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被动运动和电刺激对失神经大鼠股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切断大鼠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造成失神经支配大鼠废用性骨质疏松模型,并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NCG)、被动运动组(PMG)、电刺激组(ESG)和被动运动 电刺激组(PMESG)5组,观察各组大鼠股骨生物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股骨弹性模量、极限强度、结构刚度、最大载荷、能量吸收均显著性降低(P<0.05),最大应变值显著性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组弹性模量、极限强度、结构刚度、最大载荷、能量吸收均显著性升高(P<0.05),最大应变值除被动运动组仅见降低趋势外(P>0.05),其余各组均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大鼠失神经支配可引起股骨生物力学性能下降,电刺激和被动运动治疗可减缓失神经大鼠股骨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因此,被动运动和电刺激能有效预防失神经所致的废用性骨质疏松,二者联合作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振动刺激对大鼠腓肠肌中Myf-5含量的影响,进而说明振动刺激对废用性萎缩肌肉产生的作用.方法:将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低频振动B组、高频振动C组、悬吊D组、自然恢复E组,共5组.除A组外其他4组同时悬吊14天后,取A、D、E3组大鼠的腓肠肌肌肉组织,对B、C两组分别进行低频、高频振动刺激2周后,再取其大鼠腓肠肌肌肉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印迹法对各组的Myf-5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比较.结果:D组Myf-5表达明显下降(P<0.05),B、C两组Myf-5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20Hz和30Hz的振动刺激干预可以有效提高肌肉Myf-5表达水平;低频振动干预(20Hz)较高频振动干预(30Hz)的振动刺激对SMDA骨骼肌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别观察运动促进的骨骼肌肥大时,比目鱼肌和腓肠肌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表达的变化。方法:1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每组10只。跑台训练持续8周,每周5次,每次60min,跑速26m/min。测定两组大鼠肌重胫骨长的比值,HE染色观察骨骼肌纤维横截面积,分别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方法测定比目鱼肌和腓肠肌MSTN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运动大鼠骨骼肌重量/胫骨长显著升高(P<0.05),两种肌纤维横截面积均增大。与对照组相比,跑台运动显著抑制了大鼠腓肠肌MSTN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但对比目鱼肌MSTN表达的影响无显著性。结论:运动对MSTN的作用可能存在肌纤维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被动运动和香丹注射液对失神经大鼠腓肠肌和胫骨显微结构的影响.方法: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被动运动组、香丹组和联合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切断左侧坐骨神经和股神经,然后被动运动组、香丹组和联合组分别进行30天被动运动和香丹注射液灌胃,光镜观察腓肠肌、胫骨的显微结构.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损伤侧肌湿重/对侧肌湿重极显著降低,胫骨重量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被动运动组、香丹组、联合组的损伤侧肌湿重/对侧肌湿重显著性升高,联合组的胫骨重量显著性增加;模型组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变小.部分肌纤维轮廓模糊,被动运动组、香丹组、联合组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增加,肌纤维排列紧密、轮廓相对清晰.模型组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骨小梁数目明显变少,纤细,排列稀疏,被动运动组、香丹组、联合组显示骨小粱相对粗壮,数目明显增加,排列相对紧密.结论:大鼠失神经支配引起腓肠肌、胫骨纤维结构的完整性破坏,被动运动和香丹注射液治疗改善了腓肠肌和胫骨的显微结构变化,被动运动和香丹注射液联合作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不同频率张应变刺激对骨骼肌卫星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机械张应变刺激对骨骼肌卫星细胞形态及细胞增殖指标的影响,为寻找适宜的机械刺激负荷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FX-4000T细胞应变加载系统,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施加15%张应变,频率分别为0 Hz、0.5 Hz、1 Hz和2 Hz,加载时间为每天6 h,连续4 d;以静置培养的卫星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卫星细胞周期变化,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不同频率张应变下骨骼肌卫星细胞MGF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张应变刺激后的细胞形态为典型长梭形,且排列呈方向性和规律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5 Hz、1 Hz和2 Hz组的G0/G1期细胞数量显著降低,而0.5 Hz和1Hz组的S G2/M期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与0 Hz组相比,0.5 Hz、1 Hz和2 Hz组的G0/G1期细胞数量显著降低,而S G2/M期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的MGF mRNA的表达量均增加,但仅有1 Hz组显著高于时照组(P<0.05).