼阶段变化和变化过程的特点和关系,为青少年锻炼促进干预提供手段和思路。按人口统计学抽样要求,采用锻炼阶段变化和锻炼变化过程量表对899名中学生进行测查。多元方差分析、判别分析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锻炼水平有着明显的阶段特点,多数学生锻炼不足;变化过程因素存在显著的锻炼阶段特征;相邻锻炼阶段转变过程中,不同的变化过程因素预测不同锻炼阶段的转变。研究建议应根据青少年锻炼阶段采用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运用合理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预测北京市两所高校的199名大学本科学生4周的身体锻炼行为,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个体锻炼参与行为的内部心理机制。结果表明,合理行为理论的态度维度能够对锻炼行为意向产生显著性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提出的行为控制感显著地提高了对锻炼意向的预测水平;社会认知理论对锻炼行为的预测达到了显著性的水平,其中自我效能感和行为自我评价为预测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