结论:机械张应变刺激促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能力和MGFmRNA表达,且与张应变刺激的频率有关,其中1Hz的刺激频率最适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被动运动和香丹注射液对失神经大鼠的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探讨二者对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康复作用. 方法: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失神经组、失神经+被动运动组和失神经+香丹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切断左侧坐骨神经和股神经,经30天被动运动和香丹注射液灌胃后,测定左侧股骨、胫骨的重量、骨密度和血钙、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的浓度.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单纯失神经组大鼠胫骨的重量、股骨和胫骨的骨密度显著降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水平显著升高;与单纯失神经组相比,失神经+香丹组胫骨远端松质骨骨密度显著性升高,失神经+被动运动组和失神经+香丹组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失神经大鼠的骨吸收提高引起骨密度降低,被动运动和香丹注射液可提高骨形成,延缓失神经大鼠骨量下降,香丹注射液促进骨矿含量增加的作用优于被动运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氧运动预适应激活自噬调控Hippo/YAP/TAZ信号通路对急性低氧力竭运动大鼠骨骼肌保护的机制。方法:50只6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n=10)、单纯急性低氧力竭运动组(HE组,n=10)、低氧预适应+急性低氧力竭运动组(HP+HE组,n=10)、运动预适应+急性低氧力竭运动组(EP+HE组,n=10)、低氧预适应+运动预适应+急性低氧力竭运动组(EP/HP+HE组,n=10)。预适应周期2 w, EP+HE组及EP/HP+HE组进行2次/d常压常氧跑台训练;HP+HE组及EP/HP+HE组进行10 h/d间歇性低氧暴露(FiO2 13.5%)。预适应后HE组、HP+HE组、EP+HE组及EP/HP+HE组大鼠进行低氧环境跑台力竭训练(FiO2 11.9%~12.0%)。低氧力竭运动后2 h,尾静脉取血检测血清骨骼肌损伤、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腓肠肌病理特征,并检测腓肠肌自噬相关蛋白、Hippo/YAP/TAZ信号通路蛋白及mRNA。结果:(1)与HE组比较,预适应组大鼠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有强烈诱导血管生成和修复血管损伤的作用,故其在心肌中的表达程度可以作为判断运动对心脏侧枝血管生成影响的指标.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通过施加中等强度的游泳训练,观察运动训练对SD大鼠心肌组织学结构和bFGF表达的影响,为运动医学与心脏康复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依据;方法:将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运动组(E组),每组均为16只.C组安静饲养,不进行运动训练,但需放入过膝浅水中以模拟训练组环境;E组大鼠每周训练6天,每天训练1次.从第1周开始适应性游泳训练,第一次游泳5min,此后逐日累加5min,至第3周末时每天游满2h.此后,从第4周起维持这一运动量直至第8周.第8周进行游泳训练后,即刻处死各组大鼠,取出心脏称湿重以做心脏系数统计,并切取左心室前壁组织块,做HE染色和bR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心肌及心肌间质的变化,并用图像采集分析系统观测各组HE染色和bF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变化,做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1)一般情况观察:心脏重量和心系数,E组较C组显著增加(P<0.01);2)心肌组织学观察,HE染色显示C组心肌组织形态正常;而E组呈现生理性肥大变化,心脏毛细血管功能结构产生了良好的重构,心肌组织之间毛细血管的密度增加;3)bF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观察,C组呈弱阳性表达;E组呈较强的阳性表达;心肌细胞中bFGF表达呈特异性棕黄染色颗粒,以计算机显微图像采集分析系统计算bFGF染色面积,发现E组大于C组(P<0.01);bFGF染色平均密度E组大于C组(P<0.01);bFGF染色积分光密度,E组均大于C组(P<0.01);结论:本实验观察到,适宜的耐力运动训练可以使心肌细胞、心肌血管内皮细胞等部位bFGF的表达增强,改善心肌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心脏毛细血管功能结构产生了良好的重构,心肌组织之间毛细血管的密度增加,毛细血管腔表面积密度增高,毛细血管与心肌纤维的比例增大,使心脏产生适应性生理肥大,表明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使心脏发生生理性肥大,其机理可能与bFGF的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单纯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模型运动组,每组12只.模型组以54%酒精灌胃建立大鼠慢性酒精性肝病模型,正常对照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模型运动组大鼠同时进行无负重游泳训练.10周后全部处死,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同时光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AST、 ALT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或P<0.05),肝组织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运动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血清AST有明显下降(P<0.05),肝组织SOD活性升高(P<0.05)、MDA含量下降(P<0 05).HE染色显示,模型对照组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可见不同程度的点灶状或片状坏死,模型运动组肝脂肪变性和炎症程度轻于模型对照组.结论:有氧运动能增强肝组织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降低肝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减轻酒精对肝脏的损伤,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七叶皂甙钠对肢体制动大鼠骨骼肌萎缩的作用。方法将60只健康、体重150-200 g的雌性SD大鼠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大鼠右后肢石膏固定组(IB)、七叶皂甙钠 大鼠右后肢石膏固定(SA)三组,每组20只。将IB及SA组大鼠右后肢石膏固定,SA组每日腹腔注射β-七叶皂甙钠10 mg/kg,CON及IB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共治疗3 w。试验结束处死三组大鼠,取双后肢比目鱼肌,分别称重。于比目鱼肌中段切取部分肌肉组织,HE染色后用自动图像分析仪测定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将部分比目鱼肌制成匀浆,取匀浆液上清液用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检测。结果大鼠右后肢石膏固定3 w后,IB组大鼠右后肢比目鱼肌湿重、肌细胞直径及肌纤维截面积明显低于CON及SA组。与IB组相比,SA组比目鱼肌SOD活性明显升高,MDA水平明显降低。结论七叶皂甙钠可提高大鼠骨骼肌的抗氧化能力,对肢体制动大鼠骨骼肌萎缩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心率变异性各指标在运动适应性评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测量摔跤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期间心率变异性各指标的变化,观察大运动量训练对运动员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心率变异性各指标在人体运动适应性评价上的应用。方法:选取摔跤运动员15人,分为优秀组(10人)和普通对照组(5人),在大运动量训练期间,连续三周进行心率变异性测试,获得其时域、频域各指标。结果:优秀组时域各指标参数中SDNN、RMSSD、SDSD在第三周出现增高,PNN50在第二周及第三周出现持续增高(P<0.05);频域法各指标参数中TP、HF、HFnorm、LFnorm在第三周出现增高,LF在第二周及第三周出现持续增高,LF/HF在第三周出现下降(P<0.05)。对照组时域各指标参数均无明显变化;在频域指标中HFnorm在第二周及第三周出现降低,LFnorm、LF/HF在第二周及第三周出现增高(P<0.05)。结论:伴随交感神经张力增加,以迷走神经功能加强为主导的自主神经功能提高是人体对运动负荷产生适应的表现。应用心率变异性对自主神经功能进行测定是理想的评定人体运动适应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12周高强度间歇训练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促进肥胖小鼠内脏与皮下白色脂肪棕色化的效果,分析促进棕色化的交感神经活动及肌肉因子合成与棕色化标志物的相关关系。随后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对内脏脂肪交感神经受体进行化学抑制,验证交感神经活动促棕色化的作用。方法:1)效果观察实验,采用雌性C57bl/6小鼠经高糖高脂膳食诱导建立肥胖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肥胖对照组(HFD)、中等强度持续运动组(MICT)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HIIT),HFD组不运动,MICT组进行中等强度跑台训练,HIIT组进行高强度间歇跑台训练。训练周期12周,期间3组均继续进行高糖高脂饲养。训练结束后测量子宫周围内脏脂肪与腹股沟皮下脂肪重量,H.E.染色观察脂肪细胞形态,蛋白免疫印迹观察骨骼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 1-alpha,PGC-1α)、纤维连接蛋白Ⅲ型结构域蛋白5(fibronectin typeⅢ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5,FNDC5)、脂肪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及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1,UCP-1)表达;2)机制验证实验,12只小鼠随机分为安慰剂组(Saline)与拮抗剂组(SR),两组均进行10天HIIT训练,SR组每次训练前2 h腹腔注射脂肪交感神经受体拮抗剂SR59230a,Saline组注射生理盐水,训练结束后蛋白免疫印迹观察内脏与皮下脂肪UCP-1表达。结果:1)HIIT组与MICT组体重均非常显著低于HFD组(P<0.01),HIIT组子宫周围内脏脂肪重量显著低于HFD组与MICT组(P<0.05),同时,内脏脂肪细胞体积HIIT组0.05),内脏与皮下脂肪FNDC5与UCP-1均无显著相关性;2)SR组内脏脂肪UCP-1表达显著低于Saline组(P<0.05)。结论:HIIT相比MICT可更显著的促进内脏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且此过程与脂肪交感神经调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螺旋藻复方对递增大负荷运动小鼠肝脏、心肌、骨骼肌的保护作用和HSP70表达的关系。方法: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递增大负荷运动和递增大负荷运动 螺旋藻复方对小鼠心肌、骨骼肌和肝组织的形态学影响。用免疫组化法(SP法)研究适量运动、递增大负荷运动、适量运动 螺旋藻复方和递增大负荷运动 螺旋藻复方对小鼠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和肝细胞的HSP70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在光镜下,递增大负荷运动组小鼠心肌、骨骼肌和肝细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肿、变性和坏死。在电镜下,可见肌原纤维断裂、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空泡样变和细胞核核质溶解,可见凋亡小体。而递增大负荷运动 螺旋藻复方组小鼠心肌、骨骼肌和肝脏的病变程度明显减轻。运动各组小鼠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和肝细胞HSP70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适量运动 螺旋藻复方组小鼠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和肝细胞HSP70表达均高于适量运动组(P<0.01或P<0.05)。递增大负荷运动 螺旋藻复方组小鼠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和肝细胞HSP70表达均低于递增大负荷运动组(P<0.01或P<0.05),但与适量运动 螺旋藻复方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螺旋藻复方能抵抗递增大负荷运动导致的组织细胞损伤,其分子机理与该方提高运动诱导HSP70表达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急性心理应激对不同神经类型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用808神经类型评定量表测定神经类型,以心算为急性心理应激,用免疫组化法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的含量。结果:急性心理应激后,不同神经类型的运动员细胞免疫反应有差异,强型组的TCD4 百分比、TCD4 /TCD8 比值高于弱型组,差异显著;急性心理应激后,不同神经类型运动员体液免疫反应有差异,强型组的IgA浓度显著性高于弱型组。结论:急性心理应激能引起免疫抑制;在急性心理应激情景下,不同神经类型运动员免疫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5.
利用纳米磁性颗粒将bFGF定位于大鼠骨骼肌钝挫伤部位,考察该方法对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恢复过程中收缩应力及MHC-Ⅱb表达影响。研究结果表明,bFGF对大鼠腓肠肌钝挫伤后第17、24天的收缩力有明显提高。损伤后第2~10天,bFGF包裹组与其余各组之间的MHC-ⅡbmRNA表达差异显著(P<0.05)。因此,磁纳米化的bFGF能明显改善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的收缩应力衰减,显著促进损伤肌肉MHC-ⅡbmRNA的表达,改善损伤肌肉再生和结构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有氧运动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功能修复和促进eNOS表达的机制.方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SD大鼠模型后,运动组采用适度游泳训练,对照组制动.分析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和缺血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检测缺血区域一氧化氮(NO)的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和内皮细胞型NOS (eNOS)基因表达量.结果:电镜观察对照组缺血神经细胞溶解,空泡变性,运动组细胞形态结构和细胞器完整;比较缺血10 d的对照组和运动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O含量、NOS的活性和eNOS mRNA表达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缺血30 d和60 d的对照组和运动组之间,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O含量、NOS的活性和eNOS mRNA表达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氧训练能够增强局部脑缺血区域神经细胞eNOS基因的表达,提高NO的合成量,改善局部缺血区域血运,促进损失神经细胞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examine the acute effect of interferential current on 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 and isometric peak torque after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induction in human hamstrings. Forty-one physically active healthy male volunteers aged 18-33 year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interferential current group (n = 21) or placebo group (n = 20). Both groups performed a bout of 100 isokinetic eccentric 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s (10 sets of 10 repetitions) at an angular velocity of 1.05 rad · s(-1) (60° · s(-1)) to induce muscle soreness. On the next day, volunteers received either an interferential current or a placebo application. Treatment was applied for 30 minutes (4 kHz frequency; 125 μs pulse duration; 80-150 Hz bursts). 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 and isometric peak torque were measured at four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prior to induction of muscle soreness, immediately following muscle soreness induction, on the next day after muscle soreness induction, and immediately after the interferential current and placebo application. Both groups showed a reduction in isometric torque (P < 0.001) and pain threshold (P < 0.001) after the eccentric exercise. After treatment, only the interferential current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ain threshold (P = 0.002) with no changes in isometric torqu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terferential current was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hamstrings 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 after eccentric exercise, with no effect on isometric peak torque afte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补充月季花色素对运动性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G)、运动组(EG0h、EG48h)、运动+补药组(ER0h、ER48h),每组8只。EG、ER组进行递增负荷跑台运动4周,ER组每天给予月季花色素1ml/100g体重灌胃。训练结束后按组别取材,测定血清CK、LDH的活性,肌组织中MDA、SOD的活性。结果:(1)EG组运动后血清CK、LDH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运动后48h仍高于CG组(P<0.05);ER组运动后48h血清CK、LDH活性均明显低于EG组(P<0.05)。(2)EG组运动后肌组织中MDA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SOD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ER组运动后即刻、48h肌组织中MDA的含量明显低于EG组(P<0.05),SOD活性均高于EG即刻、48h组(P<0.05)。结论:补充月季花色素可明显抑制运动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血清肌肉酶的活性,提示月季花色素对运动性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振动刺激是一种利用机械振动装置引发肌肉组织产生往复性周期运动的物理方法,可以通过激活肌肉本体感受器,经过单突触和多突触的神经反馈调节,反射性地引起被刺激肌肉产生非随意性收缩。研究发现,运动性肌肉疲劳后,采用25~50Hz的振动刺激可以加快神经冲动发放频率,增强发放的同步性,增加运动单位募集数量,改善肌肉微循环,促进代谢产物乳酸消除速度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个体主观疲劳感受,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文章将重点围绕振动刺激消除运动性肌肉疲劳的作用及其生理学机制等问题,介绍目前研究的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电针疗法对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作用。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安静组(A组)、运动即刻组(B组)、运动后60min组(C组)、运动+电针1组(D组)、运动+电针2组(E组),采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建立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D组和E组分别采用2/15Hz、2/100Hz不同针刺频率进行干预,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皮质酮、睾酮以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与安静组比较,其余各组皮质酮(C)均明显升高,睾酮(T)显著降低,血清T/c比值具有显著性(P〈0.05);与单纯运动C组比较,电针干预组血清MDA均降低,SOD均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电针干预组组间比较,运动+电针1组(D组)较运动+电针2组(E组)血清MDA降低,SOD升高,其中血清SOD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能有效防治运动性疲劳。不同频率针刺对运动性疲劳的防治效应不同,2/15Hz频率针刺效果优于2/100Hz频率针